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基本認識

元亨利貞,本宮次序

07FF-06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天道 人道 地道 

首頁

陰陽 仁義 剛柔 

 

 

壹、

一、

1.     天下之物終始本末,各有經紀,一歲四時,一地四方,各有度數,是謂天道,道因氣行,數因氣立,生化因氣成。290(1-3-12)

2.     後天之中,有陰有陽不獨存,一剛一柔不獨生,一善一惡不獨行,故吉凶禍福、順逆利害、正邪明暗、消息進退,莫不相倚而成,相麗而名。 281

3.     天地人各有陰陽,而卦爻乃有六位,六位有六時,故曰六位時成,若无時則位无用。 281

4.     四象者,言陰陽既分、生化初見而為四;如河圖之象,分為五方之數,雖五而仍為四,土居中央為氣數會合;木火金水,分佈四方為氣數生化消息,其地位有定,次序不移,終始往來,上下周復,以定其度,故積日成歲而有春夏秋冬,循環不窮,週而復始,以至无盡。 290

5.     學易欲通其變,先求其常,欲究其用,先索其意。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興則興,當伏則伏,為善順時,否則災,故元亨利貞,寓義於辭者深矣。280

6.

 

 

(陰陽)

陰位

位上,志高

陽爻用九

陰爻用六

由時言:為初、中、終.

由位言:為上、中、下.

二者並居不悖,並行

不疑,用時則自初至

上,用位則自上至初。

陽位

有時有位

(仁義)

陰位

陽位

(柔剛)

陰位

陽位

時初,紀始

.

 

二、

 

太極

四象

乾元

 氣之始生

如氣之始升

 氣之大達

如氣之四達

 氣之初斂

如氣之初降

 氣之終伏

如氣之伏藏

天知大始

天下之始

示乾之大生

如春生

示乾之大長、盛

如夏長、

示乾之大成

如秋收

示乾之大伏

如冬藏

生物成物者

少陰

太陽

少陽

太陰

 

四德:

由德言之

:天下之生者主生萬物

為天下大本

:天下之達用主和萬物

為人道之始

:事之宜者

主定萬物

為時中之道

:位之正者主保萬物

為抱一之德

智,寓于中

由吉凶言之:

主升發、

事之初

主通達、

事之蕃

主制禁、

事之退

主潛默、

事之靜

用之藏

 

動宜元亨

靜宜利貞

 

 

辭美而義明,直言

辭吝而義曲,曲言

 

 

首出高位,  

示善之長

嘉會和易,  

示儀之盛

義利分明,  

示利之有害

動靜明辨,  

示動之有咎

 

 

明明

以繼明,照四方

天地合

宜於時

正其分

 

1.     易辭有彖象之別,皆為示卦爻之旨趣,明氣數順逆;有卦則有占,有爻則有用,有象則有意;象之難釋則附以言,用之難盡則繫以語,故彖以舉全卦之義,象以揭一體之旨,合則互通,分則獨用。彖者端也,舉其綱領而以見全卦之意,定其全體之用;象者詳也,列數於下而析其分部,以見各爻象之志而明其變化之情。

2.     彖象二者必合觀之,方足見卦爻之常變,明氣數之出入,以窺天地之盈虛而知陰陽之消長,為人事之準則。298(1-3-20)

 

三、

乾元亨利貞:  1-3-11(289)

元者,氣之始生.

亨者,氣之大達.

利者,氣之初歛.

貞者,氣之終伏.

四者氣之全也.

春以溫之仁也,夏以暑之禮也,秋以涼之義也,冬以寒之智也。

 

此語包括全易之辭,易辭為明象。此四字為辭之綱領,亦卦象之總義,能涵藏无盡義,故雖四字,直同全易之辭,凡易之言文,皆是此四字所推衍闡發。

1.     天道之運行,萬物之生化,氣自在中,數自成節,所見天候之象,總不離於四象。四象者,象其氣數而名之,辨其終始而度之;非指一物而物莫不如是,故不曰物曰象,猶不曰氣而曰兩儀,極、儀、象皆擬之名,非物之名,指以所擬而定其類、別其數,便於言之。

2.     四象就其全數分之為四,以辨氣之所行、數之所至,從而定其名類、志其德能,分別其用、以明其道,昭其性情、彰其物事,此聖人立辭之意,以明象之所象。

3.     於乾卦之下,為之「元亨利貞」四字,即四象,言乾備此四象而有其名類。正如一歲四時有春夏秋冬之名,一地四方有東西南北之名。由其字得其德用,由其辭而得其氣數,則始明乾卦之象及其象物之名類,此四字為易之主辭,亦乾之性情德用。

4.     下有物則有數,有事則有度,度、數不出四象,故有榮有枯、有生有死,莫不循環起伏、來往升降,推移而成用、變化而成德。乾象之而有元亨利貞四象之分,乾之大象為天為陽,天主生化,陽主運用,為天下之母,故曰乾為天知大始;言乾為天下之始,生物成物者,其氣直包萬物,故其德全。

5.     四象,元始生(如春之仁)、亨大達(如夏之盛)、利初歛(如秋收)、貞終伏(如冬藏),四者氣之全,故能生成變化,還返閉藏,以盡其用,而成其德,所以有陰陽太少之分,備生長收藏之德。乾之用由四德見,乾之象以四字明,乾乃合四者之全而行不息,成四者之德而用无盡,乾之智寓于中則用之藏。

6.     動宜元亨,靜宜利貞,順之則吉,違之則凶,故四德有殊功、四方有異宜,皆氣之所行止、數之所升降。處元則如氣之始升、處亨則如氣之四達、處利則如氣之初降、處貞則如氣之伏藏,上下有紀、內外有度、行止有道、動靜有數,故乾以全德行於天下並皆成其用,而吉凶自見、禍福自召,唯君子知之,无往不宜。

7.     人處顯易、處隱難,得時則智、失勢則昏,當其發揚之時.措應相宜,而其晦塞之際則進退失據,為其知有用而不知无用之用,知有為而不知无為之為,只明於元亨而昧於利貞。唯君子應時行藏,順天進退,故无不宜,以其得四字之全義而明天道之全用也。

.

