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乾元)、切磋、五教歸一、心

文選13-07

n1.2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太極(乾元)、切磋、五教歸一、心齋、悟、吾身非吾有   

、太極、乾元

 

1.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乾有四德:元、亨、利、貞。元是四德之首,乾元,既乾之元。即是天道伊始之意指陰陽老少,即七、八、九、六,亦可象徵“春夏秋冬”、“南北東西”。四時,春少陽,夏老陽,秋少陰,冬老陰也。老陽、老陰即九、六,少陽、少陰即七、八。故四定則八卦自生。”(11-08)

 

2.《禮》所謂:「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別而為四時,變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斯語也至明。可見人生之源即天地之本、陰陽之根,鬼神之原,皆自太一出。太者,太極之始,為萬有之先,人物之祖;鬼神所合、天地所同;莫非此也,是即中氣。 (10-02-02)

3.:有無之表,別有妙道,妙於有無,謂之涅槃  [涅槃通名:圓寂、滅度、無為][涅槃,另可參閱13-59搜玄第六]

4. 人之「性」只是太虛渾元之氣。原於道、出於天,受於無形、成於有生;故未生之先,氣居真境;既生之後,性隨形骸身死之後,神遊來處;此來去之情狀,生死之殊異也。故人生之初,即有良知,仁義之德藏於心中,乾元之充於全體,天地之道盈於吾身  (10-01-01)

5.華嚴經: 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原夫性體本空,心體本定。無空無空即名畢竟空,無定無即名真如定。雖修空,不以空為證,不作空想,即是真空也。雖得定,不以定為證,不作定想,即名真定也。空定衡極,通達無礙,一旦天機透露,慧性靈通乍似蓮花開,如睡夢覺,忽然現出乾元境界[現出天然境界],充滿於上天下地而無盡藏也。此是心性常明,炯[33/68] 炯不昧,晃朗宇宙,照徹古今,變化無方,神妙莫測。雖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之知見,乃是見性見到徹處,修行修到密處故得一性圓明六通頓足。24-14-04

.

 

二、切磋琢磨

 

持戒_夫子以克己復禮為仁,而戒於視聽言動也,「戒慎」為之始也。恐懼者,恐於物之所,懼於形之所移。情欲不增,物我不惑,各得其所,而後全其天,此君子之也。

誠者必明,明者必誠」,此體用本來如是,由思或學幾及之者。故自誠而明,為性中之智慧所見,故謂之(本有)  夫子曾語顏子四勿矣,無非謂其存善而充實其固有,光輝其本來之德而已;故曰「克己復禮為仁」。克己者,去其惡也;復禮者,存其善也。克己為去蔽,禮為見性,仁則誠矣 (10-02-01)

齊戒—— 齊,即“齋”(音同);“齊戒”猶言“修潔自戒”…。《韓注》:“洗心曰‘齊’,防患曰‘戒’。”《本義》:“湛然純一之謂‘齊’,肅然警惕之謂‘戒’。”(11-08今本繫辭譯_第十)

.

.

三、五教歸的真諦

 

 

    三家同源(儒、釋、道)儒法井然;佛法隨緣;道法自然;書法飄然

    儒以學行束其心、檢其志;佛以止觀凝其心、其志;道以坐忘息其心、涵其志 (10-03-01)

    末法時,形式化之五教,如功名化之儒教,逃(誦經、超渡)的佛教,方術化(抓鬼、念咒、畫符)的道教,點綴化(歌頌、讚美上帝)之耶教,和種族化的回教等等。現在五教已流於方術,迎神、趕鬼、念佛、保平安。一貫道可以讓我們超生了死.

.

 

四、心齋

心齋_ 《莊子˙人間世》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_想要避禍全身,就必須虛己忘名,心齋聖人修持的境界.

 

氣也者,而待物者_唯氣則流行於一身之中,無執著,無滯礙,任物之紛至沓來,不迎距,自然坐照無遺,泛應曲當,如太虛之無所不容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虛則靈,靈則瑩,靈瑩之氣,何所不通。故入世之道千變萬化,而無不備集於虛也唯虛則氣順而心自正。止於符者,又不待於證騐,而無復師心之擾,常有如神之照矣。是乃所謂心齋也)

.

 

五、悟

 

 06-02

(1)一悟永悟__ 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如日出時,不合於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

(2)求道後,有所得嗎?有. 內外明徹異西方

.

