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三十一章

18-37-31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37(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石點傳師慈悲語:

我們萬緣放下,來佛堂集合,這是難得的機緣,要好好參經典.是路,是法則,是人生必經而不變的法則.什麼時候聖人留下經典呢?俗謂「靡世聖人出,亂世天道降」.

經典:

1.      聖人之言,代天言(上天要眾生了解上天的意思).

2.      道德的精華.每一部經典都在闡述內性,發露在行為上的道與德.說「」是在轉迷,法也是性天的流露.

3.      聖人留經典也很無奈,也是考慮再三,因為道不是文字、不是言說.盼望讀經典者,要知道經典是在啟發自性,所以經典不離自性.若離開自性研,恰似打鐵離(ㄓㄣ).

4.      聖人也很期待藉著相法入心法(相法:文字、言說),亦是借權相(權宜之相)入實相,但實相無相.(權相_如法國人法文經典,日本人日文經典).所以聖人也借相言理(道),但最後要去相明理.

5.    . 經典:是聖人之言

 

6.      所以說所有宗教的立教在開悟,說法的目的在轉迷,在濛濛渺渺的人生,轉為實實在在,來如何將聖人的經典引入生活中,所以經典不離自性.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第三十一章(貴左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壹.         前言_(貴左章)

  文字是相,由相法入心法.

1.    (0:12:41)貴:看重,珍惜.

(1)  人生很短,不要有所偏差.我們修道有一個很好的主宰,上天慈悲給我們道.若在群眾中迷失,在社會中生活,被社會迷失,表示對道的了解還不夠.

(2)  為了使自性發露,要和不流,要在塵離塵,在塵世中要離開塵,如何來達到完美的自性及改變大家,這才是聖人的主旨.

2.    左:方位來說,屬東方.如山左、江左.

˙     作揖時,左手在外;插香用左手;點佛燈用左手.左屬、陽、生(生生不息)謙恭、和平、上、大.

3.    貴左_以道德看天下.一生一世不要失去 ——    仁、陽、生(生生不息)、謙恭、和平、上、大.我們要很超然,以道德度,人生的定位在道德,不要偏離,若偏離則左的對待是右,沒錢就變貧窮,沒陽就變陰.

(1)    我們來到世間,有氣、物慾所,有累世的因果、業障牽絆.上天慈悲,明師一指,但這一指並不能徹底改變你,而是讓你的靈性復活.

(2)    六度萬行是菩薩行,六度不是你度我,我度你,而是自性自度自性度自己.如布施度.求道後自性復活,天性有布施之心,即布施之心復活,但累劫的行為有悭貪,所以用復活的靈性度累劫的行為,因為累劫的行為還很迷昧,故要自性自度,使性心身成為一體.

(3)    修道修心,不要浪費生命,所以我們不只佛二佛,已於無量千萬佛仍修不好,說那沒有用的話、做那沒有效的事,所以今天我們要藉著很好的道德發露貴左.

 

貳.      課文_ (0:22:28)

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_

1.        夫佳兵者不祥之_

(1)    . 聖人對眾生的哀.    佳:古時鐘鼎文(1)佳與唯相通.

(2)    _

處事來說:剛愎自用,心機陰謀.

做人來說:利用財力、權勢.

ƒ 團體來說:利用地位、權勢壓人.

自性來說:迷昧、頑固不化.

軍事來說:武力侵犯.

(3)    我們的念頭、舉止、行為,對別人有殺傷力,就是兵.(兵:讓人有壓迫感,不太能接受)

(4)    修道要如千日打柴一日燒的戒慎恐懼.喻行功培德不容易,每天打一些柴,一個貪念起,就前功盡棄,燒光光.

(5)    不祥:損傷、殺傷、傷人.

˙     道佐人主者 _ 以做人來說,用行為來照顧道心.道在哪裡顯現?在行為上顯現,不是用說的.看你的行為就知道你的修持.

˙     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ㄏㄨㄢˊ)_ 不要傷人若說話說是非,用眼睛瞪人(2),做事粗魯,如果這樣做,因果報應很快到.

 

(6)    夫佳兵者不祥之_老子感嘆,現在眾生不要用兵,處事、做人、自性、軍事,各方面不要用殺傷力強的不祥之.

2.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_ 

(1)    器:法則、做人原則.

(2)    不得已: [(第三十章)果而(適可而止)果而勿,果而不得已,]

´      軍事來說:保家衛國,不得已要抵禦外侮而戰,而不是派兵去侵略.

´      教育來說:為了循循善誘,不得已而處罰.(一分鐘的指責後,要十分鐘的善,恬淡為上)

(3)    為上:最主要.    恬淡:安然不驚動.(不使之身心傷害)

(4)    每個人有不同的各別差異,有傷害到就是兵,果,適可而止,要安然.我們要隱惡揚善,但過度隱惡揚善,會落入姑息養奸,所以規過私室,揚善公堂.

(5)    過、責人含蓄忌太盡(一兩句即可),要疑似忌太真(聲東擊西),要委婉忌太直(勿指名道姓).

