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講義

第二十章

17-21-20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 _21(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講師講座:

1.    因為道本來都是要講自性,但是自性是無形無,所以聖人留下經典也很無奈.怎麼樣的無奈呢?無形無不能用言語、文字表達出來,因此借歷史、借有形的物質來闡述無形的道.有形變無形,一定要悟.由有形象來轉入自己的自性,這就看自己的智慧與悟力,轉不來的話,這是一篇課文.

2.    如何把這個有形象的轉入無形象的自性,才是我們今天來研究聖人經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所以在歷史上有很多很多的帝王,為什麼偏偏這章哀公問政,為什麼皇帝變成哀公.其實很明顯的突顯出我們並沒有把道修好,哀公是指我們.我們在人間已經很悲哀,因為本性已經都喪失掉,本性都沒有辦法找回來,所以是悲哀的末世眾生.

3.    哀公是魯定公之子,以歷史來說,哀公治理的並不好,君權旁落.政權被孟孫、叔孫、季孫瓜分.我們人本來可以把自己治理的很好,因為被名、被利、被權、被不應該有的瓜分掉了,所以我們應該集中精神來修養我們的心性.

4.    最富有的是什麼_

.

[:另可參閱_道德經講義18-17-11之壹、一、講師講座:(3)經典是天之言.] 首頁

 

 

第二十章  哀公問

(2)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3)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n          修道的目的就是要歸根,但歸根是有條件的,是要達天道.而達天道的前提要先修人道,歸根就是回天.(修人道才能達天道)

1.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_  (:公認.   道:人道.)

(1)      自古至今天下人一致公認的人道有五種(五倫:五種人際關係).有三種促成你完成這五倫的力量.  (做人,五倫不可缺)

(2)    什麼樣的力量,讓你做到被人家肯定.我們都要歸根,我們都在修人道達天道.

(3)      經典是幾千年前所留下來的,那時候的政治跟現在不一樣,那時候很重要的是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

(4)      最早的權是神權,然後君權,然後人權,現在已進入人權時代.  神權時代是觀天之道,執天之.

  商湯,名履「予小子履,帝臣蔽,簡在帝心_ 我建立了商朝,這些子民都是上天老娘派下來的,我不敢埋沒他們,不會對不起他們.有沒有對不起百姓,上帝明,在上帝你的心中看的很清楚.(蔽:埋沒.) (:明鑒).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_我本身有罪,不能推卸責任給百姓.百姓有過失,也是我的罪過.   (參閱17-17-17中庸講義)

      在道場身為前輩者,一定要照顧道親,要把道推展起來,讓道親法喜充滿,而不是保有你的身分.如國家領導者,主要工作就是為全民謀福祉。

2.        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_ 五倫

˙      君權的典範_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_由百姓看的聽的角度去看去聽.

君臣

父子

夫婦

昆弟

朋友

君仁臣忠,

身之相臨.

父慈子孝,

身之相生.

夫唱婦隨,

身之相配.

兄友弟恭,

之相序.

相助

˙      請問這五倫,大家都做到了嗎?我們都還有缺憾的。

˙      一個領導者,要很有智慧的,不要被小人包圍,不要把官職拿來酬庸。

˙      君之仁是,臣之忠是. 相臨、相生、相配、相序都是有累世的因緣.

3.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_

(1)      「德」:德是表露於外力量、行為.  達德才是促成達道的一股力量.

˙      本章實在是道很高的指導原則.  (人口愈多,人與人的距離就愈遠)

(2)      知、仁、勇 _ 『誠』

智慧去判定,要擇善固執,可以說是之明.

今天我們能進入道場,可以說是智慧的判定,並用毅力去修持,所以在道場智慧與毅力不可缺.    (沒有德,道不行,道也推不出來).

仁是儒家的本體,人的安宅,自性本體去發露可以說是之公正.

堅毅的力量去推展.也就是說心之毅力.

˙    知仁勇,你才有智慧、才有毅力.

˙      『自性內照(自性能發露出來,照在你的內心)毒即無,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如果你能修到內外明徹,真是異西方. (誠於內,形於外)

4.        行之者,一也 _

n          為什麼有達道(_五倫)、達德(_知仁勇)的力量呢?

(1)      _ 靠「」來推展. 」就是道、天理、自性. (你今天若沒有求道,就沒有)

就是我求道,我的自性復活.

把「貫通在六根、內心,這就是修道.

有很多前賢,就是得而不修.  靠道的力量行五倫及知仁勇.

 

(2)      自性不活,則法皆死,經為死語,法為死法.

  在道場,因各人智慧不一、悟力不一、佛緣不一我們這次的求道,是先得後修.求了道之後,一定要慢慢去修.先得到上天的恩典,讓末法眾生的靈,立於墜之地.也就是說讓你聞道夕死.(:可超生了死)要感恩這次的儒家應運.

 

5.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_

生而知之

學而知之

困而知之

求道之後,見賢思齊.

遇到失敗、挫折,

提携、成全、拉拔、鞭策.

(1)    我們修道的目的,是要歸根復命、要歸鄉認,回到理天—— 故家鄉.

(2)      」也相同.(只要你能夠好好修道,及其知之也,達到相同的目的,能成道,能歸根復命).

6.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_ :行道.    :.

安而行之

利而行之

勉強而行

率性而行

有目的、有企圖的行道

心不甘、情不願,

很被動

˙     現在已經很緊急,我們一定要自性自度,好好修,好好了.

˙     仙佛一講,道親最好不要合夥做生意.

7.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_

(1)      好學:學道,學聖人之言(經典).在道場好學可增進智慧.

(2)      一貫道的推展,是儒家應運.

三陽

開泰

青陽

道家應運.蓮葉青在水面.出家.

_三陽是一體的,沒有蓮葉就沒有蓮花、蓮藕.

紅陽

釋家應運.蓮花紅在水面.出家.

白陽

儒家應運.蓮藕白在水.在家.

˙     現在我們在水中污濁的爛泥巴中修,出污泥而不染,其實最難修的是白陽期.

(3)      力行_ 博愛、平等、慈悲…,行仁.

˙     先得後修_ 先將末法眾生由苦海中拉上岸,再慢慢教、慢慢修,要感謝天恩師德時辰緊急,三曹普渡,先得後修.

(4)      知恥 _ 恐落人後,恥不如人,往向前修道.

˙     貧莫貧於不求道,賤莫賤於不知恥.

8.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_

(1)      稟拘於未生之前_ 累世的質性.

物慾蔽於旣生之後_ 被環境所染的習性.  "(,物慾所蔽). [:另可參閱18道德經講義18-33-27之壹、1.]

(2)    有修道的功德可抵消質性.累世的冤親債主,有彌勒祖師宏願加持,請這些冤親債主,不看僧面也看佛面,讓我們行功培德來抵來還.所以徹底的改變個人,只有在道場.

9.      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_

(1)      治人 治理好自己的行為. 治好自我心性.

(2)      天下國家_ 能夠移風易俗,把社會風氣變好.

(3)      修道可以讓我們脫胎換骨.行道可以移風易俗.

一般宗教是求於外,來改變自己 _ 靠別人來管.

一貫道由內,來改變自己,反求諸己,是永恆的 _ 靠自己管理自己.

(4)      所以求於己者終身受用不盡;求於外者到老死猶感不足.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1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