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註疏
外篇天道第十三 |
25-13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一 切 有 為 法 |
如 夢 幻 泡 影 |
|||||||||||||
|
1.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疏〕運,動也,轉也。積,滯也,蓄也。言天道運轉,覆育蒼生,照之以日月,潤之以雨露,鼓動陶鑄,曾無滯積,是以四序回轉,萬物生成也。〉
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 [5/248]〈〔疏〕王者法天象地,運御群品,散而不積,施化無方,所以六合同歸,八方款附。〉 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注〕此三者,皆恣物之性而無所牽滯也。〉 〈〔疏〕聖道者,玄聖素王之道也。隨應垂迹,製法立教,舟航有識,拯濟無窮,道合於天,德同於帝,出處不一,故有帝聖二道也。而運智救時,亦無滯蓄,慈造弘博,故海內服也。〉 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6/248]〈〔注〕任其自為,故雖六通四辟而無傷於靜也。〉 〈〔疏〕六通,謂四方上下也。四辟者,謂春秋冬夏也。夫唯照天道之無為,洞聖情之絕慮,通六合以生化,順四序以施為,以此而總萬乘,可謂帝王之德也。任物自動,故曰自為;晦迹韜光,其猶昧闇,動不傷寂,故無不靜也。〉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 〈〔注〕善之乃靜,則有時而動也。〉 [7/248]〈〔疏〕夫聖人之所以虛靜者,直置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亦不知靜之故靜也。若以靜為善美而有情於為靜者,斯則有時而動矣。〉 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注〕斯乃自得也。〉 〈〔疏〕妙體二儀非有,萬境皆空,是以參變同塵而無喧撓,非由飭勵而得靜也。〉 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疏〕夫水,動則波流,止便澄靜,懸鑒洞照,與物無私,故能明燭鬚眉,清而中正,治諸褒[8/248]枉,可為準的,縱使工倕之巧,猶須放水取平。故《老經》云,上善若水。此舉喻前之義。〉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為,故所照無不洞明。〉 〈〔疏〕夫聖人德合二儀,智周萬物,豈與夫無情之水同日論邪。水靜猶明燭鬢眉,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是以鑒天地之精微,鏡萬物之玄賾者,固其宜矣。此合譬也。〉 [9/248]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注〕凡不平不至者,生於有為。〉 〈〔疏〕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四者異名同實者也。歎為之美,故具此四名,而天地以此為平,道德用玆為至也。〉 故帝王聖人休焉。 〈〔注〕未嘗動也。〉 〈〔疏〕息慮於靜,故平至也。〉 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 [10/248]〈〔注〕倫,理也。〉 〈〔疏〕既休慮息,則自與虛空合德;與虛空合德,則會於真實。會於真實之道,則自然之理也。〉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注〕不失其所以動。〉 〈〔疏〕理虛靜寂,寂而能動,斯得之矣。〉 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 〈〔注〕夫無為也,則群才萬品,各任其事而自當其責矣。故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11/248]不與焉,此之謂也。〉 〈〔疏〕任事,臣也,言臣下各有任職之事也。夫帝王任智,安靜無為,則臣下職任,各司憂責。斯則主上無為而臣下有事,故冕旒垂目而不與焉。〉 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注〕俞俞然,從容自得之貌。〉 〈〔疏〕俞俞,從容和樂之貌也。夫有為滯境,塵累所以嬰其心;無為自得,憂息不能處其慮。俞俞和樂,故年壽長矣。〉 [12/248]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注〕尋其本皆在不為中來。〉 〈〔疏〕此四句萬物根原,故重舉前言,結成其美也。〉 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 〈〔疏〕夫揖讓之美,無出唐虞;君臣之盛,莫先堯舜;故舉二君以明四德,雖復南北兩面,而平至一焉。〉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13/248]素王之道也。 〈〔注〕此皆無為之至也。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
