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章句講義

經一章()

21-01-01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1(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第一堂課之) n1.3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石 前人慈悲語:

各位前賢,大家早安,感謝上天慈悲,感謝天恩師德,感謝前人、點傳師的提拔,讓後學再次有這個機會站在這兒,與各位前賢共同探討新的一部經典.本來後學想中庸結束之後,一個單元的責任完了.但想不到林前人不放人,他說:你再次的探討大學.那麼,恭敬不如從命.後學也有此機會了.

 

朱子章句序

程子(ㄗˇ ㄔㄥˊ  ㄗ˙ ) (1)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經一章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能靜,靜而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意誠,意誠而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壹.     前言_

一、   研習經典應有的體驗_

1.     讀經不是徒誦虛文(:白白的。 虛文:經文). 我們要了解文字性空,文以載道文非道.但是沒有文字也不行,因為沒有文字紀錄就沒有歷史.但文字不是道,是工具,不是內容.

講經:講經是我們所渴望、盼望的,講經不是拘泥(ㄋ一ˋ)文字.有文字才有歷史,文字是工具,它沒有實際內涵,所以不能全照字面解釋.

(1)         六祖惠能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是六祖留給後世讀經的人的一個轉念.

壇經:師自黃梅得法,回至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師暫聽即知妙易,遂為解說。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魏武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

_ 曹侯村:曹操後代所居住.

_涅槃經是佛陀即將寂滅前最後講的一部經典,此經告訴我們如何涅槃,對生死不再執著.死是應該的,但要死得其所就是涅槃.佛有五時說法:阿含12方等八、22年般若談、法華涅槃8年、華嚴最初七日. (2)

(2)         所以講經千萬不要拘泥文字.你就算是國文系畢業的,學過說文解字,若依文解義,是錯的.

2.     修道,切勿泥法跡.(:執著. 執著法與相) 因為法本無法,借法引心,性悟法捨. 修道不是為成佛而修,只是恢復本來面目而已,把累世以來髒髒、黑黑的洗乾淨而已,有什麼好執著的大家皆佛投胎轉世.好好修一定有很好的歸宿。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實在),若見諸相非相(非相不被左右、不執著)(不要被物質牽著)即見如來(_自性即可復得). 自性、心性最怕世間環境所汙染. [:另可參閱_24成聖成24-10首頁 ]

3.     學佛最重要是『解空悟真.

˙     書讀百遍,意自通.經文不是一個一個字去解釋,那是文字不是自性.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     師尊一再勉勵我們,不修人情道、天機道、沙盤道.修道只是把累世以來染著到髒髒、黑黑的洗乾淨而已,顯出你本來面目.高興什麼,高興洗乾淨了,這很好,高興成佛了嗎?我們自性本來就是佛.

二、   研究經典、修道,不染三毒_

1.     三毒一切煩惱的根本,墜落地獄的根源.

(1)         貪:對己有利有利於我者.  

˙     佈施度. (ㄑㄧㄢ):己物不給人. 貪:喜愛別人之物.

(2)         不能獲得違逆於我者(_得不到,會恨對方). 恨:莫名其妙的恨.

(3)         無法實現. 痴是不從智(_不是從智慧中發露),從狂惑生.(痴心妄想)

三、   最好的修道人生是什麼?是自我定位_

1.     心田不長無名草  性地常開智慧花

˙     一把無名火 燒毀功德林.  (無名:莫名其妙)

2.     歷經千萬紅塵劫(:人生的苦難),要把這些苦難看成,猶如涼風輕拂面(:清風拂面,好舒服),這樣才不會半途而廢,才不會有無名火,才會堅持下去,快樂修道.

四、   (0:36:24)怎麼樣讀經典呢?窮理盡性徹底在經典中得到它的理,這個理要做什麼?在你的自性中流露出來.

1.     窮理盡性是道之實——   乃歸根復命之基.

