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章句講義

傳九章()

11(21-11-01 )

大雅講義 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第十一堂課之)n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釋齊家治國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ㄐㄧㄠˋ),而能教(ㄐㄧㄠ)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ㄓㄨㄥˋ),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國興仁;一家讓,國興讓;一人貪,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憤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可以教國人。詩:「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可以教國人。詩:「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壹.      前言_

◎大學_ 經一傳十. :孔子之言.  :曾子分段闡述. 大學主要是讓我們學大,不是形象的大,是心性的大.學天、學地、學聖人、學佛.

◎釋齊家治國_  我們不是政治人物,不是在治理國家.

1.      (ㄔˊ):以最完美的心,設身處地、設想他人.

2.      治國: 道中皆心性之學,以最完美的心,設想照顧、成全我們的後學、同修完美道場. [(ㄓˋ)國是用權、用勢治理]

3.      投入一貫道,付出愛心、時間、財力,道中只有付出. 石講師為了能在一貫道付出而離開教育界.

4.      格物、致知_

.

 

貳.           課文_ (0:13:30)

一、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ㄐㄧㄠˋ),而能教(ㄐㄧㄠ)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ㄓㄨㄥˋ),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1.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_

(1)  齊家_

˙      修身,將五官六根修好.

˙      一般認為齊家是全家都求道了,只答對一半.真正齊家,是在你本身的五官六根,若能非禮勿_視、聽、言、動,則你已齊家了. 清口:吃進去清,講出話亦清.

˙      齊家是心性(_內心、自性)合於道,齊家後行為的顯現,色不異空,空異色.你的心性,表現在你的外貌、舉止,然後才能治國.用最完美的心,設身處地的來設想他人,照顧道親、同修.

(2)  「所謂」:大學經文所說的所闡述的.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_ 治國,齊其家是.

˙      齊其家,本身的境界要修持好,才能治國,才能在道場照顧同修.

˙      我們修道要有道貌,有道氣的流露.不是要你的道學、學識、口才有多好,是要有道氣的流露.因為你有道氣(:齊其家),才能影響別人(:治國).要成全道親、同修,你的條件有夠嗎

˙      所以我們今天修道境界,要修至_望之儼然

(3)  其家(:我本身的行為)不可教(:改變自我),而能教人者,無之_ 自己無法改變自我、本身,而能影響人者,很難.

˙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治人難;出口易,躬行難;奮始易,克終. 治人、躬行、克終,這些是要自己去努力做的. 經典是聖人之道,大家都會、會讀,但很要緊的是治人、躬行、克終.

(4)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_

˙      君子:智德俱佳.  道中的修道士(:君子),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君子.因為君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已達此境界,故不言而信.所以齊其家,你的行為改變得很好,才能改變別人.

˙      故身教重於言教,身教者從,言教者(:)言勝有言.

˙      能齊家、齊其家者,則不言而信,不動而變,不見而彰,不為而成不教而成. (1)  (不動而變:自己本身做的好好的,用去教,他自會學習,而改變之.)

˙      教育有三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現在的三個教育全部是失敗的,只有一貫道的家庭教育還勉強可以.

˙      道不是講好聽的,修道是要落實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      不出家:修至高境界,自然聲名遠播,不用出門,別人自然知道,以你為學習的典範.

˙      石講師說:見道成道,大家互相勉勵.

2.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_

  ◎今天你想照顧道親,想將道場宏展,希望你內心要有孝、、慈.

(1)  先天 ,孝後天父母. 有求道者才知道真我、假我.除了肉身的我,還有一個靈性的我.後天父母生我們肉身,上天生我們靈性.

˙      我們學道理要追根究底、要窮理,不要囫圇吞棗,否則你知道很多,也只是皮毛,不夠深入.

˙      科舉制之前,朝廷官員用察舉制(2).

˙      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門(3)_ 移孝作忠. 我們每日有兩件事皆要趕緊做:行善、行孝. 不孝父母,如何能孝先天. 大家加油,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在道場中,道不是用說的,道用講的就不是道,寫出來的也不是道,做出來的才是道. 

(2)  ():尊敬兄長、尊敬道中前輩.

(3)  :以慈愛的心照顧晚輩及道中的後學.

˙      有人說:我全家皆已求道了,齊家了,答對一半.你的行為有改變嗎?做人有徹底改變嗎?這才是齊家.若你無法改變自己,如何改變別人、改變道場. 大家記住,沉默是金(:點頭、是是是好好),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要講.

3.     (1:06:40)〈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_

(1)  康叔,周公幼弟.