〈〔疏〕用此無為而處物上者,天子帝堯之德也,用此虛淡而居臣下者,玄聖素王之道也。夫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素王,自貴者,即老君尼父是也。〉 以此退居而閒游江海,山林之士服; 〈〔疏〕退居,謂晦迹隱處也。用此道而退居,故能游翫山水,從容閑樂,是以天下隱士無[14/248]不服從,即巢許之流是也。〉 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注〕此又其次也。故退則巢許之流,進則伊望之倫也。夫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所不為哉。故主上不為冢宰之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冢宰不為百官之所執,則百官靜而御事矣;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則萬民靜而安其業矣;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下及昆蟲,孰能有為而成哉。是[15/248]故彌無為而彌尊也。〉 〈〔疏〕進為,謂顯迹出任也。夫妙體無為而同塵降迹者,故能撫蒼生於仁壽,弘至德於聖朝,著莫測之功名,顯阿衡之功績。是以天下大同,車書共執,盡善盡美,其唯伊望之倫乎。〉 靜而聖,動而王。 〈〔注〕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無為也而尊, 〈〔注〕自然為物所尊奉。〉 [16/248]〈〔疏〕其應靜也,玄聖素王之尊;其應動也,九五萬乘之貴;無為也而尊,出則天子,處則素主。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貴也。〉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注〕夫美配天者,唯樸素也。〉 〈〔疏〕夫淳樸素質,無為虛靜者,實萬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貴,孰能與之爭美也。〉 (1.1)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注〕天地以無為為德,故明其宗本,則與天[17/248]地無逆也。〉 〈〔疏〕夫靈府明靜,神照潔白,而德合於二儀者,固可以宗匠蒼生,根本萬有,冥合自然之道,與天和也。〉 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注〕夫順天所以應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盡也。〉 〈〔疏〕均,平也。調,順也。且應感無心,方之影響,均平萬有,大順物情,而混迹同塵,故與人和也。〉 [18/248]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注〕天樂適則人樂足矣。〉 〈〔疏〕俯同塵俗,且適人世之歡;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樂也。〉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𩐎萬物而不為戾, 〈〔注〕變而相雜,故曰𩐎。自𩐎耳,非吾師之暴戾。〉 〈〔疏〕𩐎,碎也。戾,暴也。莊子以自然至道為師,再稱之者,歎美其德。言我所師大道,亭毒生靈,假令𩐎萬物,亦無心暴怒,故素秋搖[19/248]落而彫零者不怨。此明雖復斷截而非義也。〉 澤及萬世而不為仁,
〈〔注〕仁者,兼愛之名耳;無愛,故無所稱仁。〉 〈〔疏〕仁者,偏愛之迹也。言大道開闔天地,造化蒼生,慈澤無窮而不偏愛,故不為仁。〉 長於上古而不為壽, 〈〔注〕壽者,期之遠耳;無期,故無所稱壽。〉 〈〔疏〕豈但長於上古,抑乃象帝之先。既其不滅不生,亦復何夭何壽。郭注云,壽者,期之[20/248]遠耳。〉 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 〈〔注〕巧者,為之妙耳;皆自爾,故無所稱巧。〉
〈〔疏〕乘二儀以覆載,取萬物以刻彫,而二儀以生化為功,萬物以自然為用。生化既不假物,彫刻豈假他人。是以物各任能,人皆率性,則工拙之名於斯滅矣。郭注云,巧者,為之妙。〉 此之謂天樂。 〈〔注〕忘樂而樂足。〉 [21/248]〈〔疏〕所在任適,結成天樂。〉 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疏〕既知天樂非哀樂,則知生死。無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道之運行,其死也混萬變化也。〉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疏〕妙本虛凝,將至陰均其寂泊;應迹同世,與太陽合其波流。〉 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疏〕德合於天,故無天怨;行順於世,故無人[22/248]非;我冥於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負幽顯,有何鬼責也。〉 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 〈〔注〕動靜雖殊,無心一也。〉 〈〔疏〕天地也,結動靜無心之義也。〉 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 〈〔注〕常無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疏〕境智冥合,謂之為一。物不能撓,謂之為定。祇為定於一心,故能王於萬國。既無鬼責,有何禍祟。動而常寂,故魂不疲勞。〉 [23/248]一心定而萬物服。 〈〔疏〕一心凝寂者類死灰,而靜為躁君,故萬物歸伏。〉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注〕我心常靜,則萬物之心通矣。通則服,不通則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萬物服者,祇言用虛靜之智,推尋二儀之理,通達萬物之情,隨物變轉而未嘗不適,故謂之天樂也?〉 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24/248]〈〔注〕聖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為哉?天樂已。〉 〈〔疏〕夫聖人之所以降迹同凡,合天地之至樂者,方欲畜養蒼生,亭毒群品也。〉
