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五十一章 |
18-57-51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第57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2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壹.
前言_(尊貴章)
貳.
課文_ (0:17:50) 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1. 道生之_ 道生萬物,也就是說我們人的心性、肉體是道所生.我們充滿道,有天理良心,就很尊貴.雖然我們的道是天賦,但關鍵在你是否能將道發露出來. (1)
我們既然是道生,我們全身五官百骸都充滿著道。我們的眼睛有道(道是天賦),若能慈眉善眼(將道發露出來),就是道眼. 我們的道是天賦,所以每一個人都是佛的化身.人是活的,我們有思想、行為、動作,這些也是道生之. (2)
六根的發露,憑良心說話時,口有道;憑良心來看時,眼有道;憑良心來聽時,耳有道,這些都是道生之.故我們既是道生之而有「道體」,就要好好拿來做「道用」,佛心從六根來發露. 2. 德畜之_ 德就是行為.道在內,德在外. (1)
德不孤必有鄰.有「大德」者,都有吉神呵護.以德服人,祖上有德,德能庇蔭子孫,德能延年益壽. (2)
道是體,是本來面目,在內,靜的,是主宰. 德是用,是當然行為,在外,動的.有道就要有德,好好修,好好做出來.若做不出來,就是有道無德. (3)
德要如何做?積陰德.德悄悄的做、默默的做,為善不欲人知—— 真善.道德經云:建德若偷. 3. 物形之_ 道不可道,名不可名. 物:喻人身. ˙ 人要實際去做,六祖曰:「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心行:悄悄的做、默默的做).說食不飽,個人吃飯個人飽,不靠人修,自己修. 4. 勢成之_ (1) 勢:涵蓋外來的考驗,內心的掙扎,富貴的順考. (2) 我們都有修成佛的條件,在修道過程中已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最後要經得起考驗(_勢)才能有成就.因為世間迷昧者很多很多,彼此之間的作為—— 吃喝玩樂、追逐名利,視為正當行為,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修道者要小心謹慎,避而遠之,勿染著,所以「勢」是對道的考驗. ˙ 親情的感應,淚眼相對,泣聲相聞. (3) 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疾風見硬草(註1). 家貧、國亂、疾風,這些都是勢.我們修道也一樣,最後的考驗,勢來時要去克服、要去承受,成果就是你的. ˙
「接近佛堂,就是接近天堂.」若一次、兩次、三次沒來佛堂,漸漸不好意思來,就不會來了。 二.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1.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_ (尊道貴德)(吾心,天賦的) 2.
夫莫之命_ 不可炫耀. ˙ 不執佛果佛位為體,不捨佛心佛意為用.(不想佛果佛位,常存佛心佛意,所有的功德由上天去安排,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三.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_ 能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這是道生之、德畜之產生的力量. 1. 長之育之_ 用道德來增長佛性、光復自性.(光復:失而復得) ˙
富而不仁(不仁:沒有道德),富不久;以德傳家,庇蔭子孫. 2. 成之熟之_ 圓滿、光灼自性. ˙
師尊中秋節成道,留下圓滿的月讓我們追思.要我們行為圓滿、心性圓滿. 3. 養之覆之_ 使我們的自性有成就、有結果. 四.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
玄德:玄玄之德不可測. ˙ 屋裡太暗,走路易撞到物品,只要把電燈點亮就可;同樣我們平時積德、畜德,自會有德的光輝,來照亮你的人生.所以修道只要好好修、默默修,常保佛心就可以了. 2.
生而不有_ 成全、提携,不占為己功. 3.
為而不恃_ 不恃:不仗恃.(恃:沒有我不能完成) 4.
長而不宰_ 在道場中雖然資格老,但不可以去指揮命令別人.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10/5 (90分鐘) 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
參考: |
|
註1: |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的意思就是說,風大的時候,才知道草的強勁,才能明白草的莖桿,是不容易被大風所折損的;反觀大樹之類的植物,平時屹立不搖的樣子,其實也是最容易被大風所摧殘的,所以說,只有在不好的環境之下才能看出誰的耐力高誰的耐力低。「板蕩識忠臣」則是說在國家動盪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是忠臣,許多人都會有貪生怕死的本性,大臣們平時都裝得一付清高的模樣,誰會說對君王不忠呢? 只有在國家動盪的時候,還能堅守仁義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忠,但這些人平時是不容易被發現的,自古忠臣多半沒有太好的下場,忠臣也常常會被奸邪的小人所陷害,所以平常也看不到什麼忠臣。總而言之,就是說,只有在不好的環境才能看到人的真本性的意思。
(Yahoo奇摩知識+ )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兩句詩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賜蕭瑀〉詩中的名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獨孤穆》:疾風知勁草,世亂識忠臣。哀哀獨孤公,臨死乃結纓。(Source: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