南華真經註疏
雜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
25-23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一 切 有 為 法 |
如 夢 幻 泡 影 |
||||||||||
|
1.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
〈〔疏〕姓庚桑,名楚,老君之弟子,蓋隱者也。役,門人之稱;古人事師,共其驅使,不憚艱危,故稱役也。而老君大聖,弟子極多,門人之中,庚桑楚最勝,故稱偏得也。〉
以北居畏壘之山,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5/216]妾之挈然仁者遠之; 〈〔注〕畫然,飾知;挈然,矜仁。〉 〈〔疏〕畏壘,山名,在魯國。臣,僕隸;妾,接也;言人以仁智為臣妾,庚桑子悉棄仁智以接事君子也。楚既幽人,寄居山藪,情敦素樸,心鄙浮華;山旁士女,競為臣妾,故畫然舒智自明炫者,斥而去之;;(絜)〔挈〕然矜仁苟異於物者,令其疏遠。〉 擁腫之與居, 〈〔注〕擁腫,朴也。〉 [6/216]鞅掌之為使。 〈〔注〕鞅掌,自得。〉 〈〔疏〕擁腫鞅掌,皆淳樸自得之貌也。斥棄仁智,淡然歸實,故淳素之士與其同居,率性之人共其驅使。〉 居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洒然異之。 〈〔注〕異其棄知而任愚。〉 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 〈〔注〕夫與四時俱者無近功。〉 {本段缺頁,參考莊子集釋} [001/216]〈〔疏〕大穰,豐也。洒,微驚貌也。居住三年,山中大熟,畏壘百姓僉共私道云:庚桑子初來,我微驚異。今我日計,利益不足稱;以歲計(至)〔之〕,功其有餘。蓋賢聖之人,與四時合度,無近功故日計不足,有遠德故歲計有餘。三歲一閏,天道小成,故居三年而畏壘大穰。〉 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疏〕庶,慕也。幾,近也。尸,主也。庚桑大賢之士,慕近聖人之德,何不相與尊而為君,主南[7/216]面之事,為立社稷,建其宗廟,祝祭依禮,豈不善邪。〉 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弟子異之。 〈〔疏〕忽聞畏壘之人立為南面之主,既乖無為之道,故釋然不悅。門人未明斯趣,是以怪而異之也。〉 庚桑子曰:弟子何異於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注〕夫春秋生氣,皆得自然之道,故不為也。〉 [8/216]〈〔疏〕夫春生秋實,陰陽之恒;夏長冬藏,物之常事。故春秋豈有心施於萬寶,而天然之道已自行焉,故忘其生有之德也。實亦有作寶字者,言二儀以萬物為寶,故逢秋而成就也。〉 吾聞至人,尸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注〕直自往耳,非由知也。〉 〈〔疏〕四面環各一堵,謂之環堵也,所謂方丈室也。如死尸之寂泊,故言尸居。〉 {本段缺頁,參考莊子集釋} [002/216]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於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
〈〔注〕不欲為物標杓。〉 〈〔疏〕竊竊,平章偶語也。俎,切肉之几;豆,盛脯之具;皆禮器也。夫群龍無首,先聖格言;蒙德養恬,後賢軌轍。今細碎百姓,偶語平章,方欲禮我為賢,尊我為主,便是物標杓,豈曰棲隱者乎。〉 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 〈〔注〕聃云,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謂我自爾,[9/216]今畏壘反此,故不釋然。〉 〈〔疏〕老君云:成功弗居,長而不宰。楚既虔稟師訓,畏壘反此,故不釋然〉
(1.1)弟子曰:不然。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鰌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隱其軀,而㜸狐為之祥。 〈〔注〕弟子謂大人必有豐祿也。〉 〈〔疏〕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六尺曰步,七尺曰仞。鯢,小魚而有腳,此非鯤大魚也。制,擅也。夫尋常小瀆,豈鯤鯨之所周旋。而鯢鰌小[10/216]魚,反以為美;步仞丘陵,非大獸之所藏隱,而妖㜸之狐,用之為吉祥。故知巨獸必隱深山,大人應須厚祿也。〉 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自古堯舜以然,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 〈〔疏〕尊貴賢人,擢援能者,有善先用,與其利祿。堯舜聖人,尚且如是,況畏壘百姓,敢異前脩。夫子通人,幸聽從也。〉
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於網罟之患;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11/216]能苦之。故烏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 〈〔注〕去利遠害乃全。〉 〈〔疏〕其獸極大,口能含車,孤介離山,則不免網羅為其患害。吞舟之魚,其質不小,波蕩失水,蟻能害之。故鳥獸高山,魚鼈深水,豈好異哉?蓋全身遠害,魚鳥尚爾,而況人乎。〉 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注〕若嬰身於利祿,則粗而淺。〉 〈〔疏〕眇,遠也。夫棲遁之人,全形養生者,故當[12/216]遠迹塵俗,深就山泉,若嬰於利祿,則粗而淺也。〉 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 〈〔注〕二子,謂堯舜。〉 〈〔疏〕二子,謂堯舜也。唐虞聖迹,亂人之本,故何足稱邪。〉 是其於辯也,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 〈〔注〕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也。〉 〈〔疏〕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辯別也。物性之外,別立堯舜之風,以教迹令人倣[13/216]傚者,猶如鑿破好垣牆,種植蓬蒿之草以為蕃屏者也。〉 簡髮而櫛,數米而炊, 〈〔注〕理錐刀之末也。〉 〈〔疏〕譬如擇簡毛髮,梳以為髢,格量米數,炊以供養,利益蓋微,為損更甚。〉 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 〈〔注〕混然一之,無所治為乃濟。〉 〈〔疏〕祖述堯舜,私議竊竊,此蓋小道,何足救世。〉 [14/216]舉賢則民相軋, 〈〔注〕將戾拂其性以待其所尚。〉 任知則民相盜。 〈〔注〕真不足而以知繼之,則偽矣,偽以求生,非盜如何。〉 〈〔疏〕相盜{莊子集釋無「相盜」二字}。軋,傷也。夫舉賢授能,任知先善,則爭為欺侮,盜詐百端,趨競路開,故更相害也。〉 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目中穴坏。 [15/216]〈〔注〕無所復顧。〉 〈〔疏〕數物者,謂舉賢任知等也。此教浮薄,不足令百姓淳厚也。而蒼生貪利之心,甚自殷勤,私情怨忿,遂生篡弒,謀危社稷,正晝為盜,攻城穿壁,日中穴坏也。〉 吾語汝,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也。 〈〔注〕堯舜遺其迹,飾偽播其後,以致斯弊。〉 〈〔疏〕唐虞揖讓之風,會成篡逆之亂。亂之根[16/216]本,起自堯舜,千載之後,其弊不絕,黃巾赤眉,則是相食也。〉 2.南榮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長矣,將惡乎託業以及此言邪?