2.A.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 〈〔疏〕王者宗本於天地,故覆載無心;君主於道德,故生而不有;雖復千變萬化而常自無為。盛德如此,堯之為君也。〉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 [25/248]〈〔注〕有餘者,閒暇之謂也。〉 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注〕不足者,汲汲然欲為物用也。欲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為臣,亦有餘也。〉
〈〔疏〕不足者,汲汲之辭。有餘者,閒暇之謂。言君主無為,智照寬曠,御用區宇,而閒暇有餘;臣下有為,情慮狹劣,各有職司,為君所用,匪懈在公,猶恐不足。是知無為有事,勞逸殊塗。〉 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26/248]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 〈〔注〕夫工人無為於刻木而有為於用斧,主上無為於親事而有為於用臣。臣能親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當其能,則天理自然,非有為也。若乃主代臣事,則非主矣;臣秉主用,則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則上下咸得而無為之理至矣。〉
〈〔疏〕無為者,君德也;有為者,臣道也。若上下[27/248]無為,則臣僭君德;上下有為,則君濫臣道。君濫臣道,則非主矣;臣僭君德,豈曰臣哉。於是上下相混,君臣冒亂,既乖天然,必招危禍。故無為之言,不可不察。無為,君也。古之人貴夫無為。郭注此文,甚有辭理。〉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注〕無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為耳。然自得此為,率性而動,故謂之無為也。今之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28/248]居下者親事,故雖舜禹為臣,猶稱有為。故對上下,則君靜而臣動;比古今,則堯舜無為而湯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機玄發,則古今上下無為,誰有為也。〉
〈〔疏〕夫處上為君,則必須無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為臣,亦當親事有為,稱所司之職任;則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 〈〔疏〕謂三王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達,籠落二儀,而垂拱無為,委之臣下,知者為謀,[29/248]故不自慮也。〉 辯雖彫萬物,不自說也; 〈〔疏〕宏辯如流,彫飾萬物,而付之司牧,終不自言也。〉
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 〈〔注〕夫在上者,患於不能無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繇不得行其明斷,后稷不得施其播植,則群才失其任而主上困於役矣。故冕旒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為,斯乃無為而無不為者也,故上下皆無[30/248]為矣。但上之無為則用下,下之無為則自用也。〉 〈〔疏〕藝術才能冠乎海內,任之良佐而不與焉,夫何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經》云,是謂用人之力。〉 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 〈〔注〕所謂自爾。〉 〈〔疏〕天無情於生產而萬物化生,地無心於長成而萬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謂自然也。〉 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31/248]〈〔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兩儀之含育,順四序以施上,任萬物之自為,故天下之功成矣。〉 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 〈〔疏〕夫日月明晦,雲雷風雨,而蔭覆不測,故莫神於天。囊括川原,包容岳瀆,運載無窮,故莫富於地。位居九五,威跨萬乘,日月照臨,一人總統,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經》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32/248]〈〔注〕同乎天地之無為也。〉 〈〔疏〕配,合也。言聖人之德,合天地之無為。〉 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疏〕達覆載之無主,是以乘馭兩儀;循變化之往來,故能驅馳萬物;任黔黎之才用,用人群之道也。〉
3.本在於上,末在於下; 〈〔疏〕本,道德也。末,仁義也。言道德淳樸,治之根本,行於上古;仁義澆薄,治之末藝,行於下代。故云,本在於上,末在於下也。〉 [33/248]要在於主,詳在於臣。 〈〔疏〕要,簡省也。詳,繁多也。主道逸而簡要,臣道勞而繁冗。繁冗,故有為而奉上;簡要,故無為而御下也。〉 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 〈〔疏〕五兵者,一弓,二殳(ㄕㄨ),三矛,四戈,五戟也。運,動也。夫聖明之世,則偃武修文;逮德下衰,則偃文修武。偃文修武,則五兵動亂;偃武修文,則四民安業。德之本末,自此可知也。〉
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34/248]〈〔疏〕賞者,軒冕榮華,故利也。罰者,誅殘戮辱,故害也。辟,法也。五刑者,一劓,二黥,三刖,四宮,五大辟。夫道喪德衰,浮偽日甚,故設刑辟以被黎元,既虧理本,適為教末也。〉
