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六十八章 |
18-74-68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第74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壹. 前言_(不爭章)
貳.
課文_ (0:26:24) 一、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_ 1. 善為士者不武_ (1)
士:有學識、有修養,真心的修道士. (2)
善為士:志於道的修道士(_在道場好好修持自己) ˙
現逢三曹普渡,生在這世是很重要的.有修道的,在離開世間的時候,上天會給你答案. ˙
眼睛要長在心中,來觀察自己.口要長在心中,來評論自己.所以修道不要去爭身外的,修道要爭自己的道德,要爭了愿的機會,要爭改變自己的脾氣毛病. (3)
不武:(1)不炫耀自我. (2)人前不逞己能. (3)不論自己學識、財富. ˙
自以為是—— 最錯,自命不凡——
最俗,自作聰明—— 最笨,自不量力—— 最苦。 在道場中,低心下氣是很好的修養.批評自己,鼓勵他人. 2. 善戰者不怒_ ´
道是很難比喻的,聖人留下經典有其困難與苦衷,因為道是無形象的,所以聖人常常要借相言道,借形相言心性. (1)
(0:38:22)戰_ 很積極的濟世渡人、成全後學、替天宣化 (2)
不怒_ 柔弱勝剛強,成全時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用真理啟發. ˙
在道場中最忌專制.中國幾千年歷史的制度還不錯,其最大敗筆在專制. ˙
一個人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專,專制會造成貌合神離,所以道場很高的祥氣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_溫馨、法喜充滿)、聽其言也厲(_很有內涵、層次分明). 3. 善勝敵者不與_ (1)
善勝敵者_ 讓人心悅誠服者,使人容易入道. (2)
不與_ 不指隱私,不揭毛病、缺失,不批評、指責. ˙
我們今天能善渡人來佛堂求道、修道. (3)
修道的方法:克己(_改脾氣、去毛病),反省,慎言,遣欲,淨心,改過. ˙ 道德經: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講師講座_.
˙ 道中的修養,隱惡揚善. 規過私室,揚善公堂. ˙ 大學: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_(參考_所以當君王的人,自己先具備美德善行;然後才可以要求別人有美德善行;自己沒有缺點過失,然後才可以規勸別人的缺點過失。) ˙ 他非我不非_ (註2)
4. 善用人者為之下_ 越有智慧的,越低下. ˙ 在道場中,每個單位都有一些非常投入且認真付出的同修,點點滴滴天記全,人在做天在看. ˙ 講師說故事_邱長春與布衣相師.我們積善行功,改變命運. 邱長春由双蛇鎖口(:早早餓死),改變為双龍戲珠(:大富大貴). [另註:可參閱13文選13-60;首頁
] (1)
為之下_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來佛堂讓人感覺好像來到西方. (2)
道在低處. 真道只是常,真味只是淡. 二、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_ 1. 是謂不爭之德_ ˙ 在道場中不爭權位、功果、後學.(功果都是別人的)(有些前輩者自以為擁有部分後學,說這些後學是他的,後學不是你的,也不是誰的,大家都是同修) ˙ 道中之德是共善業,非私產,後學非私有.是以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自生,故能長生.所以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 是謂配天之極_ 合乎天理. (人在做,天在看)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86年. (88分鐘) 8/9
參考: |
|
註1: |
參閱:13文選_13-25之12.; 首頁 |
註2: |
參考資料_ (Yahoo奇摩知識+) 1.
"一個修道學佛的人 要能有自省反觀的能力 而不能只看別人過錯缺點_ 我們的煩惱來自於哪裡 來自於我們總是將注意力放在別人的生死上面" "我們不必為了他人的過失而擾亂了我們原有的清淨本性"
"要了解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而不是修正別人的行為" 2.