〈〔疏〕姓南榮,名趎,庚桑弟子也。蹴然,驚悚貌。南榮既聞斯義,心生慕仰,於是驚懼正容,勤誠請益云:趎年老,精神暗昧,憑託何學,方逮斯言?〉
庚桑子曰:全汝形, 〈〔注〕中其分也。〉 [17/216]抱汝生, 〈〔注〕無攬乎其生之外也。〉 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也。
〈〔疏〕不逐物境,全形者也;守其分內,抱生者也。既正分全生,神凝形逸,故不復役知思慮,營營徇生也。三年虛靜,方可及乎斯言。此庚桑教南榮之辭也。〉
南榮趎曰:目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耳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18/216]不能自聞;心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 〈〔注〕目與目,耳與耳,心與心,其形相似而所能不同,苟有不同,則不可彊相法效也。〉 〈〔疏〕夫盲聾之士,與凡常之人耳目無異,而盲者不見色,聾者不聞聲;風狂之人,與不狂之者形貌相似,而狂人失性,不能自得。南榮舉此三諭以況一身,不解至道之言與彼盲聾何別,故《內篇》云,非唯形骸有聾盲,夫智亦有之也。〉 [19/216]形之與形亦辟矣, 〈〔注〕未有閉之。〉 而物或間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 〈〔注〕兩形雖開,而不能相得,將有間也。〉
〈〔疏〕闢,開也,間,別也。夫盲與不盲,二形孔竅俱開;見與不見,於物遂有間別。而盲聾求於間見,終不可得也,亦猶南榮求於解悟,無由致之。〉 今謂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趎勉聞道達耳矣。 [20/216]〈〔注〕早聞形隔,故難化也。〉 〈〔疏〕全形抱生,已如前釋。重述所間,以彰問旨。〉 庚桑子曰:辭盡矣。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 〈〔疏〕奔蜂,細腰土蜂也。藿,豆也。蠋者,豆中大青蟲。越雞,荊雞也。魯雞,今之蜀雞也。奔蜂細腰,能化桑蟲為己子,而不能化藿。越雞小,不能伏鵠卵;蜀雞大,必能之也。言我才劣,未能化大,所說辭情,理盡於此也。〉
[21/216]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 〈〔疏〕夫雞有五德:頭戴冠,禮也;足有距,義也;得食相呼,仁也;知時,智也;見敵能距,勇也。而魯越雖異,天德則同,所以有能與不能者,才有大小也。我類越雞,才小不能化子,子何不南行往師,以謁老君。〉
(2.1)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疏〕贏,裹也,儋也,慕聖情殷,晝夜不息,終乎[22/216]七日,方見老君也。〉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趎曰:唯。 〈〔疏〕自,從也。問云:汝從桑楚處來?南榮趎曰:唯,直敬應之聲也。答云如是。〉
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 〈〔注〕挾三言而來故。〉 〈〔疏〕偕,俱也。老子聖人,照機如鏡,未忘仁義,故刺以偕來。理挾三言,故譏之言眾也。〉 南榮趎懼然顧其後。 〈〔疏〕懼然,驚貌也。未達老子之言,忽聞眾來[23/216]之說,顧盼其後,恐有多人也。〉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 〈[疏〕謂者,言意也。我言偕來,譏汝挾三言而來。汝視其後,是不知吾謂也。〉 南榮趎俯而慙,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 〈〔疏〕俯,低頭也。自知暗昧,不達聖言,於是俯首羞慚,仰天歎息,神魂恍忽,情彩章惶。豈直喪其形容,亦乃失其咨問。〉 老子曰:何謂也? [24/216]〈〔疏〕問其所言有何意謂。〉 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 〈〔疏〕朱愚,猶專愚,無知之貌也。若使混沌塵俗,則有愚癡之名;若也運智人間,更致危身之禍。禍敗在己,故云愁軀也。〉 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願因楚而問之。
〈〔疏〕仁者,兼愛之迹,義者,成物之功;並是先[25/216]聖蘧廬,非所以全身遠害者也。故不仁不義,則傷物害人;行義行仁,則乖真背道。未知若為處心,免玆患害。寄此三言,因桑楚以為媒,願留聽於下問。〉
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 〈〔疏〕吾昔觀汝形貌,已得汝心。今子所陳畢挾三術。以子之言,於是信驗。〉 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汝亡人哉,惘惘乎。 [26/216]〈〔疏〕規規,細碎之謂也。汝用心細碎,懷玆三術,猶如童稚小兒,喪失父母也;似儋揭竿木,尋求大海,欲測深底,其可得乎。汝是亡真失道之人,亦是溺喪逃亡之子,芒昧何所歸依也。〉
汝欲及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 〈〔疏〕榮趎踐於聖迹,溺於仁義,縱欲還原及本,復歸於實生真情,瘡疣已成,無由可入,大聖運慈,深可哀愍也。〉
