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章句講義

傳七章

21-10-01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10(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第十堂課之一)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石 前人慈悲語:各位點傳師、各位前賢,早安.

1.    我們聽到早安多麼的溫馨,如果不是天恩師德,如果我們沒有求道,各位哪有這種因緣共聚在一起,所以大家好好的把握、好好的珍惜.這個緣份求道同修的緣.

2.    後學有一位朋友,開出版社.後學剛好去拜訪他,剛好有人拿稿子給他出版.我的朋友很婉轉、很扼要地問他,人憑什麼看你的稿、看你的書,有什麼特點,後學聽了以後,非常的震撼.朋友說:他是生意人,你拿來,我會幫你出版,但別人憑什麼看你的書.

3.    好了,轉過來,我們要成全人、做講師在台上講.請你自己先問自我,人憑什麼要聽你講.你要成全人,憑什麼要聽你成全,你有什麼優點.這點給後學很大很大的考驗.今天後學站在這,在座的各位前賢,憑什麼要聽我講,我能講出什麼,能讓你們有所獲、讓你們不虛此行、讓你們坐這不浪費時間.

4.    我們經常與人對談、與人講話,是否曾想過,人家憑什麼要聽你的,你有何本事講出什麼話,你說的話是否對我有啟發性、教育性、增進性,讓我收穫很大.

5.    所以自從後學與這個朋友分手後,這個問題還常在我的腦海打轉.天恩師德,讓後學比較有機會進入道場,能在佛堂了、學習.後學我憑什麼,人會靜靜坐在那聽你說,這是我們的責任、榮譽.因為責任、榮譽,後學一定要講的完美,讓人有很大的收穫,所以我們任重道遠.

 

傳七章_釋正心修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壹.            前言_

   _ 我們自性的本源,我們道體也是附在我們身上的天理、良心.

          堯曰:「爾舜!天之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_  我有很重要嚴肅的問題告訴你,天剛好要你承受帝位,你要給我記好,你要專心一致,得把握住這個「中」.將來帝位傳給你,你如何治理天下、化道百姓、教育百姓,好好守住這個中.若在你治理之後,天下仍然困窮,天給你爵祿便永遠斷了.

 

   : 將自性本體、道體、天理良心真正的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     中庸的哲學,誠毋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自謙(ㄑㄧㄝˋ). 時時要曉得自謙;自謙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般的直接發露出來,這是人生的本能,自性的本然.天命之謂性,要率性,人最怕虛偽造作.

1.      文字言說沒有道,道就是將你本性原本體流露在日常生活中.即你的一切舉止動作,以中庸為本,要誠,誠者毋自欺也。  自欺:虛偽、造作.

˙     將天給你的自性,原原本本的流露出來(:率性),不要加鹽、加醋(_蒙塵),不要虛偽、造作。  [率性之謂道]

2.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起心動妄全假.所以識多性迷,知識愈多,自性愈迷,要天真無邪.

3.      目不容塵,齒不容一芥因為塵與芥,是外來的,非其本有。我們的心性裝了多少外來的貪痴愛、酒色財氣,自己還覺得不錯,愚也。 修道要去其本無,還其本有.修道要單純,非自性本有的聽不懂、也不會.心性要完美,才能修至復性(:恢復本來面目),我們是要拿本來面目見老 的。

4.      人也無奈,因為人出生_(1)於未生之前. (2)物慾所蔽於既生之後.所以我們一定要正心修身。  (累世因果、業力) [另可參閱_18道德經講義18-33-27首頁 ]

˙        所以聖賢仙佛要我們趕快行功立德來消我們累世的因果、業力(_氣所),但是在修道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被物欲蒙蔽了(_物所蔽)

˙     人有貪嗔愛,有貪欲,則性,當看到豪華的物質,心就嚮往而偏了。

 

課文_ (0:29:30)

1.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_ 所謂:大學經典所說.

_

_

天命之謂性.

培其本末自茂. (枝葉茂)

_

_

自性主宰統領全身,所以性之動謂心.

_

_

心所想,六根行為就展現.

