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翼(易傳)

繫辭傳 (易經版)

11-01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n1.1

十翼簡介_ (參考)

即《易傳》。""有附翼、輔佐之義。因《易傳》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故稱"十翼""十翼"之名,現有文獻最早見《易緯·乾坤鑿度》(卷下)記曰: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系、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 。"《史記註》:"正義 曰:夫子作十翼,謂上、下、上、下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說卦、雜卦也"孔穎達周易正序》: "若夫龍出河,則八卦宣其象;澤,則《十翼》彰其用 "

 

周易本經包括了八卦, 重卦, 卦辭,爻辭, 爲易經之主體, 故稱爲經。

 

《十翼》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作品。

它是對《易經》的詮釋,有十篇,包括:一、上傳,二、下傳,三、上傳(又稱「大象」),四、下傳(又稱「小象」),五、繫辭上傳,六、繫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但根據記載,《十翼》的分類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類方法並未達致統一。

到了漢武帝以後,《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大傳包括上,下二,上象三,下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此十者合稱十翼。十翼爲闡明易經而作,故曰傳。

 

第一章           第一節    

1.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貴賤位矣.動靜有常.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今本繫辭傳上..1.)

 

第一章           第二節   

1.八卦成列.在其中矣.因而重之.在其中矣.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今本繫辭傳下..1.).吉凶悔.生乎動者也.柔者立本者.變通者趣時者也.(謹按此節係今本下篇第一章第一節)(..2.)

 

第二章           第一節     

1.是故易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謹按此節,係今本上篇第十一章第五節)(今本繫辭傳上.十一.5.)

 

第二章           第二節    

1.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見吉凶.聖人.河出圖.出書.聖人則之.(此係今本上篇第十一章第七節) (今本繫辭傳上.十一.7.)

 

第二章           第三節    

1.是故法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象著.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ㄗㄜˊ)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ㄨㄟˇ).莫大乎.(.十一.6.).是故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義易以貢.(謹按此係今本上篇第十一章第六節,與第二節前三句) (.十一.3.)

 

第三章           第一節  

1.之謂道.繼之者善也.之者性也.(..1.).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1.)

 

第三章           第二節   

1.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1).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4.)

 

第三章           第三節    

1.顯諸仁.藏諸用.(今本上..2.).聖人以此洗心.退藏.吉凶與民同患.以知來.以藏往.(.十一.3.).故君子之道鮮矣.(..1.)   

2.顯道神德行(2).(..4.).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1.).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2.) 

1.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2.) 

 

第四章           第一節   

1.乾道成.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2.).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成位乎其中. (..3.)

 

第四章           第二節  

1.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2.).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易行乎其中.(..1.)

 

第四章           第三節 

1.乾坤其易之.乾坤成列.易立乎其中.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天地或幾乎息矣.(.十二.3.).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坤陰物.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1.).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十一.4.)

 

第五章           第一節 

1.易與天地.故能彌綸天地之道.(..1.)

2.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1.)

3.與天地相似..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知天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物物.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2.)

4.天地設位.聖人成能.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十二.3.)

 

第六章           第一節  (3)

1.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十一.1.).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2.)

2.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ㄕㄜˊ)之以四.四時.歸奇于扐(ㄌㄜˋ)..五歲再閏.故再而後掛. (..1.) 

3.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3.)  [二篇之策:另可參閱11A-011. ]

4.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4.)

5.     夫易廣矣大.言乎遠.以言乎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1.)

6.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十一.3.)

 

第七章           第一節   

1.     是故易者象也.也者像也.彖者材.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象動乎內. (..3.)]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3.)      

2.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柔相推.而生變化.(..1.)

3.     者言乎者也.言乎變者.吉凶者言乎其失得.吝者言乎其.无咎者善補過也.(..1.).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剛柔者.晝夜之.之動.三極之道也.(..1.)

4.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大小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者存乎.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2.)

