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14-23-18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23(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壹.             前言

一、       一體同觀觀:內心的想法(心觀)

1.      心佛眾生(ㄌㄧㄠˇ)無差別眾生皆俱佛性 了:根本沒有

(1)   肯定自我,以佛自居,無論如何不要把自己貶低、不要壓低自我,所以我們在痛苦煩惱時,馬上轉念煩惱即菩提(1)眾生即佛

˙      有些人自我哀怨自己命苦,痛苦又多.各位若肯定自己將來能成佛,再怎麼苦也只是這段時間,我絕對要成佛,有這種肯定,那些痛苦又算什麼呢。那些痛苦反而成為你修道的增上緣(2),這些痛苦完全是在了.

(2)   佛只是眾生的覺者同俱同出一心。(我們乘,倒裝下凡,幫助道,來到世間受些苦,是必經的過程)(3)

2.      眾生之外並無佛,所以離眾生不能成佛,有我的現在,將來才有資格成佛,離佛不能顯眾生

(1)   心外無眾生與佛,所以眾生與佛在質量上是絕對平等

(2)   修道修心,性心身是一貫的,性是心的主宰,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眾生之外並無佛,(覺或迷),以佛自居,我們都是乘,無怨無悔走這條路,此心不渝。我們在拜佛嗎?在拜自己,尊重自己的自性佛

3.      迷與覺始分出眾生與佛

˙      佛教:以戒為師。    一貫道:以戒及覺為師;時時刻刻覺悟自己,覺者即佛.

 迷:隨業往返隨業遷流本性迷失,迷失本體才成為眾生

 

道德經33.:「知人者智 知:徹悟.  

(1)    道理要以自己的聆悟講.(講經典是依個人的心得跟所悟來講)

(2)    徹底去了悟人生意義、目的何在?為什麼來做人?_ 解脫生死 _ 恢復佛性復性.(還本還鄉,歸根復命)

(3)    修道修心,增長智慧_  知識:外求,靠耳目_ 改變別人. 

   智慧:不是外求,是天賦內性發露_ 改變自己.  (慧根)

˙   所以在道場,有沒有修,有沒有智慧,看他有沒有改變自己就知道了。

´       六根改變了多少,行為思想改變了多少,徹悟後去了解人生,並要改變。我們是隨業來的,帶業往生,隨業遷流,自性本性迷失,就是眾生;眾生要變成佛_ 修道。朝聞道夕死可矣。朝聞道夕不死,如何?_ 再修。大大小小一點點改變。(眾生→求道→修道→成佛)

(4)    自知者明_ 自知人生規劃_就有光明的人生,就能明心見性

      覺:隨緣不變緣轉,本性不變,不為業轉,真心現前,本體不失,為佛 (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

      中庸10中立不倚不流 在塵離塵,在家離家,時時刻刻守住自己本性

4.      傳心法要: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道,是我們的本體,天命金線相連) (一體同觀,佛與眾生平等)

5.      永嘉禪師(一宿ㄒㄧㄡˇ覺):

     先天_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後天_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貳.             課文_

1.      須菩提,於意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尊,如來有佛眼

2.      須菩提,於意何?如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何,如一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河,是諸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           須菩提,於意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尊,如來有佛眼

1.        五眼:肉佛眼(4)

    五眼本是本來覺性所俱人人皆俱;落於塵界後,迷悟不同,故有差別

˙   本來覺性被迷昧之前,處於理天時.

˙   (在道場與求道資歷無關,靠本性覺悟而不同)  參考:(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2.        肉眼:   (觀其心先觀其眸)(5)

(1)    肉身所具之眼,只能見一切形色物質。 (需有光線)

(2)    侈慾過度,精明外溢,不知節制,恐失明不保

3.        天眼:

(1)    觀諸天之無形,觀眾生之心

(2)    遠近內外晝夜均能見。(修禪定者可得) 禪:不被外界干擾; 定:內心不亂(禪定另可參閱壇經坐禪品)

(3)    可以聞聲知心,觀相知性。(直接感應)

4.        慧眼: (慧眼識英雄)

(1)    凡善惡正邪俱見     (2) 見一切眾生諸境界

5.        法眼: (難逃法眼_舉止動作中,內心蘊藏什麼,看得出來)

(1)     見一切法的實相   

(2)     洞澈世界之實相,有相中之實相

(3)     暗室虧心天眼若電人間私語天聽若雷。所作所為點點滴滴天記全 (_ 諸天仙佛)

6.        佛眼

(1)     三界一切無不徹見    (2) 萬事萬象之真實性無不徹知

˙      (祖師鴻,宏願加被)道場中只有鼓勵,不能責備,多栽培多灌溉

7.        凡有如來性者皆具此五眼,眾生與佛本質無異

˙    (從迷修成覺,從肉眼修成五眼,差別在覺迷不同(6) 大家加油,愛惜自己,借假修真.