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 〈〔疏〕禮法者,五禮之法也。數者,計算;度者,丈尺;形者,容儀;名者,字諱;比者,校當;詳者,定審。用此等法以養蒼生,治乖淳古,故為治末也。〉
鍾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 [35/248]〈〔疏〕樂者,和也。羽者,鳥羽;旄者,獸毛;言釆鳥獸之羽毛以飾其器也。夫帝王之所以作樂者,歌下調陰陽,上和時俗也。古人聞樂即知國之興亡,治世亂世,其音各異。是知大樂與天地同和,非羽毛鍾鼓者也。自三代以下,澆浪薦興,賞鄭衛之淫聲,棄雲韶之雅韻,遂使羽毛文采,盛飾容儀,既非咸池之本,適是濮水之末。〉
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 〈〔疏〕絰者,實也。衰,摧也。上曰衰,下曰裳。在首[36/248]在腰,二俱有絰。隆殺者,言禮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總麻五等,哭泣衣裳,各有差降。此是教迹外儀,非情發於衷,故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注〕夫精神心術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運動,則五事之末不振而自舉也。〉 〈〔疏〕術,能也;心之所能,謂之心術也。精神心術者,五末之本也。言此之五末,必須精神心智率性而動,然後從於五事,即非矜矯[37/248]者也。〉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注〕所以先者本也。〉 〈〔疏〕古之人,謂中古人也。先,本也。五末之學,中古有之,事涉澆偽,終非根本也。〉 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 〈〔疏〕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 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 〈〔注〕言此先後雖是人事,然皆在至理中來,[38/248]非聖人之所作也。〉 〈〔疏〕天地之行者,謂春夏先,秋冬後,四時行也。夫天地雖大,尚有尊卑,況在人倫,而無先後。是以聖人象二儀之造化,觀四序之自然,故能篤君臣之大義,正父子之要道也。〉 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 〈〔疏〕天尊,地卑,不刊之位。春先冬後,次序慤乎。舉此二條,足明萬物。〉 [39/248]萬物化作,萌區有狀; 〈〔疏〕夫萬物變化,未始暫停,或起或伏,乍生乍死,千族萬種,色類不同,而前兆區分,各有形狀。〉 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 〈〔疏〕夫春夏盛長,秋冬衰殺,或變生作死,或化故成新,物理自然,非關措意,故隨流任物而所造皆適。〉 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 [40/248]〈〔注〕明夫尊卑先後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無也。〉 〈〔疏〕二儀生育,有不測之功,萬物之中最為神化,尚有尊卑先後,況人倫之道乎。〉 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 〈〔注〕言非但人倫所尚也。〉 〈〔疏〕宗廟事重,必據昭穆,以嫡相承,故尚親也。朝廷以官爵尊卑,鄉黨以年齒為次第,行事擇賢能用之,此理必然,故云大道之[41/248]序。〉 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 〈〔疏〕議論道理而不知次第者,雖有語言,終非道語;既失其序,不堪治物也。〉 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注〕所以取道,為有序也。〉 〈〔疏〕既不識次第,雖語非道,於何取道而行理之邪。〉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注〕天者,自然也。自然既明,則物得其道也。〉 [42/248]〈〔疏〕此重開大道次序之義。言古之明閑大道之人,先明自然之理。為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 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 〈〔注〕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適也。〉 〈〔疏〕失德後仁,失仁後義,故仁義次之。〉 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 〈〔注〕理適而不失其分也。〉 〈〔疏〕既行兼愛之仁,又明裁非之義,次令各守其分,不相爭奪也。〉 [43/248]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當其形也。〉 〈〔疏〕形,身也。各守其分,不相傾奪,次勸修身,致其名譽也。〉 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注〕無所復改。〉 〈〔疏〕雖復勸令修身以致名譽,而皆須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矯性偽情以要令問也。〉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44/248]〈〔注〕物各自任,則罪責除也。〉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廢。雖復因任其本性,而不無其僭過,故宜布之愷澤,宥免其辜也。〉