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十四章 |
18-20-14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第20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壹.
前言_道紀章 (0:02:42) 一、
道紀:道的綱紀(主體),自性的本體。 如衣服的領、袖;房屋的棟、樑。 (本章的目的,在認識我們的主體,而不要去執著任何相。)
二、
(0:08:48)取物不以外相來判斷。如研讀經典,會認為它艱澀隱晦,但是在艱澀隱晦中,去找出它的理穴,即它的本。
三、
(0:21:18)道紀生生不息,讓我們成佛,今天修道要_ (1)
肯定自我,自性是佛,我們修道就是要成道,否則修道何用。 (2)
發掘自我,認真修,將佛顯現出來,佛是由弗人合併,凡是人身的都要去掉,達到無法、無我,達到空。 貳.
課文 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_(0:24:40) 1.
視之不見名曰夷_ (1)
視之不見:凡夫俗子肉眼所不能見。
(2)
『夷:無色. 希:無聲. 微:無形.』 ð這些是自性的愿態,也就是本來面目ð 道紀。所以聖人再三告訴我們,要達到無色、無我、無一切、無欲、無我執、去三心掃四相,通通都沒有,才能達至本來面目。故我們今天修行,千萬不要讓肉身所做的一切,去干擾自性。 2.
能讓我們成佛的愿態,雖非實值,但卻是實有,是藏在我們身上,它是無色無聲無形,讓你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所以要達到本來面目、成佛,請你恢復至無色無聲無形。 3.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4.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我:顯道成佛). _灑豆成兵、點石成金,若以色見我,講得天花亂墜,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這完全是錯誤的,不能見如來,不能讓你保持本性的不滅. 二.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_ (0:39:25) 1.
有些人認為夷、稀、微,既然什麼都無,沒有什麼好修的,如此將落入頑空。 2.
致詰:達到完美。 詰:查究,詳細。 3.
夷、稀、微,尚未達到完美,文字上也無法說的詳細。 4.
這三者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真空生妙有,有生機的存在,故混而為一,有「一」的存在,就是有「道」的存在,這也是五教追求最後的究竟。 [先修「心性」→ 後得 「一」] 5.
.
1.
此三者不可致詰,此三項還不算很完美,要混而為一,在無中還要加上道(真空生妙有)。 2.
外求的是有限的(如知識的獲得),由內性所發露出來的是無窮的(如慈悲心、同情心、愛心… )。 3.
能修至「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繞我心」(註1),我看、我聽,不會被萬物所執。所以修道修不好,是因為心亂、心複雜,故心越單純越好。 三.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_
(0:57:33) 1.
.
2.
(第23章)從事於道者,同於道_ 在道場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要起分別、比較、對待之心;德者,同於德.(1:01:24) 3.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上天給我們的都一樣,只是在你修的境界有差異而已. 4.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註2)
5.
繩繩兮:永恒不斷. (1:09:01) n
自開天以來道沒有斷,但天命會隱,當沒有天命時,就變為教化. 6.
教化是導人向善,但不能入聖,只是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能超生了死,只有福德,沒有福德性。超生了死的心法在天命(道紀)明師一指。 7.
不可名:道永遠無名相,因道可道,非常道。 8.
.[復歸於無物] 9.
自相:貧富貴賤、夭壽窮通、智愚美醜,這些都是苦的。 實相:是佛,因作佛,故無限的快樂。 10.
如何消去自相,若發露實相就可消去自相,認定將來作佛,現在的苦就不會去計較了。修道肯定自己自性是佛,把作佛的心發露出來,還會去計較嗎?內涵越充足的人,對外相看的非常淡。 11.
(里仁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與議也!」_我們修道是在修內涵、內性,不應恥惡衣惡食,外表乾淨、有禮貌,其他過得去就可以了。所以要安貧樂道,也因為樂道才會安貧。 12.
本段綜述_不是富有就比較亮,不是佛祖就比較光,不是貧賤、凡夫就比較暗。道是延續不斷的,道是無形無相的,所以今天修道要恢復至本來面目,沒有什麼好誇現的,要真正發露的是道德、是看不到的自性,讓自性修至完美、圓滿。 四.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_ (1:24:21) 1.
無狀:外相無. 之狀:實相有. 無狀之狀:看起來沒有,實際上是有的. 2.
(子張篇)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3.
無狀之狀,無象之象_修道修至無物,修至無執任何相,修至空。無華麗的外表,但有很好的內涵,修那看不到的道紀,讓佛性光亮。 4.
相隨心轉,你的心修道德是否踏實,由外貌、行為看得出來,命隨心變。 5.
命相相命,不要給人相命,用自己的心去轉,要改變命、改變相,從心下功夫,好好去修心養性,你的命相就會改變,相命相命,操之在我,不要花冤枉錢。要知自性自渡、自業自了,各人吃飯各人飽。 6.
惚恍:修道讓人看不出外相,但感覺得出來,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達至深不可識。為善不明(做善事非常謙虛,不知為善),為惡不刑(有人說你不好,又說不出所以然). 7.
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_ 是說道體、道紀看不到,但實際存在。 8.
不見其首_無始;不見其後_無終。表示道體無始無終,永永遠遠不變。因道紀無始無終,所以我們修道也要無始無終,不可中斷。{修道要固執(一定要修)、專一、生死不渝。} 9.
(1:40:15~1:44:50) [道是不得了的好,天命降至一貫道,佛堂受仙佛護佑。氣天神若沒有壇主燒香向諸天仙佛請示允許,氣天神是不能進入佛堂的.] 五.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_ 1.