 

貳、

一、元:氣之始生(大生)

1.     元從二人與仁同,言氣之始生,唯人得二氣之全;陰陽已分,一為陽,二則成陰,故元陽已含陰氣乃陽之陰。獨陽不生,不生不得謂之元,人之生已受二氣之中,故人亦同仁。天下之生者謂之仁,天下之始生者謂之元,元者由仁出。如木生於果仁而為芽之初,雖始生,未見形於外,至屯則見,故元者始也、上也,其義通圓。

2.     圓者氣之全、德之廣、用之大,發之充盈,能包舉一切,无不周至。圓无方、乾者天,天圓而德廣,普覆萬物,皆在其中,故曰乾元,雖言乾而義重在元字,於此首見乾之德。因元為天下大始,萬物皆在其後,正如天為生化之本,故曰乾元亦一太極。太極變而生化成,太極永存,隨生化不滅,是為天下大本或名之中,乾元亦中,故乾元直貫全易各卦,雖象不顯,仍在象中。凡卦皆有太極、有乾元、有中一,卦象原出於「是」,為氣數所秉承、生化所主宰,故曰大本,寓之神道。

3.     神者无方无形而无不在,唯乾元顯其德,故天下萬物皆自乾元始,坤元成,而坤元亦乾元所出。用有二極而體唯一元,太極含兩儀,兩儀一太極,知大始之本於太一,故神曰太一。凡此以下所生化、所分合,上下道氣之別及所有形氣之類,莫不自太一出,此聖人示人以生化之本、天地之源,以太極定其極,乾元名其元,如溯水之源、木之根,告人之所自出,義精辭妙。

 

二、亨:氣之大達(大長)  1-3-16

1.      元亨者,始而能通、生而能大,為氣之至盛至和,天下之達用曰和,其出於中而不失中,故謂之禮。禮自仁出而以成其仁(仁為體、禮為用),唯和乃能致之,聖人制禮並非以制人,乃以和眾,唯和能安,唯禮能和,故曰禮之用和為貴,以和為禮之本。

2.      禮之初,出於誠、成於敬、齊於一、止於中,其德最盛、其儀至美、其用至大、其道至通,其義則是為了全生及育性而正命,以復於天者,故元之次為亨,以仁施為禮、中出為和,生成其大、始繼以通,外則位育之功、內則誠明之德,大本以立、大用以全,天道以施、人道以建,則禮者為人道之所始。人之始為生,生本於父母緣於夫婦,夫婦為生之本,此為禮所造端。夫婦者道也,為一陰一陽之和,道由陰陽和而後萬物生,人由夫婦和而後人類生,此生生之大本為天下之定序,故禮成以夫婦之和,而道成以陰陽之合,天地之大猶不能外,況其他乎,故和而後盛,盛而後亨。亨以繼元,和以返中,天人之道,莫過於是,故成始者天之道,成終者人之道;人生自天而必歸天,故必履和蹈中,以復其初,此由乾爻象見之。

3.      乾皆陽爻而有陰位,陽與陰和乃成其用。乾為始生、坤為始成,以陽生必待陰成,如河圖之數,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此為數之著、氣之昭,未有獨陽孤陰而生成者,故陽主生必得陰以成之,成而後盛,和而後成,既盛且和,斯為元亨。

4.      元之用雖神,不能外顯,必待物乃見其德;元以亨大,中以和成,人情然也,天道亦然。六十四卦已屬後天,以人道為重,必有交合,始見生化,既有交合斯有善惡,故情必中節、用必中度;唯禮為貴、唯和為本,和以禮和、亨以德亨,故仁之施必禮,而元亨之義可知矣。

 

三、利:氣之初歛(大成)。   貞:氣之終伏(大伏)。

1.      利貞者,自修之道。天道時行,萬物亨通;天道時靜,萬物利貞;氣有散歛、數有消長、道有動靜、德有廣隘,此為天下之常。唯其始生,求其亨達;唯其既盛,求其保持;亨以太和,天下共榮,萬物同豐,繼之者難,故反求諸己,持盈保泰,唯在潛德;守常應變,唯在明時;事有所宜,物有所貴,天地有異道,日月有異行,何況人物,故德之明者必止於至善,中和之至者必慎獨,以成於至誠。至誠不二乃復於太極,還於太初,長保太和,永得長生,此內修之功,為聖人立教之本。

2.      利者有害存焉,貞者有淫焉,樂而忘憂,驕而任情,則利反害,貞反為淫,過度之,和乃失。失和則失中,失中則忘生,生之不保,安能久亨,故繼元亨,必明利貞之道,則性情之學所以貴也。乾之為道,處天下至貴,履天下至尊,行天下至安,樂天下至樂,萬物所被,萬類所服,萬善所歸,萬行所宜,故其大,唯天則之,唯聖君象之。當其元亨之時,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是德之至、道之至;而唯其有盈之憂、滿之慮,高不忘危,尊不忘卑,得不忘失,和不忘亂,故獨乾乾不息。

3.      謙虛自下,蔑其尊貴,戒其情慾,以反於性命之正,觀於變化之門,不失其中和,不怙其明德,不以覆萬物為足,不以生萬物為榮,高而能下,貴而能賤,悠然于禮義之內,藹然於仁智之中,故能常保太和,成其利貞,此天道自然,聖人所觀,氣數自至,君子所師,非有為也。

4.      又德之大者,愈遠則愈求其反;道之至者,愈明則愈處於微;唯至柔以行至剛,極陽以俯極陰,斯乃得其至中、保其太和,苟不如是則皆失之,故天道有春生夏長,就有秋冬收藏。日正則斜,月盈則闕,氣之至極必反,物之至盡必變,故元亨之後必利貞,而明明德之時,必止於至善。利貞者止至善,能止乃利,能善乃貞,止則情安,善則性正,此利貞為性情之學,誠明之功,故曰利者宜也,貞者正也,言宜於時,正其分。

5.      事之宜者曰義,位之正者曰信,唯義為大利,因无不利,无私始无不利。若涉私則此利者為彼之害,此宜者為彼所否,如此安得謂之利,故大利必本於義。唯信為至貞,因其至誠,誠則无不成。若涉于偽則己不成,安能成人,人不成,安能成物,故至誠无不成而必本於信。

6.      義為時中之道,信為抱一之德,此即天地不息不二之行,聖人唯精唯一之訓,故曰利貞者性情,因其道變化,所以正性命、保合太和乃能利貞。天道之應於秋冬,人道之見於義信,始終一貫而本末不渝,以成道達德;天之秋殺冬藏,正同其春生夏長,因其殺藏而成其生長之功,苟无殺藏,將安用其生長。

7.      天道一而元亨利貞一道,皆相成相應,故六爻寓其意,无非二氣升降消息為之;辭出於象,明象則辭自通,熟於辭者亦達於象,深求之。

 

四、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

1.      乾乃卦之名,乾元則氣之名,乾元為乾之初,行乾之中、履乾之位、周乾之時而无可比擬者,故曰大哉乾元。人之生有其性、物之生有其靈、天之覆有其神、地之載有其精、日月之照有其光明,皆先天之氣所凝,為生化之英,運行之冥冥。 299

