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大略

19-27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題解]

  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學生平時所記下的荀子言論,因為這些言論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難以用某一詞語來概括,而這些言論從總體上來看大都比較概括簡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編者把它總題為大略。本篇論述最多的是荀子隆禮尊賢的思想及各種禮節儀式,其他如仁義重法愛民的關係以及教育、修養、學習、交友等內容均有涉及,且頗多警策妙語,可與《論語》媲美。(資料來源: http://www.ziyexing.com/)

 

(1)           大略: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

(2)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3)           諸侯召其臣,臣不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詩曰:“我出我輿,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4)           天子山,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禮也。

(5)           天子禦,諸侯禦荼(1),大夫服,禮也。

(6)           天子雕弓,諸侯弓,大夫黑弓,禮也。

(7)           諸侯相見,卿為,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居守

(8)           聘人以問士以璧,召人以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9)           主仁心設焉,(ㄓˋ)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10)        〈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財(ㄊㄧㄢˇ)禮。”禮,玉帛云乎哉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時宜,不敬文,不欣,雖指非禮也。

(11)        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義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棄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12)        舜曰:“維予從欲而治。”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聖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不學不成;堯學於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

(13)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ㄘㄨㄟ)存。

(14)        親迎之禮(2),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ㄐㄧㄠˋ)而命之:“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15)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16)        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於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用刑罰於萬民也。

(17)        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視,道之以道而勿

(18)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

(19)        禮之大凡:事生飾也,送死飾哀也,軍旅施威也。

(20)        親親、故、庸、勞勞,仁之殺也;貴、尊、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仁有里,義有門;仁非其裏而處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和,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21)        貨財曰賻(ㄈㄨˋ)輿馬曰(ㄈㄥˋ),衣服曰,玩好曰贈,玉貝曰賻賵所以佐生也,贈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故吉行五十,奔喪百里,賵贈及事,禮之大也。

(22)        禮者,政之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3)

(23)        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授天子策。中卿進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禦。”授天子二策。下卿進曰:“敬戒,慶者在堂,者在禍與福鄰,莫知其門。豫哉豫哉!萬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24)        禹見耕者耦,立而式,過十室之必下

(25)        殺大朝大晚,非禮也。治民不以禮,動斯陷矣

(26)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大夫之臣,拜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27)        命齒於鄉,再命齒於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

(28)        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29)        事尚尊喪事尚親

(30)        聘,問也。享,獻也。私覿(ㄉㄧˊ),私見也。

(31)        言語之美,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鎗鎗

(32)        為人臣下者,有而無,有亡而無疾,有怨而無怒。

(33)        君于大夫,三問其疾,三臨其喪;於士,一問,臨。諸侯非問疾弔喪,之臣之家。

(34)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則食矣不辟梁肉,有醴酒則辭

(35)        寢不廟,燕衣不踰祭服,禮也。

(36)        之咸(☱☶),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

(37)        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

(38)        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

(39)        禮之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40)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天地生之,聖人成之。

(41)        之聲,步中武象,趨中護。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出。

(42)        霜降逆女,冰殺止,內十日禦。

(43)        坐視膝,立視足,應對言語視面。立視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44)        貌情用,相為內外表。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

(45)        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

(46)        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

(47)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48)        易曰:“復自道,何其?”《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

(49)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蔽公者謂隱賢者謂之妒,奉妒昧者謂之交。交之人,妒昧之臣,國之(ㄏㄨㄟˋ)孽也

(50)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51)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序,修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詩曰:“飲之食之,教之之。”王事具矣。

(52)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鄉善矣。

(53)        天下國有俊士,世有賢人。迷者問路,者不問遂,亡人好獨詩曰:“我言維服,勿用為笑。先民有言,芻蕘(ㄔㄨˊ  ㄖㄠˊ)。”言博問也。

(54)        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以其本知其末,其左知其右,凡百事異理而相守也。慶賞刑罰,通類而後應;政教習俗,相順而後行。

(55)        八十者子不事,九十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事,父母之喪,三年不事,齊衰大功,三月不事,從諸侯來,與新有昏,期不事。

(56)        子謂子家駒續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產;子產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為天子大夫。

(57)        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門人曰:“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

(58)        公行子之燕,遇曾元于塗,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志卑者輕物,輕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舉?(ㄉㄧ  ㄑㄧㄤ)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利夫秋毫,害國家,然且為之,幾為知計哉!”