南榮趎請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惡,十日[27/216]自愁,復見老子。 〈〔疏〕既失所問,情識芒然,於是退就家中,思惟旬日,徵求所好之道德,除遣所惡之仁義。末能契道,是以悲愁,庶其請益,仍見老子。〉 (2.2)老子曰:汝自洒濯,熟哉鬱鬱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 〈〔疏〕歸家一旬,遣除五隱,滌盪穢累精熟。以吾觀汝氣,鬱鬱乎乎,雖復加功,津津尚漏,以此而驗,惡猶未盡也。〉 [28/216]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將內揵;內韄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揵。 〈〔注〕揵,關揵也。耳目,外也;心術,內也。夫全形抱生,莫若忘其心術,遺其耳目。若乃聲色韄於外,則心術塞於內;欲惡韄於內,則耳目喪於外;固必無得無失而後為通也。〉 〈〔疏〕韄者,繫縛之名。揵者,關閉之目。繁者,急也。繆者,殷勤也。言人外用耳目而為聲色所韄者,則心神閉塞於內也;若內用心智而為欲惡所牽者,則耳目閉塞於外也;此[29/216]內外相感,必然之符。假令用心禁制,急手捉持,殷勤綢繆,亦無由得也。夫唯精神定於內,耳目靜於外者,方合全生之道。〉
外內韄者,道德不能持,而況放道而行者乎。 〈〔注〕偏韄由不可,況外內俱韄乎。將耳目眩惑於外,而心術流蕩於內,雖繁手以執之,綢繆以持之,弗能止也。〉
〈〔疏〕偏執滯邊,已乖生分,況內外韄溺,為惑更深。縱有懷道抱德之士,尚不能扶持,況放散玄道而專行此惑,欲希禁止可得乎。〉 [30/216]南榮趎曰:里人有病,里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猶未病也。 〈〔疏〕閒里有病,鄰里問之,病人能自說其病狀者,此人雖病,猶未困重而可療也。亦猶南榮雖愚,能自陳過狀,庶可教也。〉
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 〈〔疏〕夫藥以療疾,疾瘉而藥消;教以機悟,機悟而教息。苟其本不病,藥復不消,教資不忘,機又不悟,不謂飲藥以加其病。〉
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 [31/216]〈〔疏〕經,常也。已,止也。夫聖教多端,學門匪一,今所謂,衛請全生,心之所存,止在於此,如蒙指誨,輒奉為常。〉
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 〈〔注〕不離其性。〉 〈〔疏〕守真不二也。〉 能勿失乎? 〈〔注〕還自得也。〉 〈〔疏〕自得其性也。〉 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
[32/216]〈〔注〕當則吉,過則凶,無所卜也。〉 〈〔疏〕履道則吉,徇物則凶,斯理必然,豈用卜筮。〉 能止乎? 〈〔注〕止於分也。〉 〈〔疏〕不逐分外。〉 能已乎? 〈〔注〕無追故逵。〉 〈〔疏〕已過不追。〉 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
[33/216]〈〔注〕全我而不效彼。〉 〈〔疏〕諸,於也。捨棄效彼之心,追求己身之道。〉 能翛然乎? 〈〔注〕無停迹也。〉 〈〔疏〕往來無係止。〉 能恫然乎?
〈〔注〕無節礙也。〉 〈〔疏〕順物無心也。〉 能兒子乎? 〈〔疏〕同於赤子也。〉 [34/216]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注〕任聲之自出,不由於喜怒。〉 〈〔疏〕嗌,喉塞也。嗄,聲破。任氣出聲,心無喜怒,故終日嗁號,不破不塞,淳和之守,遂至於斯。〉(嗁(ㄊㄧˊ),同[啼]) 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
〈〔注〕任手之自握,非獨得也。〉 〈〔疏〕掜,拘寄,勞倦者,為其淳和與玄道至德同也。〉 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
[35/216]〈〔注〕任目之自見,非係於色也。〉 〈〔疏〕瞚,動也。任眼見視,視不動目,不偏滯於外塵也。〉 行不知所之, 〈〔注〕任足之自行,無所趣。〉 〈〔疏〕之,往也。泛若不繫之舟,故雖行而無所的詣也。〉 居不知所為, 〈〔注〕縱體而自任也。〉 〈〔疏〕恬淡無為,寂寞之至。〉 [36/216]與物委蛇, 〈〔注〕斯順之也。〉 〈〔疏〕接物無心,委曲隨順。〉 而同其波。 〈〔注〕物波亦波。〉 〈〔疏〕和光混迹,同其波也。〉 是衛生之經已。 〈〔疏〕總指已前,結成義也。〉 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
〈〔注〕若能自改而用此言,更欲目謂至人之[37/216]德。〉 〈〔疏〕如前所說衛生之經,依而行之,合於玄道。至人之德,止此可乎?〉 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 〈〔注〕能乎,明非自爾。〉 〈〔疏〕南榮拘束仁義,其日固久,余聞聖教,方解衛生。譬彼冬冰,逢玆春日,執滯之心,於斯釋散。此因學致悟,非率自然。能乎,明非真也。此則老子答趎之辭也。〉 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 [38/216]〈〔注〕自無其心,皆與物共。〉 〈〔疏〕夫至人無情,隨物興感,故能同蒼生之食地,共群品,而樂天。交,共也。〉 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 〈〔疏〕攖,擾亂也。夫至人虛心順世,與物同波,故能息怪異於群生,絕謀謨於黎首。既不以事為事,何利害之能擾乎。〉
