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講義

第一章-1

17-01-01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 _01(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石 前人慈悲語:

一個法會的成立,不是偶然的.首先感恩天恩師德,更要感恩各位前賢給後學有機會再次的學習及了.中庸一書是儒家的心法.我們求道到現在,參加了很多法會,現在從根本來探討.

壹.        .

一、    法會的意義_

1.           淨化人心:

人心有善有惡. 我們帶著有善惡的心來到人間,如果你不在今生今世中,把這個惡去掉,把這個善存著的話,可能你即將帶來兩個後果_

(1) 在世:活在人間有苦有樂. (因為你心有善有惡,善惡交織而成.)

(2) 身後:有升有降.  _ 超生了死  _ 生死輪迴.

(3) 有些人自我哀怨,為什麼我有苦有樂,因為你有善有惡來到人間.所以參加法會,請大家盡量把惡去掉,把善保留住,自然就樂多於苦.

2.           啟發良心:

(1) 不學而知_ 良知.

(2) 不學而能_ 良能.

(3) 不受污染_ 良心(天賦).(所以參加法會後,要開始憑良心做事.)

˙            講經、聽經要面對經典→面對自性(轉而)面對良心→讓良心整個活起來. 如果此心不在今生用,等待身後向誰施.

3.           增進信心: (23)老子曰:信不足有不信.

[石講師講述膝蓋受重傷的親身經歷(1),一夜痊癒] →【對上天絕對要有信心】

4.           鞏固道心: 孔子一生的座右銘_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

˙  法會可以讓真理再教育、道學再充實、品學再修煉.

˙善男子善女人(有很多已經修得很好),發阿多羅三三菩提心(已經發出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何應住(我們的道在哪裡)何降伏其心._ 可見青陽紅陽期要先修,要修得完美才能得道.現在白陽期是先得後修,得了以後一定要修.因此真理還要教育,道學還要充實,品學還要修煉.

二、    法會的目標_ (對道的肯定)

1.        道心的昇華.(人心有善有惡,道心是純善無惡,把你的心整個提昇為道心)

2.        的推展.(成全、施捨、講師、人才、護道…,參加法會之後,我的向道之心昇華外,道的推展我要不遺餘力.)

3.        自我突破.(當講師、人才、開荒,扛起責任)

4.        為法忘軀.

三.          參加法會,本身自我體悟,參加法會是拿什麼樣的心態而來_

1. 窮理盡性,是道之實,實乃歸根復命之本,內悟如如不動之體.

2. 守禮知義,是道之華,華乃立身行道之基外現不取於相之行.

(1)         要徹底了解法會闡述的道理在哪裡,然後在我自性中流露出來.

(2)         _結果. 道的結果盡性. 「本」是內在.

(3)         道體,求了道,得了體,體不明,在世不能天人合一.死後,無物返天.

(4)         娘慈悲、仙佛慈悲,請來照顧我,請問要照顧你什麼,沒有體要如何照顧你.故求了道,要把體抓.

(1)         _規規矩矩的態度;義_正正當當的行為.求了道,誠於中,形於外.

(2)         華是外相,一個修道士的外相是守禮知. 「基」是外在.

(3)         道是無形無相的存在,由人來表露的,人在替道顯現.

(4)         知禮始立身,身立才可言修道與行道. 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5)         所以我們在道場要有一個體悟、自悟,每一位前賢都要彬彬有禮.

 

貳.        中庸:

一.          來源_

1.           禮記(小戴記)的第31. 42篇是大學. 禮記_ 是記述禮儀的原理和法度.

2.           由孔子和弟子歷代諸儒所記下,共214.於漢朝時,由戴德85大戴記.再由戴聖49小戴記.(戴聖為戴德的侄兒)

˙ 金剛經是由大般若經(釋迦牟尼佛講22)600分中,577分能斷金剛.

3.           中庸在講孔子之言,子思之著,程子之定,朱子之.

(1)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2)          亙古(遠古以來)五帝三王不散之精英鑄成一個孔子,餘者(剰下的)猶成顏、曾(_顏回、曾子),至思、孟(_到了子思、孟子),天地純粹之氣索然一空矣.(道氣到孟子以後,道跑到印度去了,因中國已沒有了正氣,所以純粹之氣不能失,即使是家庭或企業失去了純粹之氣,會很落魄、不平安的)

(3)          子思_ 姓孔名伋(ㄐㄧˊ)字子思.   ˙孔子之子_ 之孫_ .

孔子 → 曾子 → 子思

            

因顏回早逝,傳給曾子.

五帝:

伏羲、神農、軒轅、堯、舜.