(59)        今夫亡箴者,終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也,非目益明也,眸而見之也。心之於慮亦然。(4)

(60)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通貨財。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塚卿不修幣,大夫不為場園,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樂分施而恥積藏然故民不困財,貧(ㄐㄩˋ)有所竄其手(5)

(61)        文王四,武王二,周公卒業,至成康則案無已。

(62)        多積財而羞無有,重民任而誅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多也。

(63)        上好義,則民飾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治亂之也。民語曰:“欲富乎?忍恥矣!傾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上好富,則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亂。

(64)        湯旱而禱曰:“政?使民疾?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婦?何以不雨至斯之極也苞苴夫興?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6)

(65)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祿,非以尊大夫而已。

(66)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農精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

(67)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後知吉。以治伐亂,不待戰而後知克

(68)        齊人欲伐,忌莊子,不敢過晉人欲伐衛,畏子路,不敢過

(69)        不知而問堯舜,無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則堯舜已;六貳之博,則天府已。

(70)        君子之學如蛻(ㄊㄨㄟˋ),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留善,無宿問(7)

(71)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8)

(72)        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以是非對。

(73)        君子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74)        雨小,漢故夫盡小者大,積微者箸,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小人不誠於內而求之於外。

(75)        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倍畔之人,明君(ㄋㄚˋ),朝士大夫遇諸塗不與言。

(76)        不足行者,說過;不足於信者,誠言。故春秋善命,而詩非屢盟,其心一也。

(77)        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占,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

(78)        曾子曰:“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言為可聞,所以說遠也;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悅則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

(79)        曾子行,晏子從於郊。曰:“嬰聞之: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嬰貧無財,請假于君子,贈吾子以言:乘輿之輪,太山之木也,示諸檃栝,三月五月,為采,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檃栝不可不謹也。慎之!蘭本,漸於蜜醴一佩易之正君漸於香酒,可而得也。君子之所漸,不可不慎也。”

(80)        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詩曰:“如切如,如如磨。”謂學問也。和之,井也,玉人之,為天子寶。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

(81)        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82)        君子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

(83)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

(84)        諷誦,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85)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

(86)        君子進則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益而厚受之竊也

(87)        學者非必為,而必如學

(88)        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矣,願息事君。”孔子曰:“詩溫恭朝夕,執事有。’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事親。”孔子曰:“詩孝子不,永錫爾類。’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于妻子。”孔子曰:“詩于寡妻,至兄弟,以禦于家邦。’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于朋友。”孔子曰:“詩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難,朋友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耕。”孔子曰:“詩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耕難,耕焉可息哉!”“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如也,顛如也,(ㄌㄧˋ)如也,此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89)        國風之好色也,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誠可比于金石,其聲可內於宗廟。”《小雅》不以於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焉。

(90)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91)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聽治,其教至也。

(92)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也;其人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ㄐㄧ)盜糧,借賊兵也。

(93)        不自其行者,言濫過。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粥不足,衣則豎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安取此

(94)        夏貧,衣若縣鶉(ㄒㄩㄢˊ  ㄔㄨㄣˊ)人曰:“子何不?”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甲,而喪其掌。”

(95)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夫類之相從也,如此其著也,以友觀人,焉所!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

(96)        路作,似知而非。懦弱易奪,似仁而非。悍戇好鬥,似勇而非。

(97)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98)        凡物有乘而來,乘其出者,是其反也

(99)        流言滅之,貨色遠之。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絕之。(9)