心是身之主,身是心之器. 身是六根、行為,表露於外.

(1)  正其心:所知所行都是正. 你若知不正,行就歪. 自性正,心就正,所以性心身是一貫. 修道修心,心在中間,心不正會干擾到自性,並會影響到行為的控制.

(1)  修身使行為變很好,能低心下氣。但首先要正其心,因為行為是聽心在指揮.

˙     阿拉伯國家部份法律根據可蘭經制訂,小偷會被砍手指頭.小偷說:我的手指頭無罪,是聽心在指揮.所以心若正,六根、行為皆正.

(2)  故今日求了道,好好修,使我們的心變成佛祖心,佛心來主宰六根  佛眼:看佛景  佛口:講佛言佛語.  佛耳:聽佛音.  佛手:做佛事。

˙     因為明師指,復活了你的自性,所以今天你來求了道,現在是佛了,馬上要進入修道。佛在哪裡?佛在心中,身外無佛.你要修身讓六根歸正,唯一的方法就是『求道』,千經萬典是不會洩漏的。

˙     道場中若還有在講是非的前賢,表示沒有修好,道行不夠,還要多多加油.

2.    身有所忿懥(ㄓˋ),則不得其正_

[拿出本能、本性來處世]

 

˙     有所忿懥,表示修道的火候不夠,修道還會發脾氣,是很奇怪的。我們修道就是要做佛,將佛性流露出來,讓本靈、本性率性出來。

◎色不異空_ 色:顯現於外的行為(你的面貌、氣質、舉止動作) 

  空:心性.(道德的修持.)   心性顯現在你的外表(_).

˙     修道要對自己的面貌(容貌)、行為負責.

˙     異色,心性與外表可畫上等號. 修至佛,你的面貌就會像佛. 心性的光輝,由面貌散發出來,慈眉善目。

˙     為什麼修道之後還會有忿懥?因為修道的火侯不夠、境界很淺不能低心下氣。

˙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_ 你的行為還會發脾氣,記住修道是不能發脾氣的,脾氣毛病一定要改掉。修道若還會發脾氣,則不得其正,你的心性會有偏差的.用行為來契合你的內性,色不異空,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_

˙     有所恐懼,因為你的行為有罪過錯、對不起天理良心

˙     各位,我們修道要修至什麼程度呢?念念可告天(告天:向上天表白)事事可見人.仰俯無愧,知我者天,上天慈悲,上天監視我,我很坦然。修的還不夠,要自我鞭策,互相勉勵。

˙     文天祥: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爾今爾後,庶幾無愧(_沒有一件對不起自己良心)

˙     修道若起心動念,就偏差了,此時心跳加快、冷汗直流、手腳發抖。

˙     則不得其正:你就不可能超生了死,不可能恢復本性,不可能達到修道目的。越修越慘,脾氣毛病一大堆。

4.    有所好樂(一ㄠˋ),則不得其正_ (有好樂,就有貪)

˙     好樂,自己喜歡的,想為己有.喜愛之物,為己有,心有所貪性就辟被物所役,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忘了在修道。

˙     修道的限制是很多的,因為物欲蔽於既生之後,不要被物欲所誘拐,你到底是為自性而活,還是為物質而活。我們百年後唯一能帶走的是修道的功德,其它都帶不走. 秦始皇想長生不死,結果50歲就走了.

5.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_

˙     (01:11:56)憂患,就是(呆痴)無法兌現,你就會患得患失.

˙     不得其正_ 心性無法復性,本來面目無法重現,更無法歸根復命.

˙     修道修至還會發脾氣,還有罪過錯,內心油然恐懼;修道修至還會貪,還呆痴痴的,因而憂患。 為何不得其正,因為心不在焉。 修道要有智慧,勿呆痴痴的。

6.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心不在焉:心沒好好守住.

7.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_

˙     集中精神,我們要口到、心到、手到、眼到. 正心才能修身,心是行為的主宰,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所以修道修心,要將心集中精神,凝聚在一起,你的整個思緒、想法,通通都在這個心.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8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