今:表是末世、亂世,是迷惑的、環境複雜的,使修道之志易亂。所以「修道要固執(一定要修)、專一、生死不渝。」 2.
古:自性的根源. 執:拳拳服膺. 3.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執著我們的自性,來應付現今的末世,用自性來控制主宰六根,不使六根落入六塵。現今修道要眼見心不亂、耳聽心不煩,六根是上天給我們的,不可棄而不用。 4.
蓮花是佛的果位,其根在汙泥中,出污泥而不染。(眼見心不亂、耳聽心不煩) 5.
古始:自性是一切行為的主宰. 始:起心動念. 6.
做任何事情能經常依據自性而行,這就是道紀,你就能抓住、把握住道的本源。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115分鐘) 11/5
參考: |
|
註1: |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煩惱因心有故,無心煩惱何居?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遶。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傳心法要‧卷上》中指出: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See more at:
http://www.sutrapearls.org/duilian/du18.htm#sthash.S6VpiIOr.dpuf |
「宗門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是禪宗裡面常說的,這是覺悟的境界。真正覺悟了,也就是說對於宇宙這許多現象,真正了解、明白它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搞清楚、搞明白,這就叫通達諸法實相。通達的好處,就不會再迷於這個幻相當中,這是好處的第一個。第二個實際上的好處,你不再造業,換句話說,不造業你就不受果報,自然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們學習佛法目的也就在此。為什麼要學習?迷惑顛倒的生活太苦了。這些苦實在說是冤枉的,為什麼?根本就沒有這些事情存在,正如同作夢一樣。夢中也造業嗎?也顯示出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個事可不是假的,只要你有執著,這個事情就真有,有這些幻相。哪一天覺悟了,原來這些現象就像佛在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真的明白了、真的覺悟了,你在這些現象裡面,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無動於衷了,真正從內心生起智慧、慈悲來幫助大家覺悟,那你所過的生活就是現前,現前的生活確實跟《華嚴經》上法身菩薩所過的生活無二無別,這才是人間所夢想的幸福美滿的生活,你達到了。然後才證實佛經上所說的離苦得樂,因為你真的離苦,你真的得到樂,你把離苦得樂這句話證實了,這句話不是假話。(網路資料) |
|
註: |
簞:(資料來源:漢典) 1.
古代盛飯的圓竹器:~食(sì)壺漿(形容勞軍)。~食(sì)瓢飲(喻生活貧苦;亦指安貧樂道)。 壺漿:茶水、酒漿。以壺盛之,故稱。《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 唐 李白 《丁督護歌》:“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元 張憲 《岳鄂王歌》:“義旗所指人不驚,王師到處壺漿迎。” 明 張居正 《黃馬》詩:“揚鞭渡 淮淮水清,金陵父老壺漿迎。” 臧克家 《自己的寫照》五:“一腳踏遍了千古的戰場,沿途的民眾愛戴我們,大道兩旁斷不了壺漿。”參見“ 壺漿簞食 ”。 壺漿簞食: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原謂竹籃中盛著飯食,壺中盛著酒漿茶水,以歡迎王者的軍隊。後多用指百姓歡迎、慰勞自己所擁護的軍隊。 南朝 梁 陸倕 《石闕銘》:“革車近次,師營商牧 ,華夷士女,冠蓋相望,扶老攜幼,一旦雲集,壺漿塞野,簞食盈塗。” 宋 蘇軾 《新渠詩》敘:“予方爲旅人,不得親執壺漿簞食,以與侯勸逆四方之來者。”孫中山 《軍人精神教育》:“軍隊所過地方,真能秋毫無犯,則民必爭先恐後壺漿簞食以迎之。”參見“ 簞食壺漿 ”。 簞食壺漿:老百姓用簞盛著飯,用壺盛著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 [引證解釋] 1. 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後用為犒師擁軍的典故。《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 荊州 之軍以向 宛 洛
,將軍率 益州 之眾出於 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亦省作亦省作“簞壺”。林景行 《聽永見視新篇次韻卻答》:“我吟匪簞壺,何以迎王師。” 2. 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高子 執簞食與四脡脯,國子 執壺漿,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餕饔(ㄐㄩㄣˋ
ㄩㄥ)未就,敢致糗於從者。’”後用為餉饋食飲的典故。《孔子家語·致思》:“ 由 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而民多匱餓者,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 元 秦簡夫 《剪發待賓》第三折:“簞食壺漿,不堪管待,聊表芹意。” |
註2: |
另可參閱21大學講義 |
資料:
(一)六祖壇經_ 行由品28.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般若品16.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機緣品1.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8.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徧,吾當為汝解說。」 |
|
(二)道德經第二十章_ (資料來源:三民書局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注釋) 絕學無憂: 是說棄絕一切後天所學得的知識,則可以無憂愁煩惱。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故能日益其智能,但欲望、機巧亦同時因而增加,而欲望、機巧正是一切憂愁煩惱的根源,這根源既然是由學而來,則絕學就可以如「嬰兒之未孩」,而進入「沌沌」、「昏昏」、「悶悶」的不識不知、無憂愁、無煩惱的狀態。故曰:「絕學無憂。」 |
|
(三)經云(出自印光法師的《印光大師文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之所以是菩薩,因他慎始畏因,不輕易去造惡因,自然不會有惡果;眾生卻畏果不畏因,總是先做了再說,等到果報現前時才來後悔。
日常生活之中,要求自己心安,只要多做對他人有利的好事,也就是肯定好事,否定壞事,自然就不會後悔了。 |
|
[ 借假(文字性空、文字經典)修真(文以載道、自性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