5.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之序也.所樂而玩者.之辭也.(..2.)

6.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吉无不利.(..2.)

 

第八章           第一節 

1.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ㄗㄜˊ).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1.)

2.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1.)

3.     言天下之至而不可惡(ㄨˋ).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1.)

4.     子曰,書不盡言.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4)  (.十二.2.)

5.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十二.4.)

6.     是故夫.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極天下之.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十二.5.)

 

第九章           第一節      (8-12-32)

1.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者尚其占.(..1.)

2.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2.)

3.     參伍以變.錯綜其.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2.)        

4.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2.)

5.     夫易,聖人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唯神也.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謂也. (..3.)

6.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1.)

7.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其方.旣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2.)

 

第十章           第一節      (8-12-37)

1.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1.)

2.     道有變動.故曰.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2.)

3.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爻相雜.其時物也.(..1.)

4.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卒成之.(..1.)

5.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不備.(..2.)

6.     .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者觀其彖.則思過半.(..2.)

7.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3.)

8.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小人之道也.(..)

 

第十一章    第一節       (8-12-43)

1.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ㄊㄨㄟˊ)然示人簡矣.(..3.)

2.     其稱名.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意邪.(..1.)

3.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幽開明.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明失得之報.(..2.)

   [今本版內文之「闡幽開」,開字下遺「明」字,茲補出.]

 

第十二章    第一節       (8-12-46)

1.     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6.)

2.     [【補】履霜堅冰至.子曰,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冰也.是故君子用以戒懼.故繼之以敬義修.]

3.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有功而.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5.)

4.     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不密則失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7.)

5.     鳴鶴在.其子和之.我有好.吾與爾.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2.)

6.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4.)

7.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ㄏㄨㄟˇ).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8.)

8.     同人先號(ㄊㄠˊ)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ㄒㄧㄡˋ)如蘭.(..3.)

 

第十三章    第一節     (8-12-56)

1.     易曰.自天.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吉无不利也.(.十二.1.)

2.     易曰,憧憧(ㄔㄨㄥ)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1.)

3.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ㄕㄣ).屈信相感而利生焉.(..1.)

(1)   蠖之屈.以求信也.(..1.)

(2)   龍蛇之.以存身也.(..1.)

(3)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1.)

(4)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1.)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精義則不能入神,不能入神則不能致用。

惟至誠為能生精,惟至精為能生神,此生出之本,有至理在其間,然不過乎專一而已。精義入神不知所以然而然,故能致用也。津人操莊子.達生者承蜩〈莊子.達生丁解牛莊子.養生主輪扁斵輪〈莊子.天道,皆入神致用之義,在孟子則曰為仁在熟之而已。精則熟熟則妙天下之事,欲進乎神者要在於熟,無他巧也。(09FF01-04)

4.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下交不.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終日.易曰.介于終日.貞吉.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8.).子曰,顏氏之子.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9.)

5.     易曰,公用射(ㄓㄨㄣˇ)於高(ㄩㄥ)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3.)

6.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6.)

7.     天地絪縕(ㄧㄣ  ㄩㄣ).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10.)

8.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立心勿..(..11.).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  (..5.)

9.     子曰,小人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ㄔㄥˊ).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校滅无咎.謂也.(..4.)  [(ㄐㄩˋ)]

10.  子曰,德薄而位.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7.)

11.  易曰,鼎折足.覆公(ㄙㄨˋ).其形..言不勝其任也.(..7.)

12.  易曰,.蒺藜(ㄐㄧˊ  ㄌㄧˊ).于其宮.不見其妻..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旣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見邪. (..2.)

 

第十四章    第一節      (8-12-70)

1.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十一.2.)

2.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1.).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  (..2.).[【補】水火相濟.一質一文.]

(1)   作結繩而為網(ㄍㄨˇ).以漁.蓋取諸離.(..1.)

