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性惡

19-23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題解]
  本篇旨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論,闡明自己關於人性邪惡的社會觀。性惡論是荀子思想中最著名的觀點,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文章先從人的物質欲望和心理要求出發,論證了人之性惡的道理。為了改變人性之惡,他一方面特別強調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主張求賢師擇良友;另一方面則特別強調政治的作用,提出了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的政治主張。總之,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宗旨則在於以道德的、政治的手段去改惡為善。 
(資料來源: http://www.ziyexing.com/)

 

先儒論性,考之王充論衡本性篇,約有七家。

(1)      以為人性有善有惡,在所養之者,周人世碩也,做養書一篇。(ㄇㄧˋ)子賤、漆離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碩相出入。

(2)      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者,孟子也。

(3)      以為性無善惡之分,譬如水,決之東則東,決之西則西,告子也。

(4)      以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作性惡之篇,因以非難孟子者,荀子也。

(5)      以為天生人而以禮義為之性,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則順。順之謂道者陸賈也.

(6)      以為性生於陽,情生於陰,陰氣鄙,陽氣仁,曰性善者,是其陽氣,謂性惡者,是其陰氣,而謂孟子荀子二家各見其一端者,董仲舒也

(7)      以為性生而然,在於身而不發,情接於物而然,出行於外,形外則謂之陽,不發則謂之陰。又若反董仲舒之說者,劉子政也。 (資料來源: 商務書局荀子課本熊公哲註)

 

1.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1.1     枸木必將待檃栝(ㄧㄣˇ  ㄍㄨㄚ)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ㄌㄨㄥˊ)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性情,安恣睢(ㄗˋ  ㄙㄨㄟ),而違禮義者,為小人。(1)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2.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2.1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朴之于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今人之性,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3.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工人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之情性者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

3.1    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眾,其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4.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苟有之中者,必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5.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矣哉!雖有聖王禮義,將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譁之,天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5.1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故檃栝之生,為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5.2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惡,必將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皆出於治,合於善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6.        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聖人能生之也。”應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性也哉!工人木而生器,然則器木豈工人性也哉!夫聖人之於禮義也,辟則陶埏而生之也。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今將以禮義積偽為人性邪?然則有曷貴堯禹,曷君子矣哉!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然則聖人之於禮義積偽也,亦猶陶而生之也。用此觀之,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性也哉所賤於桀跖小人者,從其性,順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貪利爭奪。故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6.1    天非私曾騫孝己(2)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騫孝己獨厚於孝之實,而全於孝之名者,何也?以綦於禮義故也。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從情性,安恣睢,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

7.        “塗之人可以為禹。”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將使塗之人固無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而固無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邪?然則塗之人也,且內不可以知父子之義,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塗之人者,皆內可以知父子之義,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則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其在塗之人明矣。今使塗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本夫仁義法正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7.1    曰:“聖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塗之人可以為禹,則然;塗之人能為禹,則未必然也。雖不能為禹,無害可以為禹。足可以徧行天下,然而未嘗有能徧行天下者也。夫工匠農賈,未嘗不可以相為事也,然而未嘗能相為事也。用此觀之,然則可以為,未必能也;雖不能,無害可以為。然則能不能之與可不可,其不同遠矣,其不可以相為明矣。

8.        堯問於舜曰:“人情何如?”舜對曰:“人情甚不美,又何問焉!妻子具而孝衰於親,嗜欲得而信衰友,爵祿盈而忠衰於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問焉!唯賢者為不然。”

8.1    有聖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是聖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其行也悖,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孰而不急,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是役夫之知也。(3)

9.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共樂之;天下不知之,則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是下勇也

10.    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ㄑㄧㄥˊ)則不能自正。桓公之蔥,太公之闕,文王之錄,莊君之(ㄏㄨ)闔閭將、莫邪、闕、辟,此皆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厲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騹驥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之制,後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馭,然後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自知也者,使然也。今與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自知者,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而已矣!而已矣!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參考:

 

1:

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_現在的人,能夠被師長和法度所感化,積累文獻經典方面的知識、遵行禮義的,就是君子;縱情任性、習慣於恣肆放蕩而違反禮義的,就是小人。

2:

曾參、閔子騫。 孝己,殷高宗之太子。_皆有孝行。

3:

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孰而不急,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是役夫之知也。_說話快速敏捷但沒有法度,技能駁雜,廣博而無用,分析問題迅速、遣詞造句熟練但無關緊要,不顧是非,不講曲直,把希望勝過別人作為心願,這是奴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