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注〕各以得性為是,失性為非。〉 〈〔疏〕雖復赦過宥罪,而人心漸薄,次須示其是非,以為鑒誡也。〉 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注〕賞罰者,失得之報也。夫至治之道,本在[45/248] 於天而末極於斯。〉 〈〔疏〕是非既明,臧否斯見,故賞善罰惡,以勗黎元也。〉 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 〈〔注〕官各當其才也。〉 〈〔疏〕用此賞罰,以次前序而為治方者,智之明照,安處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貴賤咸履其位。〉 仁賢不肖襲情, 〈〔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46/248]〈〔疏〕仁賢,智也;不肖,愚也。襲,用也。主上聖明,化導得所,雖復賢愚各異,而咸用本情,終不合己效人,矜誇炫物也。〉 必分其能, 〈〔注〕無相易業。〉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異,藝能固別,才用必分,使之如器,無不調適也。〉 必由其名。 〈〔注〕名當其實,故由名而實不濫也。〉 〈〔疏〕夫名以召實,而由實故名。若使實不當[47/248] 名,則名過其實。今明名實相稱,故云必由其名也。〉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
〈〔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為臣事上,為君畜下,外以治物,內以修身也。〉
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 〈〔疏〕至默無為,委之群下,塞聰閉智,歸之自然,可謂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48/248]〈〔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蓋聖人之應迹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迹也。書者,道家之書,既遭秦世焚燒,今檢亦無的據。〉 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 〈〔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賞罰而九,此自然先後之序也。〉 〈〔疏〕夫為治之體,必隨世污隆,而世有澆淳,故治亦有寬急。是以五變九變,可舉可言。苟其不失次序,則是太平至治也。〉 [49/248]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
〈〔疏〕驟,數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倫序,數語形名,以為治術,而未體九變,以自然悉宗,但識其末,不知其本也。〉
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 〈〔疏〕速論賞罰,以此馭時,唯見枝條,未知根本。始,猶本也,互其名耳。〉 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 〈〔注〕治人者必順序。〉 [50/248]〈〔疏〕迕,逆也。不識治方,不知次序,顛倒道理,迕逆物情,適可為物所治,豈能治物也。〉 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 〈〔注〕治道先明天,不為棄賞罰也,但當不失其先後之序耳。〉 〈〔疏〕夫形名賞罰,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 [51/248]〈〔注〕夫用天下者,又大通順序之道。〉 〈〔疏〕若以形名賞罰可施用於天下者,不足以用於天下也。斯乃苟飾華辭浮游之士,一節曲見偏執之人,未可以議通方,悟於大道者也。〉 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寄此事於群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疊前語。古人有之,但寄群下而不親預,故是臣下之術,非主上養民之道。總結[52/248] 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歸也。〉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疏〕天王,猶天子也。舜問於堯為帝王之法,若為用心以合大道也。〉
4.堯曰:吾不敖無告,
〈〔注〕無告者,所謂頑民也。〉 〈〔疏〕敖,侮慢也。無告,謂頑愚之甚,無堪告示也。堯答舜云:縱有頑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誨,不敖慢棄舍也。故《老經》云,不善者吾亦善之。敖亦有作傲字者,合不用[53/248] 也。〉 不廢窮民, 〈〔注〕恒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貧窮之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苦死者,嘉孺子而哀歸人。 〈〔疏〕孺子,猶稚子也。哀,憐也。民有死者,輒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兒,婦人孤寡,並皆矜愍善嘉養恤也。〉 此吾所以用心已。 [54/248]〈〔疏〕已,止也。總結以前,用答舜問。「我之用心,止盡於此。」〉
