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講義
第一章-3 |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 _第03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一、
中庸三綱領 1. 天命之謂性:讓我們明白自性,同時頓悟自性,更要肯定自性. ˙
因我們自性中有老 2. 率性之謂道:讓我們行效自性,同時要有始有終,一定要恒心毅力,這是給我們修道的啟示.若任性,你走的路是偏差的。 3. 修道之謂教: (1) 三綱領是由天" 性" 道" 教. (天、性、道、教,本來是一體的)因為由先天落入後天,才分出來. (2)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經修到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還要懇求,還在問云何應住(我的道體在哪裡),云何降伏其心(如果有妄想心出來的時後,應該在哪裡降伏). 佛陀曰:善哉.善哉.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青陽、紅陽期是先修後得) 4. 偈_偈的成立要具備以下條件: (1) 是出自般若妙智慧之境.(由妙智慧發露出來的境界) (2) 要發自本來面目之性. (3) 代表自己所悟之心得. (4) 自己所持的特殊見地. 5. 神秀偈_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這首偈,有身、有樹、有心、有台,還要藉助外力去拂拭,才能夠去塵埃,還是「有」的境界,所以還沒見性. 6. 惠能偈_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 常記『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來解脫自我. 你為什麼會氣得要命,是否起了貪心,是不是起了執著. (2) . (3) 乾道點道_ 一指中央會(_云何應住,就住在這裡),萬八得超然(_應該這裡降伏其心). Ž求道後,要回頭反觀,一切的錯誤就在這裡降伏. (4) 坤道點道_ 林中受一點,知主保無恙.. 二、
(0:28:33)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_ 1. 這句是老 2. 因為道是非時不降,非人不傳,非常珍貴,不可馬虎視之. 3. 一貫_ (一:你得了道.) ˙ 得了道(得了一),一定要貫在你的內心,貫在我們的六根,從此脫胎換骨,徹底的改變.有的人一而不貫,就是得而不修,因不了解天命之謂性,故無法率性,因肉體還有累劫的偏差――質性、習性(註4)。因為不懂此道理,誤把質性、習性,當成率性來使用,變成任性,以致任性妄為,造成很大的缺失,所以再補充修道之謂教,要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醒自己』. 4. 須臾:片刻,瞬間. 5. 求了道, 不離_ 將來一定成聖成佛,一定是君子,一定可以超生了死. 可離_ 一定成凡,一定是小人,絕對生死輪迴. 6. 電源一關,黑暗即刻就來臨.
7. 有人說人一但失去了道,立刻成為毫無所知的白痴. 8. 臨死前的一種悲哀、痛苦、悽慘,因為與天斷層. 9. 道根原於天,不易(不會改變);體備於己,不離(不可以離).如果求了道之後,不能反躬,而離了道,天理滅矣. (不能反躬:自己不會檢討、不會反省、不會好好做.) 10. (參閱_18道德經講義18-68-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1) 奧:主宰.一體.(萬物與道是一體的,不可分的). 所保:求庇佑. 善人:有根基、有智慧. (2)
.
(3)
老 (4) 清朝有13個皇帝.努爾哈赤_清太祖(註1);皇太極_清太宗(註2);順治(名福臨)_清世祖(註3),第一個進入中原. 順至皇帝嘆世碑文(部分): (山西五臺山出家)
11. 非道也:落入不好的下場.(可憐啊!) 三、
(1:03:2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_ 1. 所以說君子(在座的每位前賢,因為知道天命之謂性),求了道,知修道立德的人,其品行非常正確,不會做任何錯誤及差錯,其言行、舉止動作,讓人非常尊敬. (1) (參閱論語子張篇9.)故君子讓人,望之儼然_
看到他,我們會肅然起敬. 即之也溫_ 跟他接近,會感到法喜充滿、很溫馨. 聽其言也厲_
聽他講的話,會提昇自性的層次,我們會去脾氣、改毛病. (2) 離開了道,會遭到大災難,死後絕對生死輪迴. (3) 我們不要沾沾自喜,雖然老 (4) .