2.      物不自生、不自存,必有其所主持及煦育者,則元氣是也,元者,其義為原為本。首出庶物,存精含明,通道流德,至純至清,謂之至中。乾元猶陽之精,以其既生而乃有其名,與坤元同主生成,坤元陰精,順承有終。

3.      乾元資始,獨接先天太極之初,元氣渾淪是為獨陽,兩儀雖分,仍為陽精,其德並坤,其氣在乾之先、在天之先,乃統天,非有為而統之,乃天自此出。天者在萬物為首而於元氣之後,元氣先後一貫,始終永存,不過乘乾以行,因乾為用,故稱乾元用九,九即乾之大用。乾之為卦在全易之首,為一氣之始,能主宰萬物,經綸天下,以遂其生生之德,則賴此乾元。

4.      乾之功德自乾元出,而卦之精神亦自乾元見,故彖辭第一語即曰大哉乾元。明乾之真在於乾元而與乾元用九,其始終本末,俱示乾之為道與其用所在,使天下知天之所成,生之由來,及全易卦爻之所出與其用之變化。

5.      唯乾能通死生、貫終始,以所自來,還所自去,仍一氣之流行;其為神靈而光明,為氣清而飛騰,為精純而永凝,為德彰而日新,故能成始成終,以共於天下生存,此象大明而兼終;大言其无比,明言其至清,終始言其充盈,此所以謂之元也。

6.      道至玄、德至圓、功至全,為純粹之精、清明之神,德流世間道兼太極而无盡,故曰大明終始。若徒始而不知終或僅終而不能始,皆氣之薄、德之偏;不曰始終而曰終始,正以能終復始,唯元氣能,乾能,因其有乾元,元氣之德,唯人性當之。

(二)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1.      乾之終始有其紀,德之流行有其度,紀度何在,在六位在天地六合。古今宇宙六方,三才陰陽六位,故卦六爻而紀度見。有位以立,有時以行,立則有守,行則有功,有始有終而以生以存,其道由六爻見,其德由六爻明;乾之六爻純,賅全用而極其變,成全德而通其神,位有定而時有宜,此謂之六位時成。乾元處之至中,行之至宜,以其順乎自然而无為,无為而无不為,為時中之德、至誠之功,故曰時成。

2.      乾六位皆陽,本精純之氣,行虛玄之地,故曰六龍。天之道,皆乾之道,天上下均在內,以乾元出天之先,入地之後,天尚由其統御,況其下者,故乾元之氣不可見,由六位見之。陽出於地,於天,行乎六位,包括上下,此乘六龍而御於天。陽行順而上騰,故龍出於地而登於天;然後天,以天為極,唯元氣超天之外,故六龍止於上九,而乾元用九則无首。

3.      六爻至上已亢,乾元用九而轉為大順,可見天之德不盡,元之用不窮,乾元純用則天尚聽命,非六位所可拘;唯其无拘,故成其大;唯其大用,故成其圓,此乾元之德而寓象於乾卦爻,其象之難盡則申之於辭。

(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1.      陽之極則易變為陰,乾之象必變為坤,以其體陽,其用必陰,乾體純陽其用必見於坤,如雲之雨必著於土,氣之自然;故乾象雖不變,但主天下之變,氣雖未化,但開天下之化;以其處極位又有極體,遇時必變化。乾之變化非如他卦,他卦變化出於乾坤,乾之變化无所出;无所出者,言在後天為獨尊大而无所承之,然无所承而有所本,本於先天之氣;先天之氣无名,因氣也、先天也,皆後天之名名之,无名而欲名之,故曰道。

2.      乾之所本道,故乾之變化本於道,而道之變化本自然,无變而變、无化而化,雖有變化,不見變化,乾之重仍如故,極體極位亦仍如故,而變化者見於用,故夏變而暑,冬變而寒,天如故;雲化而雨,氣化而風,天如故;日出而朝,月出而夕,天如故;雨少而旱,雪多而冰,天如故;所變者皆見於用,見於天之下、物之上,於天未嘗變而實主變化之;故寒暑風雨、朝夕旱冰,為自然而變、自然而化,但天不自變化,故乾不變化而主宰變化,本於道之變化。所謂道變化,道變而變、道化而化,一變天下變、一化天下化,有生有氣者,有名有物者,皆隨之變化,而人尤著。

3.      人居天地之中,當變化之衝,凡天之變化必見於地,必先及人,人亦隨天道變化,此生死之序、夭壽之數、窮通之殊、智愚之判,莫不隨天道而定其分。然亦有其不變不化者存在,以受生時得之中氣,同於乾元之氣;變化者謂之命,不變化者謂之性,性則體,命則用

4.      天下有生之物,无不有形神之分,此即後天之定則,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形在外而主動,神在中而主靜,後天以形先,故陰在陽先,二者合而生、分而化,所有生化唯人最明顯,以其受於天地者最全。以其全則其見也著、存也明,故天地之道由人可以候之,天地之氣由人可以測之,故乾之變化可徵於人身,而見於人之性命,性命固非人所獨具而唯人最顯。

5.      性者本天之道,因神之用而虛靈光明,命者因地之質而得形之全且方正凝重,皆分於一道,成於二氣,合之為生為身,分之為上下為內外,此與乾象同;故性不變而永存,命隨變而時化,此因天之常變;而為人之性命則因乾之變化;而可以正人之性命則此氣所流、德所薄,一貫之。 304

6.      天至誠不二,人則有誠不誠、有二不二,天道變而不失其常,人則變而易失其常,此因人有物欲。性生情、情生欲,性生靜、情生動,性隱情顯,性微情著,故情奪性、欲亂心,必正其心,正心在於人道之修持,修而後誠,誠而後正

(四)保合太和,乃利貞:

1.      性命同源異流,不正則失中和,中者性之體為天下之大本,和者情之用為天下之達德,中和者性命之正(參閱中庸第一章)。因乾道變化,變而有失其常之時,則教人以致中和,使其變不失其正,此立教之主旨,為說易之第一義,故性命不得失於中和,變化不得違於道,乾道如此,人道亦如此。人者天之心,人不失中和則天不變,如此則寒暑不害、風雨不災、日月不蔽其明、冰旱不傷於物,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2.      因乾之變化而推及人之正性命,因人之正性命而歸於保合太和,保合太和即致中和,所以中天下之本,非人莫之。和以人事為重,性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純於无為,而情則待於正,即中庸之發而中節為和;發而中節,不失其和,乃復於中,此即所謂性命皆正而能保合太和。和而曰太,以其體天也;曰保合,言人道中和,以合天道中和,天人同順乃為太和,是正性命之功,而見於保太和以合乾道變化。

