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講義
第二十一,二十二章 |
17-26-21,22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 _第26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3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第21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第22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1.
自誠明,謂之性_ 性是道.性是先天.
2.
(0:35)自明誠,謂之教_ 教.教是後天. (我們知道有所缺失,就要自明誠) (1) 累世的業障、業力的牽纏,種下了生前的氣稟. (2) 今生的罪、過、錯失,積下物慾之蔽. (3) 氣稟所拘於未生之前,物慾所蔽於旣生之後. (4) 因此本性已失卻了自誠明(_上天給你的自性是完美的,所以你做任何事情,你這個誠若都沒有缺失的話,你光明磊落的). (5) 所以求道之後 _ u 自性復活.
v 能夠見賢思齊.(道場是我們學習的最高學府) w 由教、由成全、由毅力、由學習,恢復你的本性. (6) 所以你要明才會誠,不明不可能誠,進到道場來學習、來成全、來受教育、來自己覺悟,因此你明了,你就誠,就可以恢復到本來面目—— 誠. 3. 性是先天. 教是後天. (0:43)
4. 誠則明矣,明則誠 _ (1) 如果自性圓滿,沒有缺失,則做任何事都光明磊落. (2) 德依道生,對外的行為,用你的內心所發露出來.但內心好不好,又看不到.因此道依德顯,從你的行為可以顯露.
5. 自誠明指出你的本性是佛.因為你現在已經不是佛,所以要明,要好好改變自己的行為.道依德顯,所以要受教,故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做人要修.如果原本不知誠則明,好好來受教育,好好來做成全,好好來聽道理,好好去改變自己,一樣可以恢復你的本來,一樣可以歸根復命.所以佛是過去的眾生,現在的眾生是未來的佛,但很重要的是要自明誠的工夫.
˙
上天給我們的是自誠明,我們現在修道是自明誠. ˙
經文的字越少,越難講,隱藏著很深的內涵. 6. 唯天下至誠 _ (1:02) (1) 唯:只有.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唯一的一條路)
(2) 天下至誠_ 我們修道志士,是天下獨一無二. ˙
子曰: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_我們要誠到道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 ˙
好好行功培德,好好了愿,好好修,一定會有好結果. 行功培德是永恆的,是實法;身外之物是短暫的,是權法. 7. 為能盡其性 _ (1) 其_ 上天所賦的本性,是 ˙
我們的性是自誠明,非常完美的.所以要把愛心、慈悲心、救渡眾生的心,不要保留,要好好發露出來. (2) 盡_ 發揮到極致.(全部發露出來,毫不保留). (祇要一息尚存,就要投入道場). 8. 能盡人之性 _ (1) 三才. (2) 人有生死,才有宗教.為什麼要有宗教,因為人有生死.所以宗教一定要能解脫人的生死,但是宗教能不能解脫生死呢?不能。宗教存在的目的是人還有生死,故宗教一定要能解決人的生死,這個宗教如果不能解決人的生死,這個宗教就沒有什麼用.現今很多人盲目的追求,宗教的存在是因為人還有生死,你信這個宗教,能不能解脫生死,要你的智慧判定.現在能解脫生死的是一貫道,佛教自六祖以後就沒有天命. 9. 能盡物之性 _ (1) 外王是內聖修持的擴展,所以盡人之性(內聖),才能盡物之性(外王).六度萬行法中,只有布施是外王,所以將來成道,超越生死,內聖的修持最要緊. (2) 其,人,物 _ 上天給我們的性(_其),要把自己修持好(_人),然後去度眾生,行外王(_物). 10. 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_ (1) 贊:助. (要自己完美,才能助天地之化育) (2) 道真人真一切真,道真人假一切假. (3) 上天降道就是要救渡眾生、度化培育眾生. (4) 化_ 去其本無. (5) 育_ 還其本有. (找回仁義禮智信) ˙
把上天沒有生給你的,全部化掉,脩道就是化育. (6) 參(ㄘㄢ)_ 列入天地人三才之ㄧ. [壹,貳,叁(ㄙㄢ)]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103分鐘)
參考_ ◎13文選13-47中庸輯略 [96/124] 又曰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贊者參贊之義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之謂也非謂贊助只有一個誠何助之有【明道】 又曰心具天德心有不盡處便是天德處未盡何緣知性知天盡己心則盡人盡物與天地參贊化育贊則直養之而已 ◎11十翼11-03文言_《易傳•乾卦•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