(100)    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間。則不言,未問則不言。

(101)    知者明事,達於數,不可以不誠事也。故曰:“君子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102)    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此家言邪學之所以惡儒者也。是非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103)    曾子食魚,有餘,曰:“之。”門人曰:“之傷人,不若奧之。”曾子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104)    無用吾所短,遇人之所長。故塞而避所短,移而從所疏知而不法,察辨而操僻,勇果而無禮,君子之所憎惡也。

(105)    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無法,而流(ㄇㄧㄢˇ)然,雖辯,小人也。

(106)    國法禁拾遺,惡民之串以無分得也,有夫分義,則容天下而治;無分義,則一妾而亂

(107)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禮樂而傳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異於變易牙之,更師之律。無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國不待死。

(108)    飲而不食者,蟬也;不飲不食者,浮也。

(109)    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比干、子忠而君不用,仲尼、顏淵知而窮於。劫迫于暴國而無所辟之,則崇其善,揚其美,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

(110)    惟而亡者,也;博而窮者,也;清之而濁者,口也。  

(111)    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112)    誓不及五帝,盟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參考:

 (資料來源: http://www.ziyexing.com/)

1:

通舒。《禮·玉藻》諸侯。《註》讀如舒遲之舒。《荀子·大略篇》諸侯御荼。《註》古舒字,玉之上圓下方者。 (資料來源:漢點)

2:

˙        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以上六個程序中,男方家都要向女方家送禮。除了納徵外,其餘五禮都以雁為贄。到唐代,婚禮用雁已普遍被家鵝代替。

第一禮_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第二禮_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八字。俗稱「合八字。」

第三禮_納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

第四禮_: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亦稱「納成」。即男家納吉往女家送聘禮。

第五禮_請期:即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第六禮_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俗稱「迎親」。

3:

禮,是政治的指導原則。治理政事不按照禮,政策就不能實行。

4:

(59) 之於慮亦然:心對於考慮也這樣,指心考慮問題時也像眼睛看東西一樣,只有聚精會神才能有所發明。

〔譯文〕  現在那丟了針的人,整天找它都沒找到;當他找到它時,並不是眼睛更加明亮了,而是睜大了眼睛才發現它的。心考慮問題也是這樣。

5:

(60_)按:古者自諸侯以下大夫士皆有采地食,所不足者非財,故尚義而不尚利。《大學》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畜聚之臣。」亦謂不與民爭利也。(資料來源: 商務書局荀子課本熊公哲註)

6:

(64_) 苞苴:包裹。古人贈送禮物,必加包裹,所以稱饋贈的禮物為苞苴。此指賄賂。

〔譯文〕  商湯因為大旱而向神禱告說:是我的政策不適當嗎?是我役使民眾太苦了嗎?為什麼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是我的宮殿房舍太華麗了嗎?是妻妾妃說情請托太多了嗎?為什麼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是賄賂盛行嗎?是譭謗的人發跡了嗎?為什麼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

7:

(70_)按:曾子有疾,告孟敬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一為動容貌,斯遠暴慢矣;二為正顏色,斯近信矣;三為出辭氣,斯遠鄙倍矣。鄭康成注:道,禮也。然則此所云行效,,立效,坐效,置顏色出辭氣效,或亦指禮也歟  (資料來源: 商務書局荀子課本熊公哲註)

 

近思錄_

˙      閑邪則誠自存」。不是外面捉一個誠,將來存著。今人外面役於不善,於不善中尋善來存著。如此,則豈有入善之理?只是閑邪則誠自存。故孟子言性善皆由內出,只為誠便存。閑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動容貌、整思慮,則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則既之東,又之西,如是則只是中,既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則只是內。存此則自然天理明。學者須是將「敬以直內」涵養此意,直內是本。

˙      問:「『出辭氣』莫是於言語上用工夫否?」伊川:「須是養乎中,自然言語順理。若是慎言語,不發,此卻可著力。」

8:

(71)_ 善於學習的人徹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於做事的人徹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難。

9:

(99)_ 流言蜚語,消滅它;錢財女色,遠離它。禍患所賴以產生的根源,都發生於那些細微的地方。所以君子及早地消滅禍患的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