3.      天道者天下所共,其變化而人物隨之,人道者為人之行,其變化各自見,故正性命必從自修始。所謂各正性命,言天道變化及人道誠正,兩者相應,乃保合太和而後利貞;利貞者性情也,以性情處變化而不失中和,順天道而能反求諸己,此乾道人爻之首義。在天之變化而守中不易,要居和不二必有其道,則是反己復禮;反而能復,道在己身則長保元亨之福。利貞者於天道之見於秋冬,於人事之當於隱遁,以其能正性命、和而不違於情、中而不失其性,乃利貞之道,盡人以合天。

4.      乾之四德元亨利貞為天之序,在人則先利貞而後元亨,因人道重在己;修己以成誠,然後成人成物;修己以正心,然後正人正國;修己以全生,然後安天下,皆在於己,故自利貞始。乾九三爻即以乾惕无咎為訓,苟不能乾惕以孚利貞則人道不立,將徒任天之變化,就如萬物之生死,毫无自主而輾轉消亡,尚何以正性命保太和。

5.      人者為三才之中,天地之心,氣流德薄,而為萬物之靈,故其為道合天地、明造化,上以同高明、下以配博厚,悠久无疆,至誠不二。然後內有其道、外見其德,內見性命之正以達利貞、外致治平之功以孚元亨,而後人道以盡、天道以明。因此明人道必本人爻(三、四爻),三則反復,四則乃革,即反復利貞之道以革元亨之德,反復性命正中和之功以革變化之時,此道之所見。

(五)附註:

1.      天道不常而有常,人事則常而无常,故易卦重三四兩爻。天地之氣於虛空往來,无所是非善惡,唯人在中而受其感合,才有吉凶禍福,否則无所謂吉凶禍福。人居中,上通天陽,下接地陰,天地以交,陰陽以合,後天事物,乃生乃化,陰陽二氣,非人不能溝通。通必有塞,交必有離,有善則有惡,故有吉福,自有凶禍,以在氣交之中,應氣變之數,皆人所致所承,他物不過受人影響。

2.      在後天之中,一切變化皆在人事,人事之如何,操之人心,人心之如何,即在於人欲,故欲為天下大病,而利害見焉。利者害之偶,有利則有害,若求全利,祇有取義,義亦利之別名。唯義者无不利,義无不利即无事不利,以相宜也;宜此宜彼,无偏无私,故无不宜,故謂之義,謂之大利,易曰利者義之和。今人不知義而妄求利,利未得而害先至,失人道之正而背天地之和及乖陰陽之時,此所謂種禍根也。天下唯平乃治,故大學曰平天下,非以力平之而要以心平之,心平者人己皆平,故天下之亂必由人心不平,人心不平乃由政治不平,不平則必爭,爭則必亂,此不待事發生,已可知其必至。

3.      易辭言乾卦為天,而乾元統天,同屬乾卦,其用不同,即天法道之意;道在天先而由天出,乾元在乾先而因乾用,此自然之理、氣之所至,非言語可爭辨。在後天唯天獨大,而天亦有所出,故太極亦有來處,元氣亦有先後,能明此則自明天道之所出。    (另可參閱老子第25章)

4.      乾卦彖辭,成於文王,述於周公,由 夫子訂之,其一字一語含義至深;而釋彖辭為儒家至精之義,歷聖傳薪之言,其精微者,辭尚難盡意,誠以天道不易言也,學道者宜細心求之。

 

五、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1.      易之用唯人主之,易之道唯人通之,象以人爻主其中,辭以人道立其本,此自古聖人之微意。『天行健』,明示天道之大本達德,『君子自彊不息』,明示人道孚天之行,亦為人道之大本及其達德。由天以及人,由天道以立人道,此立教本旨,亦為中庸溯天命人道而定教之大則。

2.      凡天下之至剛,必不拘於物,天下之至精,必不塞於明,唯乾以純粹之氣而得純一之體,不以物為形,不以情為生,乃能稱為至剛,行於至健,而佛以之喻性。天之體因其行健,故能主物而不役於物,能御情而不徇其情,能用中而不執,守和而不二,故中庸比之至誠之德,以其有高明悠久之道,成不息不二之功;健者,至、至誠、至一、至久、至中和,永古如斯生生不已。

3.      君子者,成德之人,以其成人之德而孚於天行,本天之健而自彊不息,因其自彊不息以孚天之健,由天及人,由人返天,天人之道,一於健、一於自彊不息。天之健,成其元亨利貞之常德;人之自彊不息,亦孚於元亨利貞之至德,以其能合天行。因天之德為純自然,天之道為純无為,故元亨利貞為无為而成;人則必先自修、自勵、自惕、自慎,先求其利貞而後達於元亨,故必先自彊而後能不息。

4.      人之生,生自天,受天之命,故其成必成全其天命而返於天,方謂之成,方謂之成德君子。易卦首乾,天下首天,天道首健,人道首在自彊不息。中庸曰「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參閱中庸第26章),悠久无彊,以其至誠无息,能永致中和之德,故能育萬物而位天地。因天无息而成其高明,因地无息而成其博厚,因天地不息而成其悠久之體,遂其生成之德及覆載之功。

5.      乾二五兩爻有大人之號,三爻有君子之稱,其名異德同,由用言之曰大人,由體言之曰君子,由德及於外言之曰大人,由修返於內言之曰君子。二五由於位之得時、道之得行、德之得見,故稱大人,而三爻為「自慎戒」之時,「自勤勞」之位,宜自求成德,自樂守道,故稱君子。君子舉其自修,大人見其德位,二者一人,若有其德位則君子亦大人,若論修持則大人亦君子。

(一)初九.潛龍物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1.      六爻之初在下,下則潛伏不出於地面,二始升於地,三四當中爻,五當本位為極,過五則失中,故上為亢,亢則飛越,離於天,故不當位。

2.      六爻皆陽爻,陽者氣之清,動而輕靈,升而邈冥,上下太空飛騰而潛,故名曰龍;以其生於水而出於水,飛於天而通於泉,此陽氣之自然,為生機之最全,故比之龍。其雖生而未見形,雖始而未成,有而難名,虛而有精,乃象龍;又乾未合坤,故乾純陽而有陰用,氣所凝而有物之功,其道甚神而可以名,其德甚冥而為天下之精,故比於龍。爻有陰陽,卦有上下,就其用而稱之,故在爻不稱天,在卦不稱陽。