˙      周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甲冑3000於牧野之戰,打敗紂王70萬,紂王敗,逃回朝歌城,自焚而死,這是一個暴君的下場. 讀歷史是一面鏡子,用學術上探討,也並不符合道.最主要是將經典落實在我們行為中,由相法轉入心法(經典的文字是相法),我們常說:讀經典要窮理盡性,徹底去探討文中的理,流露在你的自性中,將文字經典變為行為,就是相法變為心法.

˙        周武王傳位給兒子成王,因年幼,由周公攝政.周公實行封建制度,制禮作樂.現在道中的禮,是周公大禮(中辦道_兩邊排班,對面作揖,就拜位,作揖,跪,叩、再叩,這是很正式的禮). 周公將康叔分封於,衛本是紂王長子武庚所管轄,是原商紂之臣民,不好管理,所以康誥.(4)

(2)  :周公的告誡. 周公告訴康叔,你要特別的注意.

(3)  如保赤子:照顧天賦的自性、道親、眾生、百性,照顧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小心翼翼.

˙      道德經:「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大了會燒焦,火不夠會糊爛(_不完整),所以烹小鮮要有兩個原則u保持原態. v保有原味.修道自性保有.(5)

(4)  心誠_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ㄨˋ  ㄜˋ)臭,如好好(ㄏㄠˋ  ㄏㄠˇ)色,此謂自謙(ㄑㄧㄝˋ). (6) 

˙      自謙:發自人生的本能,不學而能;發自性的本體無虛偽、造作,率性而出.  誠是非常重要的.

(5)  雖不中,不遠矣_ 雖沒有百分之百,但是你也不錯了,不遠矣.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92分鐘)98.11.22

參考:

 

1:

中庸: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莊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顏氏家訓: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2: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主要實行過三種選拔官員的制度,分別是世祿制察舉制和科舉制。

嶄新的取士形式_

科舉制度是一種由朝廷開設科目,士人可以自由報考,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的選拔官員制度。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確立於唐,而完備於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前後經歷了1,300年之久。

科舉制的確立_

隋開皇年間廢九品中正制,大業年間,隋煬帝創設進士科,被視為科舉制創建之始,但其考試方法不詳。唐朝建立之初,兵荒馬亂,尚無暇在選官制度上創立新制,而朝廷卻又急欲求才,因此,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乃沿襲隋代開科取士之制,敕令貢舉此後貢舉成為定制,每年舉行一次。

世祿制:中國古代按照血緣關係,世代承襲官質和俸祿的選官制度.

察舉制察舉制主要行於漢代,按照孝廉、秀才、明經、賢良方正、賢良文學等科目,由地方政府官員推薦人才,經過中央考核,朝廷授與官職的選官制度. (網路資料)

3:

《後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4:

另可參閱21大學講義21-04-01 (4)__ http://www.jackwts.tw/]

5:

另可參閱18道德經講義18-66-60__ http://www.jackwts.tw/ ]

6:

1.      誠:虛妄,欺、詐。  :就是不要。  自欺:思想跟行為不一致。  :討厭。  好好:喜悅美好。  自謙:內心所發出的一種快樂,法喜充滿。

2.      怎麼樣來誠其意呢?自欺也,也就是沒有欺騙自己。俗語說無心假有意,其實沒有那個心,假裝待人很好,很令人感動,這是外在的虛假而已,內在的意,沒有如此表達,也就是說口是心非。

3.      誠意才能自謙,因為從來沒有欺騙自己,從內心發出來得法喜充滿,信受奉行,所以誠意第一點必須要無,實實在在,也可以說是不假思索,很直接的,率性而生,修道自性要達到不思善、不思惡,那才是最高的境界。

4.      在腦海裡,沒有善惡的分別與對待,該做就做,這才是率性。諸惡莫作而達到忘惡,眾善奉行而達到忘善,不是為惡不敢做,也不為善而去做,能如此,就是率性。

5.      所以修道要率真,不可虛偽造作,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有如幼兒般的天真無邪。如惡惡臭,這個食物已腐爛了,所發出的氣味,大家都擰著鼻子跑掉了:討厭。如好好色,看到漂亮的衣服,大家都很喜歡,就很坦白的說出來好就是好,壞就是壞,這個就是率真。

6.      所以修道要誠意,必須要率真,此謂自謙。人不可受外界之影響,而是自己滿意,自己高興,生活充實、快樂。以道中來講,就是法喜充滿,信受奉行,這個就是自謙。(大學白話淺釋_善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