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付囑品第十 |
23-10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自 性 自 渡 |
自 業 自 了 |
|||||||||||||||||||||||||||||||||||
|
1.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2.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
【別注】_. ´ 求道後找到自我,用道理來改變自己,用經典來充電自己.藉著天恩師德來徹底改變自己. #求道後 _(←)
3.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4.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 5.
師於太極元年(西元712)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 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6.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脩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脩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作偈。 7.
偈曰:「
8.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在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一華開五葉_ 這是達摩祖師曉示後人的一句預言,華即「花」是達摩的自我比喻,是一朵千古的奇葩。下有五片葉子(是指二祖至六祖五位禪宗正脉傳師),當然花葉齊合後,必然有「果」,此果便是禪之正宗,所謂「道傳火宅」即是。故後代俗家人人可證修真道是一千多年前早已明言了。 ˙
結果自然成_
衣缽只傳到六祖為止(五葉)之後,果以成熟,內中的種子個個皆含生機,萬殊歸一本,一本散萬殊之理於此現矣! ◎ 自六祖之後,道傳火宅,不再傳衣缽,故法海禪師一旦問及衣法將授付給誰時,六祖當然答覆只傳法不傳衣缽,又諸大地子已將是傳道之一方禪師了,故當以其從大梵寺說法以來所集成的語錄—— 六祖壇經為「師」為「衣缽」,只要誰能依理、依法而修便是六祖的傳承人,這種大開普度的方式,正是大乘佛法的主旨。 又「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一語已證明於今日,真理的普傳,正是火宅栽蓮花的實證。 9.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10.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
六祖說了詩偈後,又說:「佛法本來就是不二的法門,既然是不二法門,則此心亦同何有二別呢?大道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也沒有一切的形相,所以你們眾人千萬要謹慎不可以「偏守清靜」或以「觀空自心」,因為此心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沒有什麼可以執取或棄捨物,你們各自努力,各憑緣份及機遇各奔前程吧!」 ◎
萬法唯識變,一切唯心造,心淨即是佛土淨,能了悟真傳,再修到「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境界,便能成就佛道了。 11.
大師, 12.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曰:「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裏須餐;遇滿之難,楊 柳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13.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代是優婆毱多尊者,第五代是提多迦尊者,第六代是彌遮迦尊者,第七代是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代是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代是伏馱蜜多尊者,第十代是脅尊者,第十一代是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代是馬鳴大士,第十三代是迦毗摩羅尊者,第十四代是龍樹大士,第十五代是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代是羅睺羅多尊者,第十七代是僧迦難提尊者,第十八代是迦耶舍多尊者,第十九代是鳩摩羅多尊者,第二十代是閣耶多尊者,第二十一代是婆修盤頭尊者,第二十二代是摩孥羅尊者,第二十三代是鶴勒那尊者,第二十四代是師子尊者,第二十五代是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代是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代是般若多羅尊者,第二十八代是菩提達摩尊者,第二十九代是慧可大師,第三十代是僧璨大師,第三十一代是道信大師,第三十二代是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 另可參閱_14金剛經講義14-A 道統與金線_真金線之道統祖師:東方前十八代,東方後十八代;西方祖師。_【慧命補給站—
大雅講義】 14.
大師,先天二年(西元713)癸丑歲, 15.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成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婬性本是淨性因,除婬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遇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16.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17.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
眾生可修成佛,從哲理、從推理上而言無有可疑之處,吾等不必自暴自棄,視佛遙遠,雖然末劫眾生難度,但為完成這九六大使命,「東方不留一佛祖、西方不留一聖賢、南方不留一神仙、北方不留一菩薩」齊下凡共助大緣了。大德們當體念,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弘誓大願,齊努力於自度度人,自化化人的神聖大業。 ◎ 自性自悟,古代修持重於此,今代亦無不同,當色身在時,本性才得下功夫,若成骷髏一堆時,欲修已太遲了。 ´ 【別注】_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如來智慧覺性是天賦的,即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佛。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18.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 19.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 20.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鉢,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此皆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638~713) ˙
神龕:供奉死者的盒架或箱架。龕音「ㄎㄢ」,形如轎,三面合木,一面為戶。 六祖圓寂前便坐於木龕內,直到隔年才去木出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