二、           須菩提,於意何?如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何,如一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河,是諸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尊。

1.      以一沙比作一恒河,則河之數已為無量,又以一沙比作世界,則世界更無量。這個世界是眾生所居住的,眾生修修要成佛.眾生與佛均無量。(由此知,我們的責任重大,要度盡眾生,達本還原)

2.      說是沙不表示佛本具眾生之肉眼當然說是沙印證佛是由眾生修成的

3.      但是世人均以眾生與佛為異體全憑佛的渡化才能出苦得樂,眾生都有這種迷昧的想法。

講師講座:

(1)   我們應作如是觀,修道不要亂了陣腳,抓住自己的本性,跟自己的自性修。老慈悲,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要回去。人者智,我要解脫生死,我要歸根復命,人生就是這樣,你就很有智慧;然後自知者明,我怎樣規劃自己,我求道、修道、行道、了,你就很有光明的人生。

(2)    不要分佛與眾生,心、佛、眾生了無差別,佛也是眾生修出來的。我們得受明師一指,已立於墜之地;但回天佛院後,請問如何了、如何服務,所以在人間要好好修,因失人身,萬劫不復。

4.      佛與眾生在本質上並無差別,切忌由一相變成異相

˙      佛與眾生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佛、眾生了無差別.

二、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      國土:眾生所居;近臨於你身旁(你的周遭)

2.      非心:由七情六慾四相,將本來清淨聖潔的心變質,有心之名,無本心之實

3.      同樣的日出日落同樣的人身,為何有聖凡之別有君子小人之分同聽異聞,同音異解;同一筆墨有的龍飛鳳舞,神韻十足,有的字若塗鴉,不堪入目。

˙      覺與迷、天分與資質不同,所以有的會成佛,有的不成佛。

4.      過去心不可得:執著過去的功德心自滿自彰自我陶醉計功計果優越自我,就不能低心下屈就現實(三心不可得,修道很怕此三心,大家把三心去掉,存過去心不能成道,反而在道中阻礙.另可參閱金剛經講義14-17-14() _http://www.jackwts.tw/

˙     上天有五眼六通,上天在看、在聽,我們不要去計功計果點點滴滴天記全.

5.      現在心不可得: 仗恃自己的才識能力,叛逆心,自我大之心不能降伏,在道場自分支別派將自毀道機   道理無窮,要虛心;謙受益,滿招損

6.      未來心不可得: 不住妄想雜念,妄想於將來的果位空想; 不能認理實修

7.      未來休指望過去莫思量.盡人事,聽天命;認真做,聽上天安排

六祖前念後念與今念,念念不被邪見染一念不生全體現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112分鐘)

參考:

 

1:

壇經: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寂;不斷不常,不來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2:

增上緣:

  佛法說的增上緣有兩種,一是順緣,一是逆緣。我們可以理解順緣是幫助我們成長,可是逆緣是障礙,怎會是增上緣呢?聖嚴法師解釋,阻力愈大反而更能激發我們的意志力,不斷往前進;同時,讓我們更懂得感恩,增長慈悲心,更有同理心、包容心。

3:

  不能把自己看輕,我們都是追隨師尊、師母奉 之命,倒裝轉世打幫助道;我們立的,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得道就信道,發心立捨身辦道,渡人行功,這證明我們有佛根,祖上有德行,才能遇見明師得道

4:

另可參閱-道德經講義18-53-47_(1) [http://www.jackwts.tw/]

5: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焉;胸中不正,則眸子(ㄇㄠˋ)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哉?」

◎眼睛看不清楚,引申為糊塗:(眼昏耳聾,糊塗)。“胸中不正,則眸子焉”。

6:

◇參考: 眼是對外認知的能力。 肉眼能看實物,天眼能看幻相,慧眼、法眼能看本體實相,佛眼則無事不知、無事不見。

附記:

o        壇經般若品:一切即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o        壇經機緣品: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