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疏〕用心為治,美則美矣,其道狹劣,未足稱大。既領堯答,因發此譏。〉 堯曰:然則何如? 〈〔疏〕堯既被譏,因玆請益,治道之大,其術如何?〉 舜曰:天德而出寧, 〈〔注〕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 [55/248]〈〔疏〕化育之方,與玄天合德,迹雖顯著,心恒寧靜。〉 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 〈〔注〕此皆不為而自然也。〉 〈〔疏〕經,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涼暑,四序運行,晝夜昏明,雲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無心於偏愛,豈有情於養育。帝王之道,其義亦然。〉 堯曰:膠膠擾擾乎。 [56/248]〈〔注〕自嫌有事。〉 〈〔疏〕膠膠,擾擾,皆亂之貌也。領悟此言,自嫌多事,更相發起,聊此偽謙。〉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疏〕堯自謙光,推讓於舜,故言子之盛德,遠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堯舜二君,德無優劣,故寄此兩聖以顯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疏〕自此已下,莊生之辭也。夫天覆地載,生育群品,域中四大,此當二焉。故引古證今,[57/248]歎美其得。〉 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 〈〔疏〕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故知軒頊唐虞,皆以德合天地為其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疏〕言古之懷道帝王,何為者哉?蓋無心順物,德合二儀而已矣。〉
4.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58/248]〈〔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睹周德已衰,不可匡輔,故將己所修之書,欲藏於周之府藏,庶當來君王為治化之術,故與門人謀議,詳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耳,為周之徵藏史,猶今之秘書官,職典墳籍。見周室版蕩,所以解免其官,歸休靜處。故子路咨勸孔子,何不暫試過往,因而問焉。〉
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 〈〔疏〕老子知欲藏之書是先聖之已陳芻狗,不可久留,恐亂後人,故云不許。〉 [59/248]於是繙十二經以說。 〈〔疏〕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易》道,修《春秋》,此六經也;又加《六緯》,合為教十二經也。委曲敷演,故繙覆說之。〉 老聃中其說,曰:大謾,願聞其要。 〈〔疏〕中其說者,許其有理也。大謾者,嫌其繁謾太多,請簡要之術也。〉 孔子曰:要在仁義。 〈〔疏〕經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論,莫先仁義也。〉
[60/248]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疏〕:問此仁率性不乎?〉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
〈〔疏〕然,猶如此。言仁義是人之大性也。賢人君子,若不仁則名行不成,不義則生道不立。故知仁義是人之真性,又將何為是疑之也邪?〉
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 〈〔疏〕前言仁義是人之真性,今之重問。請解[61/248]所由也。〉 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注〕此常人之所謂仁義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愷,樂也。忠誠之心,願物安樂,慈愛平等,兼濟無私,允合人情,可為世教也。〉 老聃曰:噫,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 〈〔注〕夫至仁者,無愛而直前也。〉 〈〔疏〕意,不平之聲也。幾,近也。迂,曲也。後發之言,近乎浮偽,故興噫歎,以長不平。夫至人[62/248]推理直前,無心思慮,而汝存情兼愛,不乃私曲乎。〉 無私焉,乃私也。 〈〔注〕世所謂無私者,釋己而愛人。夫愛人者,欲人之愛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 〈〔疏〕夫兼愛於人,欲人之愛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邪。〉 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 〈〔疏〕牧,養也。欲使天下蒼生咸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養,則大治矣。牧[63/248]有本作放字者,言君王但放任群性,則天下太平也。〉 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疏〕夫天地覆載,日月照臨,星辰羅列,此並自然之理也,非關人事。豈唯三種,萬物悉然,但當任之。莫不備足,何勞措意,妄為矜矯也。〉