翛然而往,恫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 〈〔疏〕重舉前文,結成其義。〉 [39/216]曰:然則是至乎? 〈〔注〕謂己便可得此言而至邪。〉 〈〔疏〕謂聞此言,可以適極。南榮不敏,重問老君。〉 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 〈〔注〕非以此言為不至也,但能聞而學者,非自至耳。苟不自至,則雖聞至言,適可以為經,胡可得至哉。故學者不至,至者不學也。〉 〈〔疏〕夫云能者,獎勸之辭也。此言雖至,猶是筌蹄,既曰告汝,則因稟學。然學者不至,至[40/216]者不學,在筌異魚,故曰未也。此是老子重答南榮。〉 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 〈〔疏〕虛沖凝淡,寂寞無情,同槁木而不榮,類死灰而忘照。身心既其雙遣,何行動之可知乎。衛生之要也。〉
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 〈〔注〕禍福生於失得,人災由於愛惡。今槁木[41/216]死灰,無情之至,則愛惡失得無自而來。〉 〈〔疏〕夫禍福生乎得喪,人災起乎美惡。今既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得喪兩忘,美惡雙遣,尚無冥昧之責,何入災之有乎。〉
3.宇泰定者,發乎天光。
〈〔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則真所發者天光耳,非人耀。〉 〈〔疏〕夫身者神之舍,故以至人為道德之器宇也。且德宇安泰而靜定者,其發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42/216]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 〈〔注〕天光自發,由人見其人,物見其物。物各自見而不見彼,所以泰然而定也。〉 〈〔疏〕凡庸之人,不能測聖,但見群於眾庶,不知天光遐照也。〉 人有脩者,乃今有恆; 〈〔注〕人而脩人,則自得矣,所以常泰。〉 〈〔疏〕恒,常也。理雖絕學,道亦資求,故有真脩之人,能會凝常之道也。〉 有恆者,人舍之,天助之。 [43/216]〈〔注〕常泰,故能反居我宅而自然獲助也。〉 〈〔疏〕體常之人,動以吉會,為蒼生之所舍止,皇天之所福助,不亦宜乎。〉 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注〕出則天子,處則天民,此二者俱能。以泰然而自得之,非為而得之也。〉 〈〔疏〕出則君后,處則逸人,皆以臨道體常,故致斯功者也。〉 4.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
[44/216]〈〔注〕凡所能者,雖行非為,雖習非學,雖言非辯。〉 〈〔疏〕夫為於分內者,雖為也不為,故雖學不學,雖行不行,雖辯不辯,豈復為於分外,學所不能邪。〉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注〕所不能知,不可彊知,故止斯至。〉 〈〔疏〕率其所能,止於分內,所不能者,不彊知之,此臨學之至妙。〉 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45/216]〈〔注〕意雖欲為,為者必敗,理終不能。〉 〈〔疏〕若有心分外,即不以分內為是者,斯敗自然之性者也。〉 5.備物以將形,
〈〔注〕因其自備而順其成形。〉 〈〔疏〕將,順也。夫造化洪鑪,物皆備足,但順成形,於理問學。〉
藏不虞以生心, 〈〔注〕心自生耳,非虞而出之。虞者,億度之謂。〉 〈〔疏〕夫至人無情,物感斯應,包藏聖智,遇物[46/216]生心,終不預謀所為虞度者也。〉 敬中以達彼, 〈〔注〕理自達彼耳,非慢中而敬外。〉 〈〔疏〕中,內智也。彼,外境也。敬重神智,不敢輕染,智既凝寂,境自虛通。〉 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 〈〔注〕天理自有窮通。〉 而非人也, 〈〔注〕有為而致惡者乃是人。〉 〈〔疏〕若文王之拘羑里,孔子之困匡人,智非[47/216]不明也,人非不聖也,而遭斯萬惡窮否者,蓋由天時運命耳,豈人之所為哉。〉 不足以滑成, 〈〔注〕安之若命,故其成不滑。〉 〈〔疏〕滑,亂也。體道會真,安時達命,縱遭萬惡,不足以亂於大成之心。〉 不可內於靈臺。 〈〔注〕靈臺者,心也,清暢,故憂患不能入。〉 〈〔疏〕內,入也。靈臺,心也。妙體空靜,故世物不能入其靈臺也。〉 [48/216]靈臺者有持, 〈〔注〕有持者,謂不動於物耳,其實非持。〉 〈〔疏〕惟貴能持之心,竟不知所以也。〉 而不知其所持, 〈〔注〕若知其所持則持之。〉 而不可持者也。 〈〔注〕持則失也。〉 〈〔疏〕若有心執持,則失之遠矣,故不可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 〈〔注〕此妄發作。〉 [49/216]每發而不當, 〈〔注〕發而不由己誠,何由而當。〉 〈〔疏〕以前顯得道之士智照光明,此下明喪真之人妄心乖。誠,實也。未曾反照實智而輒妄發迷心,心既不真,故每乖實當也。〉 業入而不舍, 〈〔注〕事不居其分內。〉 〈〔疏〕業,事也。世事攖擾,每入心中,不達違從,故不能舍止。〉 每更為失。 [50/216]〈〔注〕發由己誠,乃為得也。〉 〈〔疏〕每妄發心,緣逐前境,自謂為得,翻更喪真。〉 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疏〕夫人鬼幽顯,乃曰殊塗,至於推誠履信,道理無隔。若彼乖分失真,必招報應,讎怨相感,所以遭誅,則杜伯彭生之類是也。〉
