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三十一章 |
18-37-31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第37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
, 壹.
前言_(貴左章)
貳.
課文_ (0:22:28) 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_ 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_ (1)
. 夫:聖人對眾生的哀歎.
佳:古時鐘鼎文(註1)之佳與唯相通. (2)
兵_
(3)
我們的念頭、舉止、行為,對別人有殺傷力,就是兵.(兵:讓人有壓迫感,不太能接受) (4)
修道要如千日打柴一日燒的戒慎恐懼.喻行功培德不容易,每天打一些柴,一個貪念起,就前功盡棄,燒光光. (5)
不祥:損傷、殺傷、傷人.
(6)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_老子感嘆,現在眾生不要用兵,處事、做人、自性、軍事,各方面不要用殺傷力強的不祥之器. 2.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_ (1)
器:度世法則、做人原則. (2)
不得已: [(第三十章)果而(適可而止),…果而勿矜,果而不得已,…] ´ 以軍事來說:保家衛國,不得已要抵禦外侮而戰,而不是派兵去侵略. ´ 以教育來說:為了循循善誘,不得已而處罰.(一分鐘的指責後,要十分鐘的善誘,恬淡為上) (3)
為上:最主要. 恬淡:安然不驚動.(不使之身心傷害) (4)
每個人有不同的各別差異,有傷害到就是兵,果而,適可而止,要安然.我們要隱惡揚善,但過度隱惡揚善,會落入姑息養奸,所以規過私室,揚善公堂. (5)
規過、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說 (6)
在道場成全,要方而不割(內方外圓).恬淡為上,非常不容易,與個人的方法、智慧、修養很有關係.要光而不耀,就算自己做得很好,修持不錯,也不誇耀.要廉而不劌(ㄍㄨㄟˋ),就算自己清白、不貪,不可批評指責別人的不是.直而不肆,勿操之過急.所以要恬淡為上,順其自性而發露. (參閱道德經第58章) 3.
(0:53:23)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一ㄠˋ)殺人_ (1)
勝:達到目的.
不美:不自炫、不自誇. ˙
做善事、幫助人,不要讓人知,要是幫助人後自炫、自誇,這會傷到對方,使人難堪、無奈,故要恬淡為上. (2)
殺人:傷人自尊,損傷他人尊嚴. 4.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_ (1)
在道場很重要的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註3).不要在團體中推銷或其他的謀利. (2)
天下:喻人心. (得眾得國,得眾要得心.) ˙
開班上課,台上台下心連心是一體的,要包容. ˙
開法會講法要性天的流露,不能敷衍了事,要誠,不誠無物. ˙
自性自度,自業自了,不能對道懷疑,要肯定道的存在.
二、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_ 1.
物或惡之_ (1)
物:飛禽走獸,四生. (有兵者,有邪氣) (2)
惡:討厭. [人有戾氣(邪氣),必傷天地之和.] 三、
(1:25:05)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哀悲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_ 1.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_ (1)
居:一生一世要知道度世法則.
(2)
貴左:顯露出你的仁、陽、慈悲、謙恭… (3)
貴右:自性偏離. (一念仁,天堂;一念兵,地獄) (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獄門) (4)
萬法由心生,由心滅,由心升,由心降.故存心在道,天下完美. (5)
做佛也是人做,做鬼也是人做,所以貴左為上,貴右為下,…由自己決定. 2.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1)
尚:崇尚. 吉事:善. (真善美的事) 左:道德.
(2)
偏將軍:無生殺權.收斂自性. (修道要收斂、反觀、反求諸己) (3)
上將軍:以自性來說,鋒芒畢露,逞強、用權勢. 3.
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哀悲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1)
言:時時刻刻存心.
(2)
喪禮:很傷心的自我反省、檢討.. (3)
戰勝:達到目的.(處理好事務)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103分鐘) 10.07.
參考: |
|
||||||
註1_ |
鐘鼎文:即金文。指古代銅器上的文字。其體異於小篆。古代銅器中鐘鼎是重器,故言鐘鼎則概括其餘銅器在內,因稱“鐘鼎文”。 (資料來源:漢典) |
||||||
註2_ |
閩南語:瞪
. |
||||||
註3_ |
《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 (資料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另譯解_(參考) 仁人者 , 有仁德的人 誼,人所宜也,應有的道理或原則,通「義」。
有仁德的人,做事情只知道什麼事應該去做的 ,絕不謀求個人的利益,使大家明白事情的道理,不去計較個人的功勞。 |
||||||
註4_ |
纇:(3) 缺陷,瑕疵,毛病 [flaw] 夷道多纇。——《老子》。簡文注:“疵也。” (資料來源:漢典) |
鐘鼎文_ [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