 

六、吾身非吾有__ 知北遊4.〉「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七、古字皆有深意.如元无二字.實由一字變出.在先為无.上中斷則成元.以元出.本來之.即无一動成元.而一變二.遂成天.如元亨之元.其初為无.无動生有.始名元.元即最初之氣.亦即有之始也.故凡始者名元.後人或名玄.玄亦无之化境.唯玄乃.唯虛乃.唯元乃天.唯天乃大.无生元.元生天.天成大.大有者,无所生.天所化.元所運也.大化為火.火化為人.皆此一氣嬗化而來.道書名氣曰(无灬).乃无火.言當无生有時.一氣所動.乃陽也.非如後世之火.至有火時.合陰同化.故火從二點.象陰也.最初之陽.亦火也.不名火.名元陽.故曰16-14

 

八、如來預言:)_(第6分)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持戒:持五戒。  修福:認真修自己自性。  於此章句:四句(於求道時得到,求如何來解脫)]

˙    佛教已成末法(堅固)只有一貫道是正法的重演,五教已沒落 (每位道親與一貫道,相見恨晚)

˙    佛教在誦經、超渡。 道教在抓鬼、念咒、畫符。 耶教在歌頌、讚美上帝。Ž請問這樣能解脫生死嗎? (道德經29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14-15-12

  現在修道者名為修道,實為行道,因過於注重布施,而內修欠缺。修道很重要的是內聖的修持,很多同修拿外王做為自己的修為,以為有行道就表示自己修的很好,這是偏差的,所以要重內聖的修持.六度萬行法是菩薩的修持法,我們全部都要修六度萬行法.

    食時,著衣持缽,「食時」,求了道,你就要立身修道、行道,_ 乞法養慧。食不是吃,是靈性上的渴求。靈性飢渴,進入經典,才能突破修道瓶頸;在末法時,道場中一般的講課是不夠的,只有經典帶領大家提昇自我。

    論語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u天命:宇宙真宰  v大人:天命的踐行者。(推展天命的宣化)  w聖人之言:經(聖人慧命的結晶)

 

九、論語學而篇:父在觀其志觀:心觀,效法. :父父沒觀其行.(其:自己;三年(永遠,再三告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   典故_周文王帶著武王、周公去推翻商紂,文王在商紂未滅之時文王就過世了,所以後來就有壹戎衣而天下(中庸18.)._ 文王在的時候,我們(_武王、周公)要看、要心觀、要效法父親的志向.商紂還沒有推翻,父親就死了,這個時候要看自己的志向.

(2)   .

(3)   學而(而:天、道時習(親身去做)之,不亦悅乎.(講道理要融入自性、修道、生活中)

(4)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學天學道,要把道融入生活中,實際照著道在生活中流露出來,我們學道做什麼,把道表現在日常生活中,跟生活融合在一起。生活不能離開道,道不能離開生活。

(5)   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悅在自我的提昇、心性的光明,將來超生了死、解脫生死,內外明徹,不亦悅乎

(6)   我們的道真空,空是真空,有是妙有,真空生妙有.以自性來說,空一切的相、功德、自我圍牆,不要再分你。不同組線的前賢,能共同來參與經典的研究. (之子 ,師之徒) (現在各道場是以各道場的前人做標竿,與師尊師母斷層)  【師尊普渡,師母收圓】

(7)   石朝忠大德示導,我們共同研讀儒(大學、中庸)、釋(金剛經)、道(道德經),四部重要經典,提昇自性(靈性),自己見性,內外明徹,與契合,靈,功行園滿

(8)   法本筏也:悟者法雖應,但並非全棄不用,是自心執迷於法就是。未悟者必須依法修行以生信已悟者必須法修行以見理是自身不迷執,並非內外諸法全斷滅若諸法全斷滅,則福不修、善不行、法不說、道不傳,一般未悟眾生何能得救。

(9)   聽道理不是在求耳根的享受,是要聽到讓你六根能清淨,生命能莊嚴,自性能昇華,自性能寧靜。

(10)          萬物的生滅,是天地的一個定律,有生就有死。花開不要高興,花謝不要流淚,花落不要痛哭,因為它要結果,有花謝、花落才有結果。肉體的消失,傷心什麼,有肉體的消失,才有靈性的歸根復命,肉體的消失就是你成道的時候。所以我們安然的走,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是人生的一個轉化過程,怎麼轉呢?由生來決定。

(11)          人類既然已經入迷,而破迷生覺之合理步驟,當然就是先「求道」次「修道」後「立德」了。此三者在大學上說起來:「求道」即是求「明德」之所在,「修道」即是「明明德」,「立德」即是「新民」。依中庸言之:「求道」即是求「天命之謂性」之「性」處,「修道」乃是「率性之謂道」,而「立德」則是「修道之謂教」了。再依金剛經對解時:「求道」即是求知「如是」處,「修道」便是「應如是住」之住心方法,至於「立德」則是「應如是降伏其心」之無住妙行了。這便是人類自性自從迷失後,五教聖人所共指之返原覺路

(12)          智慧與修道之關係,雖稱如是之大,但啟發「妙智慧」之過程與方法,還得按鈍利之根,因人而有異。利者頓悟頓修,鈍者漸悟漸修,雖有遲速,成果則一,頓緩並不足病,病在自暴自棄,輟於精進也。是以精進度懈怠,本為六度萬行法之一,儒亦主「學而時習之」之說,以進修者之學思有(釋密)

(13)          自性要復活,一定要求道,修道主要就是要[圓滿天賦的自性].

(14)          .

.END

 

 

   玉不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孟子·告子下》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 有餘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篇第十八〉:學習不是懂了就好,那只是皮毛。最好的學習就是——學習愛上它,把它變成興趣,做有興趣的事,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