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注〕幽顯無愧於心,則獨行而不懼。〉 [51/216]〈〔疏〕幽顯二塗,分明無譴,不犯於物,故獨行不懼也。〉 券內者,行乎無名; 〈〔注〕券,分也。夫遊於分內者,行不由於名。〉
〈〔疏〕券,分也。無名,道也。履道而為於分內者,雖行而無名迹也。〉 券外者,志乎期費。 〈〔注〕有益無益,期欲損己以為物也。〉
〈〔疏〕期,卒也。立志矜矯,游心分外,終無成益,卒有費損也。〉 [52/216]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 〈〔注〕本有斯光,因而用之。〉 〈〔疏〕庸,用也。游心無名之道者,其所用智,日有光明也。〉 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 〈〔注〕雖己所無,猶借彼而販賣也。〉 〈〔疏〕志求之分外,要期聲名而貪損神智者,意唯名利,猶高價販賣之人。〉 人見其跂,猶之魁然。 〈〔注〕夫期費者,人已見其跂矣,而猶自以為[53/216]安。〉〈〔疏〕企,危也。魁,安也,銳情貪取,分外企求,他人見其危乎,猶自以為安隱,愚之至也。〉 與物窮者,物入焉; 〈〔注〕窮,謂終始。〉 〈〔疏〕舍止之謂也。物我冥符而窮理盡性者,故為外物之所歸依之也。〉 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 〈〔注〕且,謂券外而跂者。跂者不立,焉能自容。不能自容,焉能容人。人不獲容則去也。〉 [542/216]〈〔疏〕聊與人涉,苟且於浮華,貪利求名,身尚矜企,心靈躁競,不能自容,何能容物邪。〉 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 〈〔注〕身且不能容,則雖己非己,況能有親乎。故盡是他人。〉 〈〔疏〕褊狹不容,則無親愛;既無親愛,則盡是他人。逆忤既多,讎敵非少,欲求安泰,其可得乎。〉 兵莫憯於志,鏌鋣為下; 〈〔注〕夫志之所攖,焦火凝水,故其為兵甚於[55/216]劍戟也。〉 〈〔疏〕兵戈,鋒刃之徒,鏌鋣,良劍也。夫憯毒傷害,莫甚乎心。心志所緣,不疾而速,故其為損害甚於鏌鋣。以比校量,劍戟為下。〉 寇莫大於陰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疏〕寇,敵也。域心得喪,喜怒戰於胸中,其寒凝水,其熱焦火,此陰陽之寇也。夫勍敵巨寇,猶可逃之,而兵起內心,如何避邪。〉{勍(ㄑㄧㄥˊ)} 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注〕心使氣,則陰陽徵結於五藏而所在皆[56/216]陰陽也,故不可逃。〉 〈〔疏〕此非陰陽能賊害於人,但由心有躁競,故使之然也。〉
6.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 〈〔注〕成毀無常分而道皆通。〉 〈〔疏〕夫物之受氣,各有崖限,妍醜善惡,稟分毀成。而此謂之成,彼謂之毀,道以通之,無不備足。〉 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 〈〔注〕不守其分而求備焉,所以惡分也。〉 [57/216]〈〔疏〕夫榮辱壽夭,稟自天然,素分之中,反己備足。分外馳者而求備焉,游心是非之境,惡其所受之分也。〉 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 〈〔注〕本分不備而有以求備,所以惡備也。若其本分素備,豈惡之哉。〉 〈〔疏〕造物已備而嫌惡之,豈知自然先已備矣。〉 故出而不反,見其鬼; 〈〔注〕不反守其分內,則其死不久。〉 [58/216]〈〔疏〕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還原者,動之死地,故見為鬼也。〉 出而得,是謂得死。 〈〔注〕不出而無得,乃得生。〉 〈〔疏〕其出心逐物,遂其欲情而有所獲者,此可謂得死滅之本。〉 滅而有實,鬼之一也。 〈〔注〕已滅其性矣,雖有斯生,何異於鬼。〉 〈〔疏〕迷滅本性,謂身實有,失死不殊,故與鬼為一也。〉 [59/216]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
〈〔注〕雖有斯形,苟能曠然無懷,則生全而形定也。〉 〈〔疏〕象,似也。雖有斯形,似如無者,即形非有故也。曠然忘我,故心靈和光而止定也。〉 出無本? 〈〔注〕欻然自生,非有本。〉{欻(ㄏㄨ)} 入無竅。 〈〔注〕欻然自死,非有根。〉 〈〔疏〕出,生也,入,死也。從無出有,有無根原,自[60/216]有還無,無乃無竅穴也。〉 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 〈〔疏〕剽,末也,亦原也。本亦作摽字,今隨字讀云。言從無出有,實有此身,推索因由,意無處所,自古至今,甚為長遠,尋求今古,竟無本末。〉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 〈〔注〕言出者自有實耳,其所出無根竅以出之。〉 〈〔疏〕有所出而無竅穴者,以凡觀之,謂其有實,其實不有也。〉