˙     道能讓你修得很實在的就是窮理盡性,不是聽完道理後再去轉述,而是要聽了經典的道理後,用你的自性、心性流露出來.道在哪裡?道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道不是用嘴巴講的,是實實在在做出來的.

2.     內悟如如不動的本體.我有自性、我有佛,我將佛流露出來.

3.     知禮守道之華(:外表).我們修了道要知禮守.

˙     心經:不異空_

4.     華乃立身行道之本_  道之實_ D 道之華_.

˙     我們要外現不取於相的行為內悟如如不動本體.

5.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時時刻刻將摘要復習、整理、檢討,上完課,回家坐車時,拿來看,並可舉一反三.

6.     常反求諸己,我有這樣做嗎?我有窮理盡性嗎?要明理,將道理由自性中流露,才能歸根復命.

 

貳.     大學:(0:45:17)

一、     來源_

1.       孔子之言(孔子說的)曾子之著程子之定,朱子之.

2.       內容:分經一傳十,共十一章.經是孔子說的;傳是曾子寫的.

3.       大學是禮記中,小戴記的四十二篇.中庸是禮記中,小戴記的三十一篇.大學、中庸是來自禮記.

4.       中庸言道之體_道;大學言道之用_. 中庸言道,大學言德.

5.       禮記是討論中國禮儀的制度、原理與方法的一部聖典.由孔子和他的學生所紀錄下來,有214.後來由戴德刪改為85篇,叫大戴記.再由戴聖改49篇,叫小戴記.現存的都是小戴記.

6.       儒家影響後世的、影響中華文化的是四書五經.儒家留下的瑰寶四書五經.

(1)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2)       中華文化罪人:秦始皇,50歲死,樂被毀.李斯,書、坑儒. 亡秦者胡也.(胡是指二兒子胡亥). (大兒子扶蘇),二兒子胡亥登基. (秦始皇故事簡介,請參閱18道德經講義18-45-394_ 首頁 )

7.       四書:大學_人人都要讀的初學入德之門.  中庸_儒家心法之所以中庸是講心法——  誠,不誠無.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論語_綱常倫理之基.20篇,四百多章.孔子死後,弟子們守墓討論所著.孔子是春秋時代.  孟子_辯證論道之路.孟子是戰國時代.口才很好.

˙    中國出2個天才,莊子(_用寓言表達)孟子.

外物篇_ (參閱06莊子06-26_ 首頁 )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ㄙㄨˋ)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ㄔㄜˋ)中,有(ㄈㄨˋ)魚焉。周問之曰:『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之水迎子,可乎?』忿然作色曰:『吾失我,我無所處,吾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二、     敘述_ (1:13:17).

1.        大學的大,不是形相的大,是心性的大.

2.        _萬劫千生得個人,須知前世種來因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   人身難得,我們是乘來做人. _借假修真

3.        人之_ 二五之精,無極之真,妙混而凝,天寓乎人,人寓乎天. (3) (二:父母.   五:五常之德_仁、義、禮、智、信.)

˙     二五之精:父母的做人之五常之德的好壞及父母的智慧、修持、道德、體型,這些是遺傳的基因. 所以若有心認養別人孩子,要注意他的父母之遺傳基因——  二五之精.

˙     無極之真:天命之性.

o     肉身(二五之精)+天命之性(無極之真)= (妙混而凝,有先天、後天結合而成)(妙混:巧妙混合)(凝:凝結成人身)

˙     天寓乎人,人寓乎天:肉身有靈性,靈性借肉身,因此色不異空,空異色.

˙     結婚是一個很重課題,基因很重要.38歲以上的婦女,生的孩子,可能有38%智能不足.

˙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夫妻都修得很好,上天送給你的後代也會很好,都喜歡生在有道的家庭,誰也不願意投錯胎,所以道德的修持是傳家之寶,而不是財產.所有相皆是虛妄.