2. Ê 戒慎乎其所不睹:你要很謹慎、小心,你的舉手投足不能有任何造作.你的自性不能有絲毫缺失,要把自己管的很好,要把自己控制的很好,這個缺失,不能讓天人目睹。 (切記「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1) 我們修道要達到「念念可告天,事事可見人」,光明磊落的境界.能做到這樣,真是修道君子. (2) 暗室虧心,天眼若電;人間私語,天聽若雷. 3. Ê 恐懼乎其所不聞: (恐懼_提高警覺).
你要提高警覺,不使任何差錯讓天人所聞.
三、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_ 1. 隱:暗處. 微:細小. 見:現. (1) 最隱暗的地方,也就是說最容易顯現你的缺失、你的是非曲直. (2) 最細微的地方,最容易顯現對錯. (3) 黑暗中的小光芒、白衣上的小黑點、靜夜中的小聲響、修道士的小過錯,這些事情,人們看得很清楚,所以蟻穴雖小有潰堤之患,星火雖微有燎原之災. 2. 獨:修道士獨有自性之處. (1) 特別要注意明師ㄧ指處.獨,不要解釋為獨處.要解釋為別人沒有,而我們有,「明師ㄧ指」。對不起自性,就是對不起老 (2) (3) .
(4) 今天修道一定要誠,中庸是一部誠的哲學.[參考:易經證釋16-43 _ 君子自強在不息也.至誠方不息.无動于中方為誠. 有道以禦變,方為強.] 3. 「道」:天賦的本體. 「誠」:天賦的本能. (1) 一失本體 "
在世無法天人合一,(有本體才可與老 (2) 誠可與 老 (3)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所以即將成道的片刻,更要謹慎小心,不要以為你功圓果滿,這個時候的考、魔,才很嚴苛.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120分鐘)
參考: |
|
註1: |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
註2: |
清太宗 皇太極
(1592-1643) 清朝的開國皇帝。滿洲酋長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二十二歲登後金汗,在位十七年,他完善後金的政治制度,為清王朝的統治政權的確立打下了基礎。 改國號為清後,尊其父努爾哈赤為太祖。 |
註3: |
清世祖福臨 順治 (1638-1661) 順治六歲登位,由叔父多爾袞和堂叔濟爾哈朗攝政,是清王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1644 年多爾袞再明將吳三桂的邀迎下,乘明亡之亂率清兵入關,消滅李自成的順王朝,定都北京。 |
註4: |
另可參閱:17中庸講義 |
註5: |
四庫全書_爾雅注疏《卷二》_ 260_崩、薨、無祿、卒、徂落、殪,死也。古者死亡,尊卑同稱耳,故《尚書》堯曰「徂落」,舜曰「陟方乃死」。*薨,呼弘切。殪,於計切。 261_[疏]「崩薨」至「死也」。*釋曰:此皆死之別稱也。《曲禮》曰:「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鄭注云:「異死名也。為人褻其無知若猶不同然也。自上顛壞曰崩。薨,顛壞之聲。卒,終也。不祿,不終其祿。其之言澌也,精神澌盡也。又曰:「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祿。」鄭注云:「祿謂有德行,任為大夫、士而不為者,老而死,從大夫之稱;少而 死,從士之稱。」此云「無祿」者,即彼之「不祿」也。但落者,李巡曰:「徂落,堯死之稱。」郭云:「古者死亡,尊卑同稱耳,故《尚書》堯曰徂落,舜曰陟方乃死」者,皆《虞書·舜典》文也。謂之徂落者,蓋徂為往也,言人命盡而往落者,若草木葉落也。殪者,案隱九年《左傳》云:「衷戎師,前後擊之,盡殪。」杜注云:「殪,死也。」(資料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中庸》「壹戎衣」源自《尚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殪有滅義。《尚書句解》:「天乃大命文王殪滅戎殷。殪,翳。」以殪滅解殪,可證殪有滅義。《小雅.吉日》:「發彼小豝,殪此大兕。」殪訓死,見《爾雅.釋詁》及疏。壹殪只不過是同一個詞語的不同寫法。 (網路資料) |
註6: |
另可參閱_21大學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