[61/216] 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 〈〔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窮處。〉 〈〔疏〕宇者,四方上下也。方物之生,謂其有實,尋責宇中,竟無來處。宇既非矣,處豈有邪。〉 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注〕宙者,有古今之長,而古今之長無極。〉 〈〔疏〕宙者,往古來今也。時節賒長,謂之今古,推求代敘,竟無本末。宙既無矣,本豈有邪。〉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62/216]其形。 〈〔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無所由,故無所見其形。〉
〈〔疏〕出入,由生死也。謂其出入生死,故有出入之名,推窮性理,竟無出入處所之形而可見也。〉 是謂天門。 〈〔注〕天門者,萬物之都名也。謂之天門,猶云眾妙之門也。〉 〈〔疏〕天者,自然之謂也;自然者,以無所由為[63/216]義。言萬有皆無所從,莫測所以,自然為造物之門戶也。〉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未有為之者也。然有聚散隱顯,故有出入之名;徒有名耳,竟無出入,門其安在乎?故以無為門。以無為門,則無門也。〉 〈〔疏〕夫天然之理,造化之門,徒有其名,竟無其實,而一切萬物,從此門生,故郭注云以無為門。以無為門,則無門矣。〉 [64/216]有不能以有為有, 〈〔注〕夫有之未生,以何為生乎?故必自有耳,豈有之所能有乎。〉 〈〔疏〕有既有矣,焉能有有?有之未生,誰生其有?推求斯有,竟無有也。〉 必出乎無有。 〈〔注〕此所以明有之不能為有而自有耳,非謂無能為有也。若無能為有,何謂無乎。〉 〈〔疏〕夫已生未生,二俱無有,此有之出乎無有,非謂此無能生有。無若生有,何謂無乎。〉 [65/216]而無有一無有。 〈〔注〕一無有則遂無矣。無者遂無,則有自欻生明矣。〉 〈〔疏〕不問百非四句,一抄皆無,故謂一無有。〉 聖人藏乎是。 〈〔注〕任其自生而不生生。〉 〈〔疏〕玄德聖人,冥真契理,藏神隱智,其在玆乎。〉
7.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疏〕玄古聖人,得道之士,知與境合,故稱為[66/216]至。〉 惡乎至? 〈〔疏〕何至所由,有何為至?〉 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 〈〔疏〕此顯至之體狀也。知既造極,觀中皆空,故能用諸有法,未曾有一物者也,可謂精微至極,窮理盡性,虛妙之甚,不復可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 〈〔疏〕其次以下,未達真空,而諸萬境,用為有物也。〉 [67/216]將以生為喪也, 〈〔注〕喪其散而之乎聚也。〉 以死為反也, 〈〔注〕還融液也。〉 〈〔疏〕喪,失也。流俗之人,以生為得,以死為喪。今欲反於迷情,故以生為喪,以其無也;以死為反,反於空寂,雖未盡於至妙,猶齊於死生。〉 是以分已。 〈〔注〕雖欲均之,然已分也。〉 [68/216]〈〔疏〕雖齊死生,猶見死生之異,故從非有而起分別也。〉 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
〈〔疏〕其次以下,心知稍闇,而始本無有,從無有生,俄頃之間,此生彼滅。故用無為其頭,以生為其形體,以死為其尻。誰能知有無生死之不二而以此脩守者,莊生狎而友朋,斯人猶難得也。〉
[69/216]是三者雖異,公族也, 〈〔注〕或有而無之,或有而一之,或分而齊之,故謂三也。此三者,雖有盡與不盡,然俱能無是非於胸中,故謂之公族。〉 〈〔疏〕三者,謂以無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是也。於一體之中而起此三異,猶如楚家於一姓之上分為三族。〉 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注〕此四者雖公族,然已非一,則向之三者已復差之。〉 [70/216]〈〔疏〕昭屈景,楚之公族三姓。昔屈原為三閭大夫,掌三族三姓,即斯是也。此中文略,故直言昭景。王孫公子,長大加冠,故著衣而戴冠也。各有品秩,咸往職官,因官賜姓,故甲第氏族也。功績既著,封之茅土,枝派分流,故非一也。猶如一道之中,分為有無生死,種類不同,名實各有異,故引其族內譬也。〉 有生,黬也, 〈〔注〕直聚氣也。〉 [71/216]〈〔疏〕黬,疵也。無有此形質而謂之生者,直是聚氣成疵黬,非所貴者也。〉 披然曰移是。 〈〔注〕既披然而有分,則各是其所是矣。是無常在,故曰移。〉 〈〔疏〕披,分散也。天道無彼我而物有是非,是非不定,故分散移徙而不常也。其移是之狀,列在下文。〉 嘗言移是,非所言也。 〈〔注〕所是之移,已著於言前矣。〉 [72/216]〈〔疏〕理形是非,故或言耳。然是非之移,非忠言也。〉 雖然,不可知者也。 〈〔注〕不言其移,則其移不可知,故試言也。〉 〈〔疏〕雖復是非不由於言,而非言無以知是非,故試言是非,一遣於是非。名不寄言,則不知是非之無是非也。〉 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 〈〔注〕物各有用。〉 〈〔疏〕臘者,大祭也。膍,生百葉也。賅,備也,亦言[73/216]是牛蹏也。臘祭之時,牲牢甚備,至於四枝五藏,並皆陳設。祭事既訖,方復散之,則以散為是;若其祭未了,則不合散,則以散為不是。