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 〈〔注〕皆已自足。〉 [64/248]〈〔疏〕有識禽獸,無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群分,豈資仁義,方獲如此。〉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而至矣; 〈〔注〕不待於兼愛也。〉 〈〔疏〕循,順也。放任己德而逍遙行世,順於天道而趨步人間,至極妙行,莫過於此也。〉 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注〕無由得之。〉 〈〔疏〕偈偈,勵力貌也。揭,擔負也。亡子,逃人也。言孔丘勉勵身心,擔負仁義,強行於世,以[65/248]教蒼生,何異乎打擊大鼓而求覓亡子,是以鼓聲愈大而亡者愈離,仁義彌彰而安道彌遠,故無由得之。〉 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注〕事至而愛,當義而止,斯忘仁義者也,常念之則亂真矣。〉 〈〔疏〕亡子不獲,罪在嗚鼓;真性不明,過由仁義;故發噫歎,總結之也。〉
5.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國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趼而不敢息。
[66/248]〈〔疏〕姓士,字成綺,不知何許人。舍,逆旅也。趼,腳生泡漿創也。成綺素聞老子有神聖之德,故不辭艱苦,慕義遠來。百經旅舍,一不敢息,途路既遙,足生重趼。〉
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 〈〔注〕言其不惜物也。〉 〈〔疏〕昔時籍甚,謂是至人;今日親觀,知無聖德。見其鼠穴土中,有餘殘蔬菜。嫌其穢惡,故發此譏也。〉 而棄妹,不仁也, [67/248]〈〔注〕無近恩,故曰棄。〉 〈〔疏〕妹,猶昧也。闇昧之徒,應須誘進,棄而不教,豈曰仁慈也。〉 生熟不盡於前, 〈〔注〕至足,故恒有餘。〉 〈〔疏〕生,謂粟帛;熟,謂飲食。充足之外,不復槩懷,所以飲食資財,目前狼籍。且大聖寬弘而不拘小節,士成庸瑣,以此為非。細碎之間,格量真聖,可謂以螺酌海,焉測淺深也。〉 而積斂無崖。 [68/248]〈〔注〕萬物歸懷,來者受之,不小立界畔也。〉
〈〔疏〕既有聖德,為物所歸,故供給聚斂,略無崖岸,浩然無心,積散任物也。〉 老子漠然不應。 〈〔注〕不以其言槩意。〉 〈〔疏〕塵垢之言,豈曾入耳。漠然虛淡,何足介懷。〉 士成綺明日復見,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郤矣,何故也? 〈〔注〕自怪刺譏之心,所以懷也。〉 [69/248]〈〔疏〕郤,空也,息也。昨日初來,妄生譏刺,今時思省,方覺己非,所以引過責躬,深懷慙竦。心之空矣,不識何邪。〉 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脫焉。 〈〔注〕脫,過去也。〉 〈〔疏〕夫巧智神聖之人者,蓋是迹,非所以迹也。汝言我欲於聖人乎?我於此久以免脫,汝何為乃謂我是聖非聖邪?老君欲抑成綺之譏心,故示以息迹歸本也。郭注云,脫,過去也。謂我於聖已得過免而去也。〉 [70/248]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注〕隨物所名。〉 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 〈〔注〕有實,故不以毀譽經心也。〉 再受其殃。 〈〔注〕一毀一譽,若受之於心,則名實俱累,斯所以再受其殃也。〉 〈〔疏〕昨日汝喚我作牛,我即從汝喚作牛,喚我作馬,我亦從汝喚作馬,我終不拒。且有[71/248]牛馬之實,是一名也。人與之名,諱而不受,是再殃也。譏刺之言,未甚牛馬,是尚不諱,而況非乎。〉 吾服也恆服, 〈〔注〕服者,容行之謂也。不以毀譽自殃,故能不變其容。〉 〈〔疏〕郭注云,服者,容行之謂也。老君體道大聖,故能制服身心,行行容受,呼牛呼馬,唯物是從,此乃恒常,非由措意也。〉 吾非以服有服。[72/248]〈〔注〕有為為之,則不能恒服。〉 〈〔疏〕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關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必也用心,便成矯性,既其有作,豈曰無為。〉 士成綺雁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 〈〔疏〕成綺自知失言,身心慚愧,於是雁行斜步,側身避影,隨逐老子之後,不敢履躡其迹,乃徐進間,請修身之道如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 〈〔注〕進趨不安之貌。〉 [73/248]〈〔疏〕而,汝也。言汝莊飾容貌,夸駭於人,自為崖岸,不能舒適。〉 而目衝然, 〈〔注〕衝出之貌。〉 〈〔疏〕心既不安,目亦馳動,故左盼右睇,睢盱充詘也。〉 而顙頯然, [注]高露發美之貌。 〈〔疏〕顙,額高亢,顯露華飾,持此容儀,矜敖於物。〉 [74/248]而口鬫然, 〈〔注〕虓豁之貌。〉 〈〔疏〕郭注云,虓豁之貌也。謂志性強梁,言語雄猛,夸張虓豁,使人可畏也。〉 而狀義然, 〈〔注〕踶跂自持之貌。〉 〈〔疏〕義,宣也。踶跂驕豪,實乖曲禮,而修飭容狀,自然合宜也。〉 似擊馬而止也。 〈〔注〕志在奔馳。〉 [75/248]〈〔疏〕形雖矜莊,而心性諠躁,猶如逸馬被繫,意存奔走。〉 動而持, 〈〔注〕不能自舒放也。〉 〈〔疏〕馳情逐境,觸物而動,不能任適,每事拘持。〉 發也機, 〈〔注〕趣舍速也。〉 〈〔疏〕機,弩牙也。攀緣之心,遇境而發,其發猛速,有類弩也。〉[76/248]察而審。 〈〔注〕明是非也。〉 〈〔疏〕不能虛遣,違順兩忘,而明察是非,域心審是。〉 知巧而睹於秦, 〈〔注〕泰者,多於本性之謂也。巧於見泰,則拙於抱朴。〉
〈〔疏〕秦,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觀無為之一理,而詐知詐巧,見有為之多事。〉 凡以為不信。 [77/248]〈〔注〕凡此十事,以為不信性命而蕩夫毀譽,皆非修身之道也。〉 〈〔疏〕信,實也。言此十事,皆是虛詐之行,非真實之德也。〉 邊境有人焉,其名為竊。 〈〔注〕亦如汝所行,非正人也。〉 〈〔疏〕竊,賊也。邊蕃境域,忽有一人,不憚憲章,但行竊盜。內則損傷風化,外則阻隔蕃情,蠹政害物,莫斯之甚。成綺之行,其猥亦然,舉動睢盱,猶如此賊也。〉
6. [78/248]夫子曰: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