(2)   犧氏沒.神農氏作.(ㄓㄨㄛˊ)木為(ㄙˋ).揉木為耒.耒耨(ㄌㄟˇ  ㄋㄡˋ)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2.)

(3)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2.)

3.     神農氏歿.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吉无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ㄕㄤ˙)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3.)

(1)   (ㄎㄨ)木為舟.(ㄧㄢˇ)木為.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4.)

(2)   服牛乘馬.引重致.以利天下.蓋取諸隨.(..4.)

(3)   重門擊(ㄊㄨㄛˋ).以待暴客.蓋取諸豫.(..4.)

(4)   斷木為杵(ㄔㄨˇ).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4.)

(5)   弦木為.木為.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4.)

(6)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5.)

(7)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ㄍㄨㄛˇ).蓋取諸大過.(..5.)

(8)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5.)

 

第十五章    第一節      (8-12-75)

1.     易之興也.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1.).

2.     是故履,德之基也.,之柄也.,德之本也.,德之固也.,德之修也.,德之裕也.,之辨也.,德之地也.,德之制也.(..2.)

3.     履和.謙尊而.復小而.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3.)

4.     履以和.以制禮.復以自知.以一德.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之辨義.以行權.(..4.)

 

第十六章    第一節      (8-12-79)

1.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十二.1.)

2.     者其辭慙(ㄘㄢˊ).中心其辭枝.吉人之辭.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失其守者其辭屈. (.十二.5.)

3.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 (.十二.4.)

4.     [【錯簡補正】能知其言而候之.]說諸心而研諸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ㄨㄟˇ).是故變化.言事有祥.事知器.占事知來. (.十二.2.)

5.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其要无咎.[其孰能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十一.3.)]之謂易之道也. (.十一.)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參考:

 

1:

人猶仁也.字古无異用.(參閱易經證釋16-65-03-02課本8-11-123)

2:

易之言人道也,有四行.即道神德行是也.傳曰顯道神德行.(16-10履卦)

3:

參考_

(一)大衍之數的演譯_

 

大衍之數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二以兩,掛象三之以四以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故再而後掛(《系辭上》),這說的是之法。

 

大衍之數就是天地之數,而卜時只用四十九,因為只有四十九才能演譯七八九六這四個數的一個。一個卦是怎樣推演出來的呢?先從推演一爻說起

 

確定一個要經過三個步驟:

 

第一步:將四十九根草信手分成兩部分,分左右擺放。在兩組中的一組隨意抽出一根,放在另一邊。再將每組四個四個地數(即除以4),各組都得出一個數,如數是0則認定為4,那麽,這個余數的可能性是:1234即左是1右必是3,右是1、左是3,左右都是2,或左右都是4,只有這四種的其中的一個。如若把兩個數相加,其結果非48134314224448

 

第二步:將上面演譯後左右兩組的下的草合一,再按上而的步驟演譯一次。這時蓍草數不是49,而是4044491840491444,再分二、掛一、四、歸奇後,所得的數仍是1234,但其組合發生了變化:左1則右2,左2則右1,左3則右4,左4則右3,再加上抽出的一根(第一步時不加掛一這一根),其數仍非48

 

第三步:將第二步後剩蓍草再合一,再按第一步的程序演譯一次。這時兩組的數不是4844 ,而是323640的其中一個44440448364043640832。經過推演後,其數仍非48

 

這三步驟稱為三變。將這三變的數加起來,其結果有四種可能:88824444128842044816

 

再將49草掛以後的48,分別減去上數,則:482424481236482028481632

 

再將上面的餘數分別除以4,則:24÷4636÷4928÷4732÷48。這樣就得出了六、七、八、九這四個數的一個。七為少陽、八為少陰、九為老陽、六為老陰,這樣就確定了一個卦

 

按上面的步驟再重復兩次,又得出兩個,這樣十有八變而成卦,只成了一個三畫卦!再因而伸之,才得出一個六畫卦

 

這個推演過程相當復雜,就是今天我們用電子計算機計算,也得需要一定的時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用筷子或火柴演譯一下,就知道其中的奧妙了。我們之所以介紹它,不是為了卜,而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古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

 

(二)大衍演譯探秘

 

大者,廣也;衍者演譯也。大衍之數就是天地之數,用天地之數進行演譯,有千變萬化之妙!