是知是與不是,移是無常。〉 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期偃焉, 〈〔注〕偃,謂屏廁。〉 〈〔疏〕偃,屏廁也。祭事既竟,齋官與飲,施設餘胙屋室之中,觀看周旋於寢廟之內。飲食既久,應須便僻,故往圊圂而便尿也。飲食則以寢廟為是,便尿則以圊圂為是,是非[74/216]無常,竟何定乎?臘者明聚散無恒,觀室顯處所不定,俱無是非也。〉 為是舉移是。 〈〔注〕寢廟則以饗燕,屏廁則以偃溲;當其偃溲,則寢廟之是移於屏廁矣。故是非之移,一彼一此,誰能常之。故至人因而乘之則均耳。〉 請常言移是。是以生為本, 〈〔注〕物之變化,無時非生,生則所在皆本也。〉 〈〔疏〕夫悲忘生死者,則無是無非者也,祇為[75/216]滯生,所以執是也。必能遣生,是將安寄?故知移是以生為本。〉 以知為師, 〈〔注〕所知雖異,而各師其知。〉 因以乘是非; 〈〔注〕乘是非者,無是非也。〉 〈〔疏〕因其師知之心,心乘是非之用,豈知師知者顛倒是非者無是非乎。〉 果有名實, 〈〔注〕物之名實,果各自有。〉 [76/216]〈〔疏〕夫物云云,悉皆虛幻,芻狗萬像,名實何於。倒置之徒,謂決定有此名實也。〉 因以己為質; 〈〔注〕質,主也。物各謂己是,足以為是非之主。〉 〈〔疏〕質,主也。妄執名實,遂用己為名實之主而競是非也。〉 使人以為己節, 〈〔注〕人皆謂己是,故莫通。〉 〈〔疏〕節者,至操也。既迷名實,又滯是非,遂使無識之人,堅執虛名以為節操也。〉 [77/216]因以死償節。 〈〔注〕當其所守,非真脫也。〉 〈〔疏〕守是非以成志操,慤乎不拔,期死執之也。〉 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 〈〔注〕不能隨所遇而安之。〉 〈〔疏〕以炫耀為智,晦迹為愚,通徹為榮名,窮塞為恥辱,若然者,豈能一窮通榮辱乎。〉 移是,今之人也,[78/216]〈〔注〕玄古之人,無是無非,何移之有。〉
〈〔疏〕夫固執名實,移滯是非,澆季浮偽,今世之人也,豈上古淳和質樸之士乎。〉 是蜩與鷽鳩同於同也。 〈〔注〕同共是其所同。〉 〈〔疏〕蜩鷽二蟲,以蓬蒿為是。二蟲同是,未為通見,移是之人,斯以類也。蜩同於鳩,鳩同於蜩,故曰同於同也。〉
8.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
〈〔注〕稱己脫誤以謝之。〉 [79/216]〈〔疏〕蹍,蹋也,履也。履蹋市廛之人不相識者之節腳,則謝云,己傲慢放縱錯雜誤而然,非故為也者。〉 兄則以嫗, 〈〔注〕言嫗詡之,無所辭謝。〉 〈〔疏〕蹋著兄弟之足,則嫗詡而憐之,不以言愧。〉 大親則已矣。 〈〔注〕明恕素足。〉 〈〔疏〕若父蹋子足,則(敏)〔默〕然而已,不復辭費。故[80/216]知言辭往來(者),(虛)偽不實。〉 故曰,至禮有不人, 〈〔注〕不人者,視人若己。視人若已則不相辭謝,斯乃禮之至也。〉 〈〔疏〕自彼兩忘,視人若己,不允人者己外,何辭謝之有乎。斯至禮也。〉 至義不物, 〈〔注〕各得其宜,則物皆我也。〉 〈〔疏〕物我雙遣,妙得其宜,不卻我外有物,何裁非之有。斯至義。〉 [81/216]至知不謀, 〈〔注〕謀而後知,非自然知。〉 〈〔疏〕率性而照,非謀謨而智,斯至智也。〉 至仁無親, 〈〔注〕譬之五藏,未曾相親,而仁已至矣。〉 〈〔疏〕方之手足,更相御用,無心相為,而相濟之功成矣,豈有親愛於其間哉。〉 至信辟金。 〈〔注〕金玉者,小信之質耳,至信則除矣。〉 〈〔疏〕辟,除也。金玉者,信之質耳,至信則棄除[82/216]之矣。〉
9.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
〈〔疏〕徹,毀也。勃,亂也。繆,繫縛也。此略摽名,下具顯釋也。〉 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 〈〔疏〕榮貴,富贍、高顯、尊嚴、聲名、利祿,六者亂情志之具也。〉 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 〈[疏〕容貌、變動、顏色、辭理、氣調、情意,六者綢繆繫縛心靈者也。亦有作謬字者,解心[83/216]之謬妄也。〉 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 〈〔疏〕憎惡、愛欲、欣喜、恚怒、悲哀、歡樂,六者德家之患累也。〉
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 〈〔疏〕去捨、從就、貪取、施與、知慮、彼能,六者蔽真道也。〉 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注〕盪,動也。〉 [84/216]〈〔疏〕四六之病,不動盪於胸中,則心神平正,正則安靜,靜則照明,明則虛通,虛則恬淡無為,應物而無不窮也。〉 10.道者,德之欽也; 〈〔疏〕道是所脩之法,德是臨人之法。重人輕法,故欽仰於道。〉
生者,德之光也; [85/216]〈〔疏〕天地之大德曰生,故生化萬物者,盛德之光華也。〉
性者,生之質也。 〈〔疏〕質,本也。自然之性者,是稟生之本也。〉 性之動,謂之為; 〈〔注〕以性自動,故稱為耳;此乃真為,非有為也。〉 〈〔疏〕率性而動,分內而為,為而無為,非有為也。〉 為之偽,謂之失。 〈〔疏〕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矯性〕偽情,分外有為,謂之喪道也。〉 知者,接也;知者,謨也;
