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章句講義
傳七章 |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第10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第十堂課之一) n1.1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壹.
前言_
課文_ (0:29:30) 1.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_ 所謂:大學經典“所說”.
(1) 正其心:所知所行都是正. 你若知不正,行就歪. 自性正,心就正,所以性心身是一貫. 修道修心,心在中間,心不正會干擾到自性,並會影響到行為的控制. (1) 修身使行為變很好,能低心下氣。但首先要正其心,因為行為是聽心在指揮. ˙
阿拉伯國家部份法律根據可蘭經制訂,小偷會被砍手指頭.小偷說:我的手指頭無罪,是聽心在指揮.所以心若正,六根、行為皆正. (2) 故今日求了道,好好修,使我們的心變成佛祖心,用佛心來主宰六根。 佛眼:看佛景。
佛口:講佛言、佛語. 佛耳:聽佛音.
佛手:做佛事。 ˙
因為明師ㄧ指,復活了你的自性,所以今天你來求了道,現在是佛了,馬上要進入修道。佛在哪裡?佛在心中,身外無佛.你要修身讓六根歸正,唯一的方法就是『求道』,千經萬典是不會洩漏的。 ˙
道場中若還有在講是非的前賢,表示沒有修好,道行不夠,還要多多加油. 2. 身有所忿懥(ㄓˋ),則不得其正_ [拿出本能、本性來處世] ˙
有所忿懥,表示修道的火候不夠,修道還會發脾氣,是很奇怪的。我們修道就是要做佛,將佛性流露出來,讓本靈、本性率性出來。
˙
為什麼修道之後還會有忿懥?因為修道的火侯不夠、境界很淺,還不能低心下氣。 ˙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_ 你的行為還會發脾氣,記住修道是不能發脾氣的,脾氣毛病一定要改掉。修道若還會發脾氣,則不得其正,你的心性會有偏差的.用行為來契合你的內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_ ˙
有所恐懼,因為你的行為有罪過錯、對不起天理良心。 ˙
各位,我們修道要修至什麼程度呢?念念可告天(告天:向上天表白)、事事可見人.仰俯無愧,知我者天,上天慈悲,上天監視我,我很坦然。修的還不夠,要自我鞭策,互相勉勵。 ˙
文天祥: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爾今爾後,庶幾無愧(_沒有一件對不起自己良心) ˙
修道若起心動念,就偏差了,此時心跳加快、冷汗直流、手腳發抖。 ˙
則不得其正:你就不可能超生了死,不可能恢復本性,不可能達到修道目的。越修越慘,脾氣毛病一大堆。 4. 有所好樂(一ㄠˋ),則不得其正_ (有好樂,就有貪) ˙
好樂,自己喜歡的,想佔為己有.喜愛之物,佔為己有,心有所貪性就辟,被物所役,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忘了在修道。 ˙
修道的限制是很多的,因為物欲蔽於既生之後,不要被物欲所誘拐,你到底是為自性而活,還是為物質而活。我們百年後唯一能帶走的是修道的功德,其它都帶不走. 秦始皇想長生不死,結果50歲就走了. 5.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_ ˙
(01:11:56)憂患,就是痴(呆痴)。無法兌現,你就會患得患失. ˙
不得其正_ 心性無法復性,本來面目無法重現,更無法歸根復命. ˙
修道修至還會發脾氣,還有罪過錯,內心油然恐懼;修道修至還會貪,還呆呆痴痴的,因而憂患。 為何不得其正,因為心不在焉。
修道要有智慧,勿呆呆痴痴的。 6.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心不在焉:心沒好好守住. 7.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_ ˙
集中精神,我們要口到、心到、手到、眼到. 正心才能修身,心是行為的主宰,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所以修道修心,要將心集中精神,凝聚在一起,你的整個思緒、想法,通通都在這個心.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8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