4.        _ 人不離(:自性),人不離自性才大人要與自性緊密在一起.古德人得一為大今天我們修道,自性復活,大家都是天命之謂性(:中庸講的儒家心法).求道是自性復活,雖然自性是天賦的,但沒有求道就沒有活起來,沒有活起來也就不能發揮作用.不知體,如何用.

5.        六祖:「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每個人都有天賦自性,以上六祖所說的,你有想像的到嗎?

˙    何期:你無法想像得出,太奇妙太珍貴、殊勝.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    何期自性這個自性就是,你懂嗎?自性能生萬法,天下最珍貴是自性.天、地、人三才,人最厲害,因為人有自性.

6.        萬法都要歸_ 心性歸

˙    佛教,先修(:明心)後得(:見性),修到明心,才能見性.我們是一貫道,吾道以貫之,先得一,然後貫在你的六根、你的內心.五教全部離心性,最後歸.我們人認真修煉,不要離開自性就大(參閱前面4.),故世間最大是自性.自性是先天地生,是不滅的.

˙    在新加坡時,有前賢問講師:請問師父,人的靈性有多少?講師回答:無限多的有限(有限:不增不減).前賢又問:分布在哪裡?講師回答:視你如何做人. 因為十法界,是法界通化,你如何做人,你的歸宿就在那裡。(4)

參.     課文_

一、 大學之道.

1.       大:自性、道、天、地、聖佛. 這些都是世間最大的,我們要去學,所以我們要學自性、道、天、地、聖佛.

2.       學:那個大你要去學.不斷地研究、探討、追根、究底,非達目的不罷休,大學就是學大,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是初學入德之門,大家皆要學. (另參閱08傳習錄08-19附錄-大學問;首頁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101分鐘)

參考:

 

1:

(1)    程顥(ㄏㄠˋ),字伯,明道先生。洛陽人(今河南省)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

(2)    程頤(1033-1107年),字正叔,北宋洛陽伊川(今屬河南省)人,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與其胞兄程顥共創「學」,人稱「二程」,為理學奠定了基礎。

(3)    子程子曰:_ 第一個「子」是老師、先生的意思;「程子」即二程。係朱熹的老師,朱熹尊其師故稱「程子」.第二「子」字即是對有學問、有道德的一個敬詞. (資料:四書心得;靝巨書局)

(4)    程頤著有程子一書,因此,在文學上程子當指程頤沒錯!再加上閩派代表人物-朱熹,師承程頤,應該更能確定程子指的是程頤。 (網路資料)

◎龜山繼承:楊時1053年-1135年),字中立,號先生,世居福建將樂縣龜山下。中國北宋學大家,稱「楊龜山」,以道學聞名,時稱「南有楊中立,北有呂舜徒」。楊時之後,有羅從彥、李侗、朱熹相繼承傳。至朱熹時,發展為與「學」、「學」、「關學」,並稱的「閩學」。楊時被尊為「閩學鼻祖」。

2:

另可參閱14金剛經講義14-01-00. 首頁 )

3:

理數合解_  [ 可參閱_24成聖成24-13-01叁、【大學解】大學之道;首頁 ]

周子曰(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性之所自來,人之所由生也。二五之精生有形之身,無極之真妙合其間,作無形之性三五相合,有無渾一,天寓乎人,人寓乎天。人中之所寓者,雖天之一點,而至理無分,至神能通,實天理之全體也。天理者萬物統體之性,人性者物物各具之天也。此性寓於一身之中謂之隱,超乎有形之外謂之費。費則放之彌綸六合,隱則卷之退藏於密。彌六合則其大無外,藏於密則其小無內,此大學之道已得於未生之先矣。

4:

另可參閱13文選13-20法界_ 首頁 )

 

五胡」指匈奴、鮮卑、、氐(ㄉㄧ)、羌、[可參閱13文選13-16九、(五胡亂華)首頁 ]

200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