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六章 |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第12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一、
簡介_ 1.
道德經分八十一章,為漢朝王弼(ㄅ一ˋ)所分.
˙
排他性:對別人的意見不一定接受. 狹心症:改變原來的宗教信仰,是很難的. 2.
在道場中,道親要將排他性、狹心症,這兩種的眾生心態,改為感恩及包容.如何做?要「當下無心、對境無心」,這是修道人修持上很重要的頓悟. 3.
道本平實,被眾生知見扭曲.道本是一首完美動聽的歌曲,但眾生,尤其在道場中,有五音不全的人,偏偏又愛唱,唱得荒腔走板,使道支離破碎,所以修道很重要的是自我修持. 4.
進入佛堂要忘記身分、地位、學識,才有當下頓悟的可能,如此這樣會收到很大的效果. 二.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神不死_ 因;是謂玄牝_ 果) (人的自性是道) 1.
(1) 今天我們人的本體,若要由道性發露出來,要將自我放空.
(2)
修持很重要的是放下、回頭、轉念.
.
(3)
道在發露我們的本心,修道要谷,要修到空,人心要空,才能有心性的發露.
2.
(00:23:27)神_ 實的,絕對的存在,這是道的功用.(真神、上帝、佛性)
(1)
我們修道要如何來脫胎換骨,徹底改變自己.首先要肯定有老
(2)
修道要有自我的課題、自我的盼望.如基督教徒最大的盼望,是要上帝與我同在,並在內心活起來.如何做到,要空、要同類(修的正,如果你有浩然正氣),則仙佛一定與你同在.
(3)
修到空,修到與仙佛同靈、同氣、同性,物以類聚,則與仙佛結合.
(4)
.[明心見性,谷神] n
修道很重要的功夫 _
(5)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0:40:00) ˙
你要是有心修持、有心做好、有心修道,上天會好好照顧及護佑你.
3.
不死 _ 自性(靈性)不滅. (0:44:35)
(1)
如果能修道修到谷神不死,則 a.
生命的價值、自性的光輝,會源源不絕的顯露出來. b.
因谷神不死,所以吾愛此身,要借假修真,但此肉身不要害到自性.借短暫肉體的存在,修永恆的自性. (沒有肉體,是很可憐的,游魂到處跑).
4.
是謂 _ 承上啟下的連續詞.
(1)
起心即妄. o
人心發露出來就不對.修道修到空,不要讓人心顯露出來,我的肉身經常給佛、上帝、真神使用,那你的命、你的面相,都會改變.所以修道修的好,你的佛相顯露,慈眉善眼.所以相隨心變,命隨心轉.
(2)
命是與生俱來,但可用運來改命,要靠自己運、自己轉(好好修道_ 谷神不死). 5.
玄牝 _ 所發露出來的效果、光輝,達到意想不到的境界,可以超越生死、可以超生了死、可以成聖成佛、可以成佛作祖. (九玄七祖同超生)
(1)
玄:妙.非人力所能及,非知識所能窮知,意想不及(想像不到).
(2)
牝:雌性,母性,能生生不息. 三.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1:07:12) 1. 之門:所發露的效果. 2. 天地根:天地的根元. Ø
人做的好,是可以影響天地._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註2)
(1)
人常哀嘆為什麼天理不順,其原因是源於人心不正.
(2)
天理對良心 _
良心好,天理順. (天災地變,因為人心太壞)
n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吃自己的飯,喝自己的茶,替天做事,無為無不為,會有天助. [點點滴滴天記全] ??
四.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_ (1:34:00) 1.
綿綿:道的力量延續不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1)
人能贊天地之化育,我們修道念頭一定要正.
(2)
心壞、心邪,魔會入侵.物必自腐而後蟲生,修道之志必自退,而後業纏. (世間唯有自性綿綿若存)
2.
若存:
(1)
自性非現象界,不能具體言之,一言即俗(說出來即無價值) .
(2)
自性(佛性)是無形無相的存在.
(3)
是諸佛心印、三寶心法,經典不敢記載,自古不洩. 3.
用之不勤: (不勤:無窮盡) *
物質都有用盡之時,惟有自性怎麼用都用不完,而且無窮盡的用還能無窮盡的超越,大家好好把握住. *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老子思想的道德經,是不久將來家喻戶曉的聖經. *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將自性很完美的發露出來,則家庭的幸福、子女的前途、事業的安穩,都是你的玄牝、你的自性去改變的.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108分鐘) 7/2
參考: |
|
註1: |
坦然面對死亡_另參閱14金剛經講義14-35-30;【大雅講義】 |
註2: |
中庸第22章_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
註3: |
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古人認為是賢者在位,天下大治時出現的一種自然景象。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 周公 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 漢
王充 《論衡·是應》:“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後因以“風不鳴條”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八:“ 文王 以 太公 為 灌壇 令,朞年,風不鳴條。”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天道茫茫,豈常人所能測哉!休嘉之世,風不鳴條,吾不禁拭目望之。” |
其它資料_(神_喻道的微妙莫測。 谷_喻道之虛無寂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