(6)    在道場成全,要方而不割(內方外圓).恬淡為上,非常不容易,與個人的方法、智慧、修養很有關係.光而不耀,就算自己做得很好,修持不錯,也不誇耀.廉而不(ㄍㄨㄟˋ),就算自己清白、不貪,不可批評指責別人的不是.直而,勿操之過急.所以要恬淡為上,順其自性而發露. (參閱道德經第58)

3.      (0:53:23)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一ㄠˋ)殺人_

(1)    勝:達到目的.    不美:不自、不自誇.

˙    做善事、幫助人,不要讓人知,要是幫助人後自、自誇,這會傷到對方,使人難堪、無奈,故要恬淡為上.

(2)    殺人:傷人自尊,損傷他人尊嚴.

4.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_

(1)    在道場很重要的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3).不要在團體中推銷或其他的謀利.

(2)    天下:人心. (眾得國,得眾要得心.)

˙    開班上課,台上台下心連心是一體的,要包容.

˙    開法會講性天的流露,不能敷衍了事,不誠無.

˙    自性自度,自業自了,不能對道懷疑,要肯定道的存在.

(道德經第41)  進道若退,明道若,廣德若谷,夷道若纇()(4),建德若偷(行功培德,默默的做)道隱無名.

 

◎金剛經_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1:17:05):諸菩提,2500年後,有一群人,這些人全心投入,得到自性經,任何邪說、譭謗、譏笑,不驚、不、不畏,(真修道必真考),不受任何環境改變道心.諸菩提,你要知道,要肯定這些人是很不簡單的,這些人祖德佛緣都很深厚,自性提昇,即見實相,成就無限功德,為第一希有.

 

二、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_

1.      物或惡之_

(1)    飛禽走獸,四生.    (有兵者,有邪氣)

(2)    討厭.     [人有氣(邪氣),必傷天地之和.]

三、      (1:25:05)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哀悲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_

1.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_

(1)    居:一生一世要知道法則.

作揖_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用上蓋下,用仁壓殺,用陽護陰,用神辟鬼.

(2)    貴左:顯露出你的仁、陽、慈悲、謙恭

(3)    貴右自性偏離.  (念仁,天堂;一念兵,地獄) (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獄)

(4)    萬法由心生,由心滅由心升由心降.故存心在道,天下完美.

(5)      做佛也是人做,做鬼也是人做,所以貴左為上,貴右為下,由自己決定.

2.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1)    崇尚.      吉事:. (真善美的事)      左:道德.

˙     性、心、身、事,由性心身,處裡萬事.性與心結合_,心與身結合_,身與事結合_,這是真善美的人生.心與身結合是我們的行為,行為與道結合,必然完美.

˙     上天慈悲,我們有緣研究道德經.今天萬緣放下,心性集中在經典,必然美.開班聽課,法喜充滿.

 

(2)    偏將軍:無生殺權.收斂自性. (修道要收斂、反觀、反求諸己)

(3)    上將軍:以自性來說,鋒芒畢露,逞強、用權勢.

3.      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哀悲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1)    言:時時刻刻存心.

父母親責備小孩後,需用慈愛告知,要姿態放低並溝通,讓他了解這個責備過程是不得已的.

(2)    喪禮:傷心自我反省、檢討..

(3)    戰勝:達到目的.(處理好事務)

u       最主要的原則「恬淡為上」,不要傷到對方,要安然無事;不得已傷到,要以喪禮處之.本章告訴我們處事的原則.

u       經典很難講解,要將文字,印在心中,讓經典活起來,表露在行為上,才不辜負上天慈悲給我們這個經典班.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103分鐘)   10.07.

參考:

 

1_

鐘鼎文:即金文。指古代銅器上的文字。其體異於小篆。古代銅器中鐘鼎是重器,故言鐘鼎則概括其餘銅器在內,因稱鐘鼎文 (資料來源:漢典)

2_

閩南語:瞪

詞目

    部首:目 109-08-13     

音讀

gîn 

釋義

眼睛瞪著看,以此發洩怒氣或不滿。例:你莫共我睨。 mài kā guá gîn. (你不要瞪我。) 

.

3_

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  (資料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另譯解_(參考)

仁人者 , 有仁德的人    誼,人所宜也,應有的道理或原則,通「義」。
是應該不應該,我們要懂得衡量,對人對事應不應該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做,做事時,絕不把自己利害放在裡頭。為什麼?於我不利,我就不做;對我有利,我就做,這是自私自利。應當事以社會大眾利益為前提,以廣大長時於眾生有益為思考。
明其道,不計其功,我們做人處事皆當以道義為標準,不可以私人利害、功過為標準,才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提升自己至聖賢境界。

 

有仁德的人,做事情只知道什麼事應該去做的 ,絕不謀求個人的利益,使大家明白事情的道理,不去計較個人的功勞。

4_

(3) 缺陷,瑕疵,毛病 [flaw]

夷道多纇——《老子》。簡文:也。”  (資料來源:漢典)

 

鐘鼎文_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