 

《系辭上》說:《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將這種推演與自然規律聯系在一起。之以四以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四時即是春夏秋冬,就是閏月,再閏就是五年之內有兩個閏月,這說明古人已經掌握了較為豐富的天文知識。

 

就是一策就是一根草。《乾》卦是由六個老陽組成的,經三變,每老陽過之數是36草,36×6=216,就是說,《乾》卦是由216演譯出來的。《坤》卦是由六個老陰組成的,經三變,每老陰過之數是24,24×6144,即《坤》卦是由144演譯出來的。《乾》《坤》之策相加,216144360,這與一年360天的數相當,故說是當期之日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6×64384),陰與陽各一百九十二。陽是老陽,每36草推演而來,那麽,老陽共有六千九百一十二策36×1926912。陰是老陰,每24草推演而來,那麽,老陰共有四千六百零八策24×1924608。老陰與老陽之和是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6912460811520),這就是萬物之數,說萬物只是約數。

 

《漢書·律歷誌》從天文歷法角度推算:四營而成《易》,為七十二。參三、統,四時相乘之數也。之得《乾》之策,之則得《坤》之策。以陽九九之,為六百四十八;以陰六六之,為四百三十二,凡一千百八十,陰陽各一卦微算策也。之,為八千六百四十,而八卦小成。引而信(伸)之,又之為六萬九千一百二十,天地之再,為十三萬八千三百四十,然後大成。五星會終,觸類而長之,以乘章歲,為二百六十四萬六千五百六十,而與日月會。三會為七百八十七萬九千六百八十,而與三統會。三統兩千三百六十三萬九千四十,而復於太極上元。九章歲而之為法,太極上元為實,實如法得一,當萬物氣體之數,天下之能之畢矣

 

大衍之數的求法也是推演法,由此可以推出宇宙萬物之數,得出陰陽各萬一千五百二,其推算方法相當復雜!

 

大衍之數是有它的科學道理的。《數學九章》說:大衍求置廳右上,定居右下,立天元於左上。先以右上除右下,所得商數與左上一相生入左下。然後乃以右行上下以少除多遞互除之,所得商數隨即遞互累乘歸左行上下,傾使右上未後奇一而止,乃驗左上所得,以為乘率這是首次把整數論與大衍之數聯系起來,創立了大衍求一術,即術解一次同余方程組的算法。

 

這種推演法還有兩個值得意的地方:

 

其一,這種演譯從一開始就有不確定性,帶有模糊性。四十九根草一分為二,左右各是多少是不確定的;之後,抽出一根,或左或右,也是不確定的。但它們的餘數卻是1234其中的一個,其結果是六、七、八、九中的一個。這就好像拋銅錢一樣,一個銅錢拋下去,不是就是,它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這種推演方法,其實也是概率法,經過十有八變後,它的精確率就更高了。

 

其二,在演變過程中,體現了天地人的思想。分而為二而,就是把一個事物一分為二,陰一陽,陽代表天,陰代表地。,就是抽出一根代表人,這樣天、地、人就都有了。當第二變時,將代表人的這一根也加進去,用天地人合一的方法進行演譯,這反映了古人獨特的思維方式。

 

4:

翻譯:
孔子說:「書是用文字來記載言論的,但是用文字表達有其侷限性,並不足以將言論記載完整。言論是用來傳達意念的,但是用言論表達也有其侷限性,並不足以將意念傳達完整。那麼聖人要傳授給我們的真諦,難道就這樣無法完整的顯現了嗎?」
孔子接著說:「歷代聖人為此做了許多努力。伏犧氏仰觀俯察,發現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不過就是陰陽的差異組合,這恰好可用的卦畫來比擬陰陽。以此立則大而天地,小而萬物,精及無形,粗及有象,都可寓意於其中。依據萬物的本性來設卦分析則萬事的真假善惡就能一目了然。文王周公又擔心一般人無法觀而得意,就繫上卦辭爻辭讓卦的意念能完全表達出來。在了解陰陽通變的道理後,就能盡其利而完成盛德大業。藉此聖人之道就能像鼓聲賦予舞蹈的節奏一般,讓世間達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神妙境界。」

 

劝学网 https://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xichi/xichi99.html

《易經系傳別講》上傳09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10

大衍揲蓍次序演繹表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兩,掛象三之以四以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而後卦。

 [《繫辭傳》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第一變

第一營

分而二以任意分49為左右兩部分,我們假定為:1732

1732

第二營

三(取右首之策,置於左手小指無名指之間)

32

第三營(前半)

之以四以四時(四分左首之策以取其餘數)

17÷4

第四營(前半)

歸奇於扐以象閏(將第三營所餘之策)置於左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

 

第三營(後半)

右首之策四分右方之策32=31

31÷4

第四營(後半)

五歲再閏、再而後掛(將後三營所餘之策,置於中、食指間)以上四營已畢,為第一變,所得策數為5

1+1+3=5

 

(第一變後所餘的策數只有兩種情況,一是44,一是40)我們這所得為:

(495=44)

 

 

第二變 再以前法四營所餘的44

第一營

分而為二以任意分44為兩部分,我們假定為:

836

第二營

36

第三營(前半)

之以四以四時

8÷4

第四營(前半)

歸奇於扐以象(將餘數置於無名指與中指間)

 

第三營(後半)

再四右首之策

35÷4

第四營(後半)

五歲再閏,再而後掛置餘數於中食指間)

 

 

以上四營已畢為第二變。所得策數為

1+4+3=8

 

第二變後所餘的策數有三種情形即:

40  36  30

 

此處所得為: 

40836

 

 

第三變 再以前法四營所餘的正策36

第一營

分而為二以兩此處假設為:

2016

第二營

16

第三營(前半)

之以四以四時

20÷4

第四營(前半)

歸奇於扐以象

 

第三營(後半)

再四右首之策

15÷4

第四營(後半)

五歲再閏,再而後掛

 

 

四營已畢,所得策數為:

1+4+3=8

 

以上三變所得的策數為:

5+8+8=21

 

49策中去掉所得之策,這個數一定為4的倍數

49-21=28

 

將這個4的倍數除以4得到初之數

28÷4=7

 

如此6次上面的步驟總共為十八變,得出六個的數,即為所得之卦

附注一:十八變每三變所得掛扐歸奇的數,有以下六種組合:(1544,2988,3588,4948,5944,6548

附注二:這六種組合所得的策數也有以下六種情況:得96的機會各為一,得79的機會各二,其計算方法如下:

·               假設十八變中,三變所得掛之數為544則: 5 + 4 + 4 = 13   49 13 = 36   36 ÷ 4936即乾之策數,每卦六爻,36×6 = 216)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即由此來。

·               如果為988則: 9 + 8 + 8 = 25   49 25 = 24   24÷4624即坤之策數,每卦六爻,24×6 = 144)坤之策百四十有四由此來。

·               如果為588948則: 5 + 8 + 8 = 21   9 + 4 + 8 = 21   49 21 = 28   28÷47者二。

·               如果為944548則: 9 + 4 + 4 = 17   5 + 4 + 8 = 17   49 17 = 32   32÷48者二。

以上得96者各1 782 這六即是所得之卦

附注:九為太陽,六為太陰,七為少陽,八為少陰,九為陽極,逢九變陰,六為陰極,逢六變陽,七為陽,八為陰,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