[86/216]〈〔疏〕夫交接前物,謀謨情事,故謂之知也。〉 知者之所不知,猶睨也。 〈〔注〕夫目之能視,非知視而視也;不知視而視,不知知而知耳,所以為自然。若知而後為,則知偽也。〉 〈〔疏〕睨,視也。夫目之張視也,不知所以視而視,視有明暗。心之能知,不知所以知而知,而知有深淺。目不能視而不可彊視,心不能知而不可彊知,若有分限,故猶如睨也。〉 [87/216]動以不得已之謂德,
〈〔注〕若得已而動,則為彊動者,所以失也。〉 〈〔疏〕夫迫而後動,和而不習,不得已而用之,可謂盛德也。〉 動無非我之謂治, 〈〔注〕動而效彼則亂。〉 〈〔疏〕率性而動,不捨我效物,合於正理,故不亂。〉 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注〕有彼我之名,故反;各得其實,則順。〉 [88/216]〈〔疏〕有彼我是非之名,故相反;無彼我是非之實,故實相順也。〉 11.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 〈〔注〕善中則善取譽矣,理常俱。〉 〈〔疏〕羿,古之善射人。工,巧也。羿彎弓放矢,工中前物,盡射家之微妙。既有斯伎,則擅斯名,使己無令譽,不可得也!〉 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 〈〔注〕任其自然,天也;有心為之,人也。〉
〈〔疏〕前起譬,此合諭也。聖人妙契自然,功侔[89/216]造化,使群品日用不知,不顯其迹,此誠難也。故上文云使天下兼忘我難。〉 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注〕工於天,即俍於人矣,謂之全人,全人則聖人也。〉 〈〔疏〕俍,善也,全人,神人也。夫巧合天然,善能晦迹,澤及萬世而日用不知者,其神人之謂乎。神人無功,故能之耳。〉 唯蟲能蟲,唯蟲能天。 〈〔注〕能還守蟲,即是能天。〉 [90/216]〈〔疏〕鳥飛獸走,能蟲也;蛛網蜣丸,能天也。皆稟之造物,豈倣傚之所致哉。〉 全人惡天?惡人之天? 〈〔疏〕夫全德之人,神功不測,豈嫌己之素分而惡人之所稟哉?蓋不然,率順其天然而已矣。〉 而況吾天乎人乎。 〈〔注〕都不知而任之,斯而謂工乎天。〉 〈〔疏〕天乎人乎,不見人天之異,都任之也。爾自遺天人美惡,猶有天人。此可混一天人,[91/216]不見天人之異也。吾者,論主假自稱也。〉
12.一雀適羿,羿必得之,威也; 〈〔注〕威以取物,物必逃之。〉 〈〔疏〕假有一雀,羿善射,射必得之。此以滅猛,猛非由德慧,故所獲者少,所逃者多。以威御世,其義亦爾。〉 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 〈〔注〕天下之物,各有所好,所好各得,則逃將安在。〉 〈〔疏〕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故以天地為籠,則[92/216]雀無逃處。是知以威取物,深乖大造。〉 是故湯以庖人籠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 〈〔疏〕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能調鼎,負玉鼎以干湯。湯知其賢也,又順其性,故以庖廚而籠之。百里奚沒狄,狄人愛羊皮,秦穆公以五色羊皮而贖之。又云:百里奚好著五色羊皮裘,號曰五羖大夫。而湯聖穆賢,俱能好士,故得此二人,用為良佐,皆順其本性,所以籠之。〉{羖(ㄍㄨˇ)} [93/216]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疏〕順其所好,則天下無難;逆其本性而籠得者,未之有也。〉
13.介者侈畫,外非譽也; 〈〔注〕畫,所以飾容貌也。刖者之貌既以虧殘,則不復以好醜在懷,故侈而棄之。〉
〈〔疏〕介,刖也。侈,去也。畫,裝也,裝嚴服飾,本為容儀。殘刖之人,形貌殘損,至於非譽榮辱,無復在懷,故侈而棄之。〉 胥靡登高而不懼,遺死生也。 [94/216]〈〔注〕無賴於生,故不畏死。〉 〈〔疏〕胥靡,徒役之人也。千金之子固貴其身,僕隸之人不重其命,既不矜惜,故登危而不怖懼也。〉 夫復謵不餽而忘人, 〈〔注〕不識人之所惜。〉 〈〔疏〕餽,本亦有作愧字者,隨字讀之。夫復於本性,胥以成之,既不捨己效人,遂棄忘於愧謝,斯忘於人倫之道也。譬之手足,方諸服用,更相御用,豈謝賴於其間哉。〉 [95/216]忘人,因以為天人矣。
〈〔注〕無人之情,則自然為天人。〉 〈〔疏〕率其天道之性,忘於人道之情,因人於自然之理也。〉 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注〕彼形殘胥靡而猶同乎天和,況天和之自然乎。〉 〈〔疏〕同乎天和,忘於逆順,故恭敬之而不喜,侮慢之而不怒也。〉 [96/216]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
〈〔注〕此故是無不能生有有不能為生之意也。〉 〈〔疏〕夫能出怒出為者,不為不怒者也,是以從不怒不為出。故知為本無為,怒本不怒,能體斯趣,故侮之而不怒也。〉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注〕平氣則靜,理足順心則神功至,緣於不[97/216]得已則所為皆當。故聖人以斯為道,豈求無為於恍惚之外哉。〉 〈〔疏〕緣,順也。夫欲靜攀緣,必須調乎志氣,神功變化,莫先委順心靈;和混有為之中而欲當於理者,又須順於不得止。不得止者,感而後應,分內之事也。如斯之例,聖人所以用為正道也。〉 {(資料來源:維基文庫);【慧命補給網站— 大雅講義】再整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