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般若品第二

23-02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自 性 自 渡

首頁

自 業 自 了

 

n1

釋品題由於刺史的請益,六祖欣然於寺講堂,為大眾開演大智慧度法義,令明「摩般若波羅蜜多」之意,故定名「般若」品。  (資料來源: 靝巨書局六祖壇經)

1.          次日,使君請益,師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般若波羅蜜多』!」復:「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2.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       般若波羅蜜多_ 譯為「大」;般若,譯為「妙智慧」;波羅蜜多,譯為「到彼岸」。全句為乘此大妙智慧,能由此生死大海,渡到涅槃理天之彼岸。

      蓋人之本性,個個圓成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其亮猶如太陽,然太陽有時被烏雲遮蔽,故暗而不明。今修持的意義,便在於去除烏雲(物慾、迷惑),方能發出自性光輝,修成個智者、覺者的聖賢仙佛。

3.          善知識!摩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佛向自身作,莫向身外求。」所以佛就是毀謗了自己、否定了自己,各位修道有一個原則,肯定自己是佛。

4.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5.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6.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

7.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       邪見:凡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稱為邪見。而此地之邪見是指不合正法的錯誤見解。

      道之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人得乃大,能明此一大菩提即大人,是可轉凡成聖,超生了死。蓋一切大法不離自性,離性說法,法理便入第二義。且此本性是圓融、平等的。若一味的死心靜坐,便稱悟禪,必得道之真諦,亦不得究竟。

【別注】_

8.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即一切,一切即一,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9.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莫錯用意―― 名為真性自用。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是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10.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       法界:法界即一切現象界及一切諸法所涵蓋之範圍。

11.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12.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13.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14.      善知識!摩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煩惱塵。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15.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若無塵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即是見性成佛道。

16.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       觀照破諸迷妄而觀見妙智慧。

˙       閻浮提:梵語,譯成「南瞻部洲」,係指我們現所住的這個世界。

      六祖認為「文字」只是仙佛聖境的描述而已,我們若不去親證亦無法見著自己之本來面目的。

17.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天雨雖大難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難度無緣之人」。六祖強調人人皆有佛性,而學佛更在於見性。

18.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19.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20.      善知識!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人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即維摩詰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所謂頓教,即是見性成佛之道,直超迅速成佛的教法。凡能一聞即悟,便是「頓」。

      千經萬典無非是應機世人之迷而著的,各人可依所缺、所失,取之以治以補,所謂「藥無貴賤,對症則良,法無高下,應機則宜」。然經典只是個渡河的方便法而非究竟法。

.

21.      善知識!我於和尚處,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悟,須覓大善知識 ―― 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本經的宗旨,就由於眾生往往不得自悟,故有「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的行舉,皆能得明超生了死之道。然得明師指點重在修持,「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悟修兩全的境界。

22.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人之本性,一經修持、證悟,其至高的境界,便達「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的自在解脫境地。此豈不與老僧悟道之第三悟境「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相同嗎?

23.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24.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上來默傳分付,不得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愚人不解,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25.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

26.       

(1)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2)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3)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4)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5)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淨心在但正無三障

(6)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7)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8)          度一生,到頭還自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9)          自若無道心。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10)       若見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非,我非自有過

(11)       但自却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12)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即是自性現

(13)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14)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菩提性宛然。

(15)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刼,悟則剎那間。」

 

n      大學_(呂祖孚帝君於民國36年在西京乾元堂補):心物「自」蔽,身物「自」染。 所以我們一再的講修心、修心,修心則你的行為一定會改變.自蔽、身自染,不要怪誰,怪自己.所以各位前賢,修道很重要的是管好自己.壇經般若品:「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所以修道管好自己,不要管別人.

n      今天要非常感恩,我們求道,就是讓天命再次復活在我們心頭.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心是佛、自性是佛,此時就知道身外無佛.壇經: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若自性沒復活,不知自心是佛、自性是佛,那你在任何地方都絕對找不到佛.今天修道,我們一定要將道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這才是真修道者.

n      度一生,到頭還自;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_ 奔波波、忙忙碌碌、痛痛苦苦、煩煩惱惱的度你的一生,到最後還是自感很懊惱、怨嘆,因為你無法定位在哪裡,不知道你的一生要如何去度過。只是隨波逐流,別人怎麼過也跟著怎麼過。所以老不足嘆(_因為人都會老),可嘆的是老而虛生(_活的無意義).故我們要活的一步一腳印,留下步步蓮華.人生很短,千萬不要虛度.

n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錯誤)(:批評),我非(:批評)自有過(:犯過失他非我_別人做錯事,我不要去詆毀,要包容,不要挖人瘡疤以免使他難堪.

(01)  講是非的一定是是非人.

(02)  壇經(般若品「無相頌)_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

(03)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公理自在人心.

 

´       在道場上所作所為,無功無德,只是了而已,不用自誇自耀.祖曰:「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

【別注】

˙     若起心慈悲、布施、忍辱,這是嗎?這也是.今天修道有存著要「往生極樂」,這是錯誤的,這個修持有我相.因慈悲、布施、忍辱是自性的本來行為,是率性,所以要達到不思善、不思惡.

˙     修道至沒有善惡的觀念,澈底忘我,這個課題是值得深思的境界.所以修道不要執,不要有「往生極樂」的念頭.在道場的付出、渡眾、奉獻,是為了求功德,這種執著的修持法是錯誤的.

˙       善惡是人的想法,故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發露出來的才是本來面目.修道若不「往生極樂」,那修道做什麼呢?是要達到虛靜 ──  克己、無我的境界.這個境界比「往生極樂」的境界更高.

.

 

27.      師復曰:「今於大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法成佛。」

28.      時,使君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善哉!何嶺南,有佛出世!」

      祖出言便道凡一切有情眾生,皆具本性妙智慧,若能般若妙用,佛法乃在世間,只要依性而修成佛有餘,明師所指,即是豁然開悟處,願諸眾生,得受正法,信受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