"我非自有過" 即我若批評他人的過失, 自己反而有過失.他人的過失與我無關, 生起批評之心,
已自污染, 故有過失. "但自卻非心" 唯有去除批評別人之心. 3.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_ 因為眾生有我執、法執的病,故佛就說「無我」、「無法」,來治眾生的病。能了解無我就不會爭執,能了解無法就不會貪,不貪就能布施了。無我、不爭執,那麼大家只有和合,彼此都互相尊敬,道業就能早成。 所謂「是非以不辯為解脫」,要以德澤來感化人,否則愈辯愈煩惱,要這樣解除我執。有了法執,千萬不要彼此辯駁,眾生已經起無明了嘛!你怎麼同他辯?對方認為他是對的,你講他不對,那豈不是火上加油? 4.
六祖大師說的很好
一語道破世間人最常犯下的錯誤 一個修道學佛的人 要能有自省反觀的能力 而不能只看別人過錯缺點 我們的煩惱來自於哪裡
來自於我們總是將注意力放在別人的生死上面 別人犯了錯 我們卻將別人的錯拿來懲罰自己 讓自己痛苦不已 增加了自己的煩惱又無法解決煩惱 真是愚蠢至極 學子們做事要能對得起良心
對因果負責 別人的過失 他自然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不必為了他人的過失而擾亂了我們原有的清淨本性
本性無是無非 無有無空 無長無短 無大無小 放下即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當下即是我們的清淨自性在作用 你立了一個〝是〞即是非 因為是非即對立觀念 有對立則有煩惱 有煩惱則有痛苦 有痛苦則繼續輪迴 要了解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而不是修正別人的行為
能夠聽聞解脫之道 便要有覺悟自省反觀之能力 到最後悟到本性即佛性 本性顯現 般若智慧妙用現前. [原有的清淨本性_另註,可參閱24成聖成佛24-10;首頁
] |
◎
蘇軾〈石蒼舒醉墨堂〉:「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
「人生識字憂患始」出自蘇軾〈石蒼舒醉墨堂〉:「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首句即為千百年來廣為稱頌的名句。 詩題之「石蒼舒」為當時善行草之文士,「醉墨堂」為其書室。此詩所說的卻是讀書識字的壞處。蘇軾認為一個人一旦讀書識字,他的一生便從此坎坷了;一般人其實只要識得自己的姓名便可以了。何必用草書來誇示神速?打開卷軸一看,其龍飛鳳舞往往使人無法辨認,徒增愁緒!「我也曾經如此愛好草書,但往往自覺可笑, 此詩作於宋仁宗熙寧二年(1069),當時蘇軾34歲。蘇軾早於鳳翔府任內,即往來長安,屢屢造訪石蒼舒家,彼此情誼深厚。石蒼舒善行草,時人稱其得草聖三昧。石蒼舒家藏有褚遂良〈聖教序〉真跡,醉墨堂即為石蒼舒之居室,取其醉心於書墨之意。可見蘇軾與石蒼舒之交誼,因書法而結緣,乃有此詩之誕生。 首二句可說充滿牢騷,或與當時蘇軾任官之處境有關。年少氣盛的蘇軾,往往形於顏色,與上司關係形同水火。後又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造成安石不悅,作此詩時,因心裡有牢騷,乃藉此衝口說出自己的「坎坷」。而石蒼舒的草書造詣甚得時人美名,蘇軾寫此詩不但未讚美一番,反倒說草書無用。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為首句即破題「人生識字憂患始」;既如此,何需寫字多又快?並且還讓人迷亂不解。看似詈罵,其實是「明貶暗褒」石蒼舒的草書之美。 接著,蘇軾以「我嘗好之」與「君有此病」相對照,也是「明貶暗褒」之舉。「病」乃指石蒼舒之愛行草成癖,同時暗寓其功力之深。因此,蘇軾以《莊子》之〈至樂〉與〈逍遙遊〉兩名篇,讚美石蒼舒的草書功力之深。 此詩看似貶抑善於「寫字」的石蒼舒,其實只是蘇軾藉好友之書法美名以發揮其個人牢騷的一種寫作策略罷了。然而,「人生識字憂患始」倒也真的令人心有戚戚,或許蘇軾著名的〈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正是這種心情的反映罷。 (來源:人間福報) [此詩原文請參閱_13文選13-60之三、;首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