〈〔疏〕莊周師老君,故呼為夫子也。終,窮也。二儀雖大,猶在道中。不能窮道之量;秋毫雖小,待之成體,此則於小不遺。既其能小能大,故知備在萬物。〉
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乎其不可測也。 〈〔疏〕既大無不包,細無不入,貫穿萬物,囊括二儀,故廣廣歎其寬博,淵乎美其深遠。〉 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疏〕夫形德仁義者,精神之末迹耳,非所以[79/248]迹也,救物之弊,不得已而用之。自非至聖神人,誰能定其粗妙邪。〉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 〈〔注〕用世,故不患其大也。〉 〈〔疏〕聖人威跨萬乘,王有世界,位居九五,不亦大乎。而姑射汾陽,忘物忘己,即動即寂,何四海之能累乎。〉 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 〈〔注〕靜而順之。〉 〈〔疏〕棅,權也。偕,俱也。社稷類覆,宇內崩摧,趨[80/248]世之人,奮動權棅,必靜而自守,不與並逐也。〉 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
〈〔注〕任真而直往也。〉 〈〔疏〕志性安靜,委命任真,榮位既不關情,財利豈能遷動也。〉 極物之真,能守其本, 〈〔疏〕夫聖人靈鑒洞徹,窮理盡性,斯極物之真者也。而應感無方,動不傷寂,能守其本。〉
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81/248]〈〔疏〕雖復握圖御宇,總統群方,而忘外二儀,遺棄萬物,是以為既無為,事既無事,心閑神王,何困弊之有。〉
通乎道,合乎德, 〈〔疏〕淡泊之心,通乎至道,虛忘之智,合乎上德,斯乃境智相會,能所冥符也。〉 退仁義, 〈〔注〕進道德也。〉 賓禮樂, 〈〔注〕以情性為主也。〉 [82/248]〔疏〕退仁義之澆薄,進道德之淳和,賓禮樂之浮華,主無為之虛淡。〉 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注〕定於無為也。〉 〈〔疏〕恬淡無為而用不乖寂,定矣。〉
7.世之所貴道者書也,
〈〔疏〕道者,言說;書者,文字。世俗之人,說見浮淺,或託語以通心,或因書以表意,持許往來,以為貴重,不知無足可言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
[83/248]〈〔疏〕所以致書,貴宣於語,所以宣語,貴表於意也。〉 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疏〕隨,從也。意之所出,從道而來,道既非色非聲,故不可以言傳說。〉 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 〈〔注〕其貴恒在意言之表。〉 〈〔疏〕夫書以載言,言以傳意,而末世之人,心靈暗塞,遂貴言重書,不能忘言求理。故雖[84/248]貴之哉,猶不足貴者,為言書糟粕,非可貴之物也。故郭注云,其貴恒在意之表。〉 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注〕得彼情,唯忘言遺書者耳。〉 〈〔疏〕夫目之所見,莫過形色,耳之所聽,唯在名聲?而世俗之人,不達至理,謂名言聲色,盡道情實。豈知玄極,視聽莫偕。愚惑如此,深可悲歎。郭注云,得彼之情,唯忘言遺書[85/248]者也。〉 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注〕此絕學去知之意也。〉 〈〔疏〕知道者忘言,貴德者不知,而聾俗愚迷,豈能識悟。唯當達者方體之矣。〉 (7.1)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斵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 〈〔疏〕桓公,齊桓公也。輪,車輪也。扁,匠人名也。斵,雕斫也。釋,放也。齊君翫讀,輪扁打車,貴賤不同,事業各異,乃釋放其具,方事質疑。[86/248]欲明至道深玄,不可傳集,故寄桓公匠者,略顯忘言之致也。〉 公曰:聖人之言也。 〈〔疏〕所謂憲章文武,祖述堯舜,是聖人之言。〉 曰:聖人在乎?
〈〔疏〕又問:聖人見在以不?〉 公曰:已死矣。 〈〔疏〕答曰:聖人雖死,厥教尚存焉。〉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疏〕夫酒滓曰糟,漬糟曰粕。夫醇酎比乎道[87/248]德,糟粕方之仁義,已陳芻狗,曾何足雲。〉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疏〕貴賤禮隔,不可輕言,庸委之夫,輒敢議論。說若有理,方可免辜,其如無辭,必獲死罪。〉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斵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
〈〔疏〕甘,緩也。苦,急也。數,術也。夫斵輪失所則[88/248]罕固,若使得宜,則口不能言也。況之理教,其義亦然。〉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輪。 〈〔注〕此言物各有性,教學之無益也。〉 〈〔疏〕喻,曉也。輪扁之術,不能示其子,輪扁之子,亦不能稟受其教,是以行年至老,不勉斤斧之勞。故知物各有性,不可倣效。〉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89/248]〈〔注〕當古之事,已滅於古矣,雖或傳之,豈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變,故絕學任性,與時變化而後至焉。〉
〈〔疏〕夫聖人製法,利物隨時,時既不停,法亦隨變。是以古人古法淪殘於前,今法今人自興於後,無容執古聖迹行乎今世。故知所讀之書,定是糟粕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