 

三王:

 天王、地王、人王.

˙             子思62,困於宋,著中庸.

˙             西伯侯(文王)被囚於(今河南湯陰)  周易.

˙             孔子陳蔡絕糧,著春秋.

(4)       當你在受到很多苦、很危的時候,就是你成長的時候,不要哀怨,這是個機會來時候.

4.           程子:程顥(ㄏㄠˋ)、程頤;朱子(朱熹),宋朝大儒.

 ˙孔門有四書_

大學:

初學入德之門.

論語:

綱常倫理之基.

中庸:

記述心法之要.

孟子:

辯證論道之路.

 

大學_ (講德)

明德主要是教人.(明德就是本性要明)

中庸_ (講道)

論道主要學道.

 

 

第一章   天命章

課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ㄓㄨㄥˋ)節,謂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    天命之謂性

1.        天:理天是我們的故鄉.真空無形相、虛靈一團、至虛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佛所居,眾生的家鄉所以我們要歸根復命.

實相無相,有相.

2.           命:命令、交代、吩咐.直接來說是  、佛的分靈、生命的一部分.(天命是  的一部分.)

3.           性:天賦 、佛的分靈.

(1)          是我們人最根本、原始、完美的主宰.性是與生俱來的.

(2)          是我們人生命的主宰、主體.在哪裡?在我這裡,不是在遙遠的理天.佛在哪裡?在我這裡.自性是佛,憑什麼說自性是佛?因為天命之謂性.

(3)          我從此夜夜伴佛眠,還共起.

4.           天命如何保有_ 一定要先求道,求了道讓你的自性復活.?

(1)          自性活起來才叫天命之謂性.沒有求道,沒有明師指,是不可能的.所以天命之謂性是殊勝的.真正的佛堂在哪裡?在你這裡.你走到哪裡,佛堂跟著你到哪裡.

(2)          自性是佛,身外無佛,從這裡可肯定自性的來源.

5.           .

六祖是禪宗的開始,六祖於24歲得衣.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早期本地是用杵臼舂米,六祖是用踏舂米.

˙復活矇蔽的自性_

6.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7.           修道要記住的法則_

(1)          緣起性空:觸目緣生(:我們每天接觸緣)之際,心境如明鏡 → 至人(:很超越的修道人)用心如鏡. 一切美醜香臭均在鏡外,所以來映物物去空寂美醜香臭不.

(2)          「無心」物即無法呈現.    「無物」心即空無一物.

8.           .

˙           行由品_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           米熟久矣猶欠篩在。」_ 我早就把我的自性修的很好,欠明師一指.

˙           金剛經_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做任何事情不能有任何的執著生這個心.)

˙           應生其(做事)而無所住(內心沒有任何的執著、牽掛)

9.           一切萬法(在人間所有的行為)不離自性 _ (自性要求道才能保有.)

(1)          萬法皆由自性中流出離自性法即非法.

(2)          自性不活,則皆死,經為死語法為死法.

(3)          講經離開自性,經為死語.

(4)          _好好記住(1)(2),作為行為的規範與準則.

10.       .

˙           六祖壇經疑問品P119_「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_是功;外行於禮_是德;自性建立萬法_是功,心體離念_是德;不離自性_是功,應用無染_是德。

 

(1)          有人問:人的靈魂有多少?    講師答:無限多的有限.

˙          無限多_不知道有多少.    有限_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2)          :靈性分布在哪裡?      :以佛教來說,分布於十法界.

(3)          子路問孔子敢問死.   子曰不知生,焉知死. 死是由生來決定.怎麼活,就怎麼死.亂七八糟活,就亂七八糟死;活的很有尊嚴、很踏實,你就死得其所.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1:

另參閱17-09-06大雅講義 網站

 

參考:(易經證釋16-65-02)

˙如春夏秋冬名也.因而知天時之變.日之動也.其他事物亦皆如是.天時不得无變.即由日月星辰不能无動.在變中.體會得之.而後有其名.名出則人皆知之.而以命之.則凡習易者皆知之.是亦垂象示義之旨.象于.示義繫辭.則有名可名.有用可指.而命字又含有天命之意.天所命者.易從而名之.如乾坤天地也.天命之為天地.易名之為乾坤.如冬寒夏暑.日明夜暗.皆天命之.而人名之.天命之非果有所命令也.不過自然如是.自然如是.故謂之天命.蓋非人所為.物所使.則必有為之使之者.歸諸天.不曰名而曰命.言已定也.夙定者.不能移易之.易亦不能更改之.此則命之義也. (8-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