3.      初九陽在地下,故曰潛龍,因不及位故勿用,用必見於位與時,无位則不遇時;陽之用必以時,非時失用,理之自然,故天下寂然,生機不萌,潛藏之象。

(二)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1.      九二則陽已升,故曰見龍,見於外;此言龍自見,非人見之。

2.      初出於地,故曰在田,田者地也,不曰地而曰田,以非坤而有坤用,因第二爻為坤之主位,初升之陽不得大用,其位使然。

(三)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1.      九三為人爻,當陽之時,居卦之中,以順天之道;因地之利,為成用之時,而時貴中、進貴漸,守中不失則德日盛,漸進不躁則業日大,故陽可發於物而為生化,此道之所適、機之所宜,以其最順,故君子必慎,朝乾夕惕,敬慎將事,則无咎,无咎者,言不如是必有咎。

2.      九三一爻為人道之始,易教之基,而慎敬之訓、大學誠意之功、中庸中和之德,莫異於是爻之辭。易道非人不明,天地之道非人事莫著,天地以氣數用,人事以德業昭,此九三因陽爻陽位,而興慎敬之戒。由於陽極者易為陰乘,盛極者易為衰侵,中則易偏,圓則易缺,此天道之序,故君子鑒焉。

(四)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1.      九四爻以剛居柔,亦人爻,剛處柔宜用柔,陽履陰宜行陰,故龍飛不宜上天,反躍在淵,天高淵深、天明淵暗,去高明而入深暗,此氣之所使、位之所宜、時之所值,以其善用,故无咎。

2.      九三之盛,則戒于危而使自反,曰反復道,以正於性;以九四之安,則戒於逸而使自革,以善其身,此皆易教所自立,聖人立辭之微旨。九三者敬慎欲成其高,以與九五應,即三之德見於五;九四者卑謙欲成其大,以與九二應,即四之行成於二。第二爻有德溥(廣大)文明之象,第五爻有道出庶物之觀,以其氣之含宏光大,用之則中正充盈,元亨利貞四字之義於此徵之。

(五)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1.      九五爻乃乾主位,陽爻正位,龍德飛天,故利見大人,大人者,聖人也、人中之尊也;承天帝之道,本於天者親上,本於地者親下,上下得所,天地底定,此為君德,為聖君居之,故象龍在天而利大人,利者宜也。

2.      九二爻,陽氣初升,如日之光,光明遠及,德業溥施,下及於眾;九五則陽氣上騰,日之中天,光明太空,德流无垠,高明成象;此二爻有上下之別,德業有高明博厚之分,一則飛而親上,一則見而近地,皆以大人稱,而不同的是其用。

(六)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1.      上九爻,居卦之至上,為位之至高,陽至此已極,數至此已終,故為亢,以太過也。龍德失中,動則有悔,悔者,言有失據之勢、進退不能,乃悔。上九之位非當位,時則失,時高而无位則徒勞,大而失時則徒困,處獨而无助,居顛而无應,故曰亢龍有悔。

2.      陽自下上,陰從上下,上九以陽履陰,不得其,由顛而下,不得其應,遠于中位,離於四二,不能動、不能用,故爻情必取於合,爻用必生於應,上與初,一終一始,既不連併又非對應,是極位,非人所宜,偏則有過、極則有變,二者皆失道而乖中和,雖有其位但等於无位,因其不能動、不能用。

3.      六爻之用始於二而極於五,此即天地生化之精,見於生成之數,「二五搆精」妙合而凝,天下萬物於是生成,二為陰之正,五為陽之中。坤主二、乾主五,行於三四以成人道,陽三陰四為中正之位,乃人道代天地而離坎代乾坤,故一卦六爻有八卦在;內坤外乾為卦之主,巽震在下、艮兌在上,坎離在中,為爻之主;而先天則以震離艮居下、巽坎兌居上,皆以卦六位合八卦。

4.      爻位見其用,卦位見其體,二者合觀,乃見其變;六十四卦以後天為主,故爻辭本於此旨,皆以位合於爻、爻合於數、數合於氣,氣至乃至、氣行乃行、氣止乃止,此為大例。

(七)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1.      用九者,乾之大用,凡陽爻皆九,皆屬於乾,其用皆乾之用。陽爻皆用九、陰爻皆用六,為全易大用之例,卦爻重在於用,用雖不一,而大用則同於乾坤,因萬物皆生於天地,故各卦爻皆以九六名,九六即陰陽。凡有生化皆不離陰陽,凡有用則不外九六,此天下所同且卦爻一致,九六為天下生化之本、變化之根,大用乃見。

2.      陽用九而極於五,陰用六而極於二,陽自下上至五爻為用之所見,陰自上下至二爻為數之所成,此上與初,一陰一陽,孤而无位故不為用。陽爻皆用九,是為群龍,不屬一卦,不限何位,是為无首,故群龍无首乃純陽當道,光明充盈,无首者是不為首。在天界言則出三界,在道德言則純至善,在易言則太極之初,其氣至精、其德至純,故用於物則无不仁,用於事則无不善,此太一元氣、天中氣,由乾之用而寓於各卦爻,乃名陽精,凡此所見皆同於乾元,故釋象曰乾元用九,蓋用九即乾之元氣之用,乾亦自此出而九見。九因乾用,乾因九用,捨乾將何所見,故神以形靈,道以器行,能明此理則知此辭義。

(八)附註:   323

1.      易理難言,言之不盡,必求之言外,故易道以神為主,神用无方,不明神道則象辭无可用,神行于象中,見於辭外。神者主天地之氣數,明其主、循其用、求其體,故神不離象而象辭非神之體,研易必先知此義。

2.      夫子之易,其所指首在世間事,即古今宇宙之變遷,故明易即明一天地紀,自始至終,无不包舉,而乾又其綱領,明乾即得大概,无論過去、未來、現在,皆可推而知之。

3.      一卦六爻皆變化之數所寓,因氣之周流不息,同一卦內則氣皆通貫,即不屬一卦亦然,因先後天之位、八宮之序、八卦之次及相生相對者,亦同此氣,由其爻變化亦見焉。爻祇六而事變无窮,不能限於一卦一爻,必就其氣而推之,合而觀之,斯知其變化之象。如有春之溫,始成夏之暑,有冬之寒,始見夏之暑,皆氣自至,非一時之所成,故爻象必通全卦及其連對各卦,而合觀之。

4.      九九本重陽之數,初三為木德之生,而乾卦成於九、始於三,故爻為重三,三即九。由始言之則三,由終言之則九,一數不用,故自三始,以後天之氣言之,自木道始,故五時始春、五方首東,且生氣之長、化育之先,亦在於三,三為一切生數之元,而九則三之自乘,故乾卦體為三,卦用為九,由此可知數亦有體用。

