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論語學而篇:父在觀其志(觀:心觀,效法. 其:父),父沒觀其行.(其:自己);三年(永遠,再三告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 典故_周文王帶著武王、周公去推翻商紂,文王在商紂未滅之時,文王就過世了,所以後來就有壹戎衣而天下(中庸18.)._ 文王在的時候,我們(_武王、周公)要看、要心觀、要效法父親的志向.商紂還沒有推翻,父親就死了,這個時候要看自己的志向.
(2) .

(3) 學而(而:天、道)時習(親身去做)之,不亦悅乎.(講道理要融入自性、修道、生活中)
(4)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學天學道,要把道融入生活中,實際照著道在生活中流露出來,我們學道做什麼,把道表現在日常生活中,跟生活融合在一起。生活不能離開道,道不能離開生活。
(5) 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悅在自我的提昇、心性的光明,將來超生了死、解脫生死,內外明徹,不亦悅乎。
(6) 我們的道真空,空是真空,有是妙有,真空生妙有.以自性來說,空一切的相、功德、自我圍牆,不要再分你你我我。不同組線的前賢,能共同來參與經典的研究. (一 之子 ,一師之徒) (現在各道場是以各道場的前人做標竿,與師尊師母斷層) 【師尊普渡,師母收圓】
(7) 石朝忠大德示導,我們共同研讀儒(大學、中庸)、釋(金剛經)、道(道德經),四部重要經典,提昇自性(靈性),自己見性,內外明徹,與 契合,靈靈相繫,功行園滿。
(8) 法本筏也:悟者法雖應捨,但捨並非全棄不用,是自心不執迷於法就是。未悟者必須依法修行以生信。已悟者必須捨法修行以見理。捨是自身不迷執,並非內外諸法全斷滅。若諸法全斷滅,則福不修、善不行、法不說、道不傳,一般未悟眾生何能得救。
(9) 聽道理不是在求耳根的享受,是要聽到讓你六根能清淨,生命能莊嚴,自性能昇華,自性能寧靜。
(10)
萬物的生滅,是天地的一個定律,有生就有死。花開不要高興,花謝不要流淚,花落不要痛哭,因為它要結果,有花謝、花落才有結果。肉體的消失,傷心什麼,有肉體的消失,才有靈性的歸根復命,肉體的消失就是你成道的時候。所以我們很安然的走,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是人生的一個轉化過程,怎麼轉呢?由生來決定。
(11)
人類既然已經入迷,而破迷生覺之合理步驟,當然就是先「求道」次「修道」後「立德」了。此三者在大學上說起來:「求道」即是求「明德」之所在,「修道」即是「明明德」,「立德」即是「新民」。依中庸言之:「求道」即是求「天命之謂性」之「性」處,「修道」乃是「率性之謂道」,而「立德」則是「修道之謂教」了。再依金剛經來對解時:「求道」即是求知「如是」處,「修道」便是「應如是住」之住心方法,至於「立德」則是「應如是降伏其心」之無住妙行了。這便是人類自性自從迷失後,五教聖人所共指之返原覺路也。

(12)
智慧與修道之關係,雖稱如是之大,但啟發「妙智慧」之過程與方法,還得按鈍利之根,因人而有異。利者頓悟頓修,鈍者漸悟漸修,雖有遲速,成果則一,頓緩並不足病,病在自暴自棄,或輟於精進也。是以精進度懈怠,本為六度萬行法之一,儒亦主「學而時習之」之說,以勉進修者之學思有恒。 (釋密)
(13)
自性要復活,一定要求道,修道主要就是要[圓滿天賦的自性].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