5.      易之用意,本為逆知未來,以人在天地間,不得違天以行,天數不明,則所行不知所底,故以象擬天數,而逆推其所至,然天道有常,自古至今,由往迄來,莫不有度。因古推今、因往測來,皆不失毫髮,故以卦象天地始終,一一在數,卦外不遺象,內不盡功,皆能逆覩,故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易逆數也。

6.      言易以逆數知來,正如順數以知往,其道一也,故六十四卦,概宇宙一切,今古往來,天地人物,无不在內,而以乾為之統,以其為天下大始,亦天下大本。其本言守、其始言行,守則靜而不易,行則動而不息,故乾卦一卦直貫全易、通萬類,為天地一切準則,苟知其意則易道已明,且天地之數、性命之度,无巨細、无遠近,莫不了然掌中。

7.      用九用六,為全易最精之義,自來未能明,以其囿於卦爻內,此二者為陰陽元精,即太極兩氣之初見,元氣也。元氣原一,至後天成二,乃有乾元坤元之名,即此九六之用,元氣之體不可見,唯見其用,用之數名九六,非元氣名九六,故先天之氣,恆存後天之中,而後天之物恆有先天之精,此一元化二元,為生化之本質。326

8.      象成而數明,數見而氣著,氣至而理通,合象數理氣而成道,道者有德可循,道以德用,而卦以象數理氣推演之。336

河 圖

六者為陰數始終之數,在成數為始,在用數為終。

 

 

 

4

9

 

2

7

 

10

5

 

8

3

天三生木

6

1

 

 

9.      辭生於象,明辭亦以明象,象有難言,故求之辭,辭義大明則象不言自解,辭中字句,即象之所見,象有畫而辭有字句,二者一也。先天氣純類寡,故其名定,其象不易;後天氣雜類眾,故其名无定,其象至多。天澤火雷風水山地為先天之名,重之則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後天之名。如乾為龍、坤為馬可也,若謂天為龍、地為馬則不可,此為辭之所由立,有其辭,始顯其意,故辭者辨也,辨其象之異同。名以類物、義以明道、辭以達教,使千古之後,得知千古之前,而能探其精微、索其究竟,皆賴于辭,故辭為教立,明辭即明教,中庸所謂率性為道,修道為教,即此辭象之義。乾之象包於道、通於性,為天道、為人道、為天下大本、為天下達德,以辭顯之,以示於後人,而後易教以成,此聖人立辭之深心,釋辭之微意。  346

10.   聖人之教為人立,尤先人道,以人合天、以情歸性、以德成道,此儒宗唯一之旨,亦易教不二之義。象有定而用无窮,天有常而人難一,道為至中而德有不及,性為至靜而情有多變,以求其一、求其常、求其中,求其合於象則必本象以善其事。  348

11.   德不外四行、天不外四時、地不外四方,道雖至大,不外四德,在天為元亨利貞,在人為仁義禮信或曰智,此四者性之德。內曰仁、外曰智,中庸言之,為人所固有,四德具而人道全,人道全則天道同歸。  349

 

六、心法只一點,說禪千萬言,真理半張紙,辯證萬卷書 _乾元。

A.       元:

1.     大哉乾元,明乾元之為天下大本,凡天之行,皆乾元之德,萬物之生,皆乾元之功;乾象天,而乾元在天之上,故述其大,曰萬物資始乃統天。无始之始,无生之生,名曰元,以其在天先,而為至神,故為天下本、為萬物母,以其理言則名曰道,以其氣言則名曰元,有元乃有道,有元以統天,乃有道以御物,有元以主生始,乃有道以行變化,故下曰乾道變化,與上之乾元,二而一也。原辭所以先揭乾元,而後及道,以氣先於理,生先於化,无形曰元,賅形曰道,道有物而元无物,道主位,元主時,道主外,元主內,二者一也,而言之為二。

2.     大哉乾元者,著元之德,因元之德,乃成乾之德,元固名乾元,而乾不得名元,乾有元,即如易之有太極,太極附易,而易不得名太極;以既生則名所因者,既化則名所化者。因有乾元,乃有乾,乃有乾之元,皆一氣所生。

3.     後天主形,圓在方中,天圓地方、天遠地近、天虛地實,故求天必徵於地,求圓必徵於方。 351

B.       文言曰乾元者始而亨者,此元字乃天之元。坤彖至哉坤元,乃地之元。文言曰元者善之長,則人之元。善之長,即仁義禮智之仁,仁從二從人,元亦從二從人,故仁為人之元,所謂天經地義,簡言之即天良。蓋物各有元,大而天地,小而飛潛動植各物,均莫不具有此元,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故元之為元,無聲無臭,無形質可見。元不可見,而仁可見,仁不可見,而仁之寓事物者可見,古人造字,其精義往往互相鉤貫,而即物定名,亦無不各寓其意,如果實核中之質體,名之曰仁,已可見矣!而元亦可因仁而顯用,人元尚存,天良不滅,生機亦不滅,天良滅,雖倖而生,亦行屍走肉而已。 比25

C.    乾天下之至健者,故稱剛健中正,於人唯性象之,於天唯神象之;人之能合天,在有其性,而其病則在情,情慾害性,使剛健失其用、中正失其德,失用則无以全其性,失德則无以保其命,性命不保,元亨奚見。故君子不恃其剛健而期有以全之,不驕其中正而求有以保之,則必先利貞而後致其元亨。元亨天也、利貞人也,人道未盡,无以孚天,故不能利貞者不能有元亨;天道自无而化,故元亨利貞,因時成德;人道自為而成,故元亨利貞,以因成果。天人之所異在於性與情,苟忘了性情之正,則乖於中和之德,失中則本傾、失和則用敝,本用俱盡,生何能全。故乾道變化,在人則宜正其性、保合太和,以能利貞,乃能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1-3-65

D.    易本言道之作,而道賅內外,由一及眾、由眾歸一,老子所謂名之曰道,即乾元,其謂抱一得一者,即指乾元。乾元一化而為天地萬物,宇宙始終,則其為天下大本可知,故乾之象,至真至一、常清常靜;道之本體,即人成道之象,道書千言萬語,指示人之歸宿處、道之存在處360

E.     乾六爻純陽,一氣至精、一德不雜,所謂取坎填離、調陰入陽,所成者,即此象也。乾辭明始生、明性命,四德具備,歸於乾元;所謂「清靜无為」、「觀竅觀妙」、「至德凝道」、「誠一虛靈」者,即為此義,凡天下言道、言功、言德,精微至極者,皆不能越之。惜乎後人口誦而心无所明,目覩而志无所悟,更旁求歧路,別尋奧幻,以為有得於道,豈非捨本而務末,釋近而企遠。

F.     乾卦象辭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一節,明指道之體用,承上乾之象龍,興雲雨、成品形而來。以見人生本於天,因天之氣以成形,因天之生以有生,因天之精以有情,因天之神以有性,而天所以與人者,有二類,一則隨化之身,即形也、情也;一則不變之真,即氣之元也、性也;故人有生必能全其生,以孚天之生,有化必能順其化,以同天之化,此即是道,非可違而行。

G.    乾卦六爻均為「」,若易之,則為一「○」,太極之原,明示天象透明而渾圓,於人即性光之象,性有體而難顯,唯光見之;故天之體氣盎然,遠望蒼蒼如有色,近之則不見,以其為透明體而无色,所見之色為所照之物。人之性,本无物而是應物成情(六塵相:色聲香味觸法),本无欲而是因欲成識(五蘊:色受想行識)。因在後天,陽必接於陰而後生成,人性亦然,性若未生則无所謂情,及其生,乃不免為情累,這是理氣變化所至,所以明乾之變化則知性之變化,明乾之有常則當使性命復歸於正,以保合太和,此為利貞之教,為正性命而立。

H.    性本清靜,清靜乃見性情,修道必自清靜始,而成行必自利貞始,貞者,養其氣、本其德。修道成誠,非為成己,為人己同成,故有明德止善,因其自修而止善,因其成性而明德,此與道同。天下未有无本而生者,立本在己,成用在天,由天與人者始,由人返天者終,始終乃一道也。

 

肆、乾坤大用

一. 太極(又名太一)_(渾圓无物,洪濛一團,至精至一)

(太極者,動而後有生,其初靜也。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也、善也,一而已、恆而已,恆一不改,生化不窮,故能見天心者,復與恆也。)8-098

兩儀:陽儀()(0) , 陰儀()(1

兩儀僅具單純之()(),无始終之分、上下之別。乾坤之原象,卦之原。

陽爻

陰爻

太陽

少陰

少陽

太陰

四象者:陰陽交合、而為匹配,奇偶相生、而成變化,為三畫卦前身。

陰陽既分,多寡自別,故太少之類已判。大者曰太、小者曰少。

 

少女

中女

長男

長女

中男

少男

1.      合之為三畫卦始見初與終、中與外,其體既備,其用亦全,故為易之本始。8-94

2.      易者含三義:不易、易、變易,亦止於三。其始為不易、中為易、末為變易。不易者先天所出未合陰陽,易者後天初成,已有生化,變易者混先後天於一。

3.      以位言分下中上,以時言分初中終。中者太一之體、先天之真,上下或初終者,一屬本始、一屬變化,皆隸於體。故中者永恆不變,以御萬變。天高地卑,人在其中,人主萬物,故能體天地之道,達生化之功,而不失其中者也。

4.      知不成用、行方見功,人道以實行為重,行本於動,動見於變。

5.      既有先生,自有後長。陽者屬陽、統歸於乾,陰者屬陰、統歸於坤,故以乾坤代陰陽。

二、乾坤大用:     (知微知著,知常知變,知時知位,知地知方)

1.      天道至微,而有象可徵,地道至博,而有物可證,有微則有著,有常則有變,苟細求之,无不明矣。                     

2.      智者視變若常,視微猶著,非其智也,知順時也。時與位俱,地與方俱,有其位必知其時,居其地,必遵其方。苟忽之也,必遭其殃,故處常必知變,應變必以常,見微宜審著,得著勿忘微,為順天道而履地,本坤德而用剛,以仁為守,以智為量,以明為愚,以柔自彊,此乃乾坤大用,而人道之所彰也。2-029

3.      乾坤二卦以相交成用,以變化成易。周易全象皆自二卦參伍錯綜而成,其卦交為坎離,以乾交坤成坎,坤交乾成離,乾之用見乎離,坤之用見乎坎,離坎即乾坤也。其卦爻交錯而為咸恆,咸主乎上,恆行於下,咸恆亦乾坤也;其爻相交為既未濟,乾下交坤為既濟,乾上復乾為未濟,既未濟亦乾坤也。乾坤半交為泰否,泰為交而合,否為分而塞,泰否亦乾坤也。故其變皆自乾坤來,而卦爻有異耳。所以周易上經(先天天道)始乾坤終坎離,下經(後天人道)始咸恆終既未濟,而以泰否分合其間,以明天地大開合,宇宙大始終也。乾主大始而坤主代終,故乾起至未既止,未既之窮即坤之大終也。乾坤雖交而氣絕,是坎離之象,坎離者為後天之乾坤,交則生化成,分則人物盡。未既以離坎分道而世界大終,可見乾坤之不交則生化遂止。未濟雖三陽三陰相間成卦,實則陰陽離散,乾坤背道之象也。故乾坤大用必陰陽交合,而後天生化必水火互濟,此一定不移之理也。 2-078

4.      乾雖為大始,但非坤不見其功,所以見其用於坎。坤雖為代終,但非乾不見其德,所以見其用於離。離坎之代乾坤,實乾坤所自化也。參伍錯綜,人物以生,咸恆乃成,咸恆為艮兌震巽四卦之交合,亦乾坤之所生及坎離之所出也。故咸恆為人物最繁盛之象,亦天地生化最茂育之時,實後天中最得氣之際,故為下經之始及明乾坤大用之成。

5.      乾坤既屬二體,本有分合,分則否塞而合則泰亨,此泰否之象為二氣之上下,又乾坤生化之終始,亦可由此二卦見之。故乾坤之用必以泰否分明,而始終之數則以既未濟賅括之。既未濟以坎離分合,是生化始終,足見乾坤之所以是始終,是由二氣分合而來的。合則始分則終,而乾之大始為氣之始也,然非本身生化之成,必合坤後乃成其生化,故卦必以坎離代乾坤、以水火日月明陰陽之功及天地之用,其義至明顯。因有形者必有生化,有名者必有始終,而乾坤雖純,但不足以資形之成、名之立,雖有是用而未見於物,雖有是氣而未麗於器,因其所處玄高、所至冥渺,人或未之察,所以必寄其功用於坎離。故言後天之易,以坎離為主,乾坤自退居隅位。

6.      乾坤二卦有先後天之殊,而易(周易)以後天為主,卦以先天(伏羲)為本,其辭則兩者參和,以申其義而通其用。如乾之純陽為先天之數,其後天之功用則在交坤,先天主常而後天主變,常則致一而變則无盡,故先天之用,為上而返於太虛,以接太極之初。後天之用,為下而化為全易,以窮萬物之變。人道自在天地之中,有所自來亦有所自去,同萬物生化及復抱太極元精,上下共通,神形俱備。雖居天之下,而氣達於乾先,雖履地之上,而德周乎坤表,故其用包全易,而又能窺探隱微及智周萬物,而止定中一且不相悖,所以易教以人道為主。乾坤之大用,人自合之,生化之大數,人自達之,非有神奇,乃性情之故。性情者,猶乾坤、猶氣之先後天,由此推之以至於動靜事物,則為全易之象也﹍格物致知、返本復始_「形上為道,形下為器」。

7.      在生之時,莫外物育亦莫逃氣化(參閱老子第456章同其塵、和其光),後天之身仍以水火為主,其極則既未濟以至大終,其盛則咸恆以成大用,其返則乾坤以歸大一,其逆則泰否以見大循環也。故變者自變、常者自常、久者自久、夭者自夭,此為「物數」之自然,人道立乎其中。果隨物數生化者,是物數而非人也。因人自有離物數者在,『性命』是也,故乾辭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此明指人道之異乎物數,而能行乾之變化及保乾之中和者,即在「正性命」此三字,性命處變不變、隨化不化,是名二元(乾元坤元),永不變化,乃能主變化,人道之所立在此義矣。故乾坤在變化言,則六十四卦皆其用,在不變不化言,則唯乾元坤元,行於全易悠然如故也,而人道象之,因此不得以變化而忘其本,亦不得以事物而忘其性命,所以性命之正則乾坤之元永存,性命不正則生化之數胡底。故言乾坤二卦重在二元,以人道喻之重在性命,性命非身骸之比,身骸為變化之物,性命非我有亦非天有,然言非我有者,其言不正,乃為變化所役。而非天有者,言果正,其變化不得干之,故性命必待人自正也。如乾坤二元,雖卦爻窮極變化猶如初,在物數言之,視二元為變,而實變在物數,无與二元也。六爻至上位,變化之時,而二元乃見,以常者自不隨變也。  [自性自度]

8.      乾坤皆以變化為用,乾主氣、坤主形,後天之物,以二者交合變化而成用,如物之生,必因日光之熱、水泉之溉而後生,可見後天生化非純氣所為。物之化必由一暴一寒而後化,一火一水而後變,天下之生化莫不由是成,則乾坤之生成變化,實必合而後見。唯人道不然,有合而變化者,有分而主變化者,人道之乾坤是取其純,而坎離是取其合,故言修者必始於坎離而還於乾坤,即由變化達於不變化,以不變化而主變化,事物萬變而心永常、言行萬途而道德一致,此象乎乾坤之用而能保其乾坤之元,唯聖人能至焉,此乃正性命之功也。故道家言修必歸先天,必自坎離著手,以乾坤為成。合先後天八卦方位觀之,即瞭然乾坤之外為坎離,坎離之先為乾坤也。易教言乾坤,為事物生化之初、亦人生修持之果,為天地變化之始、亦為人物本原之樞。乾坤在後天言,尚无他物數之雜,在先天言,已覺有形氣之分,象辭所指,時賅上下,而人道立極亦當於此始,自此以下皆屬既變之象,而在此兩卦中,猶見其初變未變之時,此乾坤二元,揭其不變之真,以為天地立極,即為人道立極也。

  

9.      卦之為用,本以測天道、定人事,「天道常而有變」,因其時位之殊,「地道變而有常」,因其奉天時也。人立其中,應變以常、居常達變,方為道行。傳曰:「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來往者,常變之事也,神智者,天人之分也。神以知來,非神不知,而是陰陽不能測之謂神。何以知之哉,則在能通神、能明乾之行,乾,天道也。智以藏往,非智不藏,而是顯仁藏用之謂智。何以得之,則在能用智、能師坤之道,坤,地道也。神知行於无形、著於有象,智藏發於有象、潛於无形,此為天地之合、人道之準也。乾固以易示人,而人莫窮其繁,坤固以簡示人,而人莫悉其蘊,為其有神智也。常也變也,神智知所通也。而見徵於象,為其司天地生化、人物變遷,有其序也。序何在,在卦爻,卦爻者,時位之所憑也,常變之所判也。相合而生、相分而化、相交而變、相敵而遷,皆由時位所為,此人道之所本也。故知乾者必知坤,求之乾不得,則求之坤,坤之於乾亦然。未有不能通而知變者,亦未有通而不達變也。常變之數,即神智之所明也,而唯通者得之,即通於乾坤也。

10.   有人謂乾坤陰陽大異,天地懸絕,安能通為一耶,此不明易者之言也。夫變者,反常者也。反常則陽而陰、陰而陽,乾變坤、坤變乾,乾坤之間,即往來之跡。乾坤之內有常變之途,而行乎此者為氣與理,氣以奉神、理以御形,故神之不知者,氣所屬也,智之不用者,理所為也。理以衡乎智,則坤藏用而无不用;氣以明乎神,則乾行玄而无所玄;蓋由人之合天地也。合天地者,正性命也;性命者,為神智所寄。一隱一顯,隱者顯之,顯者隱之,是為通矣,謂通其變也。顯變而隱、隱變而顯,神以形明、形以神藏,其妙用无盡。故來非不可知、得神之用自知,往非必藏、得智之用自藏,此為乾坤之大用。乾用以神、坤用以智,乾則知來、坤則藏往,合之以用,則天人之道備矣。故乾坤之象與辭,發乎隱、止乎顯、明乎人、通乎天,常也變也、莫能外也,此謂聖知之所為教也。 2-083

11.   乾之辭以大稱,坤之辭以廣稱,此為天地之德,人道法之。因乾坤之廣大,是道、是神智,人師法之,亦如其神智、如其道,方稱三才,若有不及則不足稱之。故卦六爻中三四屬人,而辭概重人,明示人所以配天地也。天在上、地在下,无論何卦皆然,而乾坤尤明顯,因乾坤象天地也。乾有天地人,坤亦有天地人,天地之內均有人在,可見天道地道之中,无不存有人道。天地之道,微而玄、深而大,人道時俯仰之、左右之,以共成其三才之稱者。實微人(除人外)无以著天地之用、无以明神智之妙。无人著之明之,於天地无傷,而天地亦何與於人,則易可无作矣。聖人作之,在重人之著明天地之道,且以天地之道成人,又以人之道,成天地之用,天地猶以人用,況下此者乎。故全易皆人道也、皆天地之所示人者。人習易必求於此旨,必能合乾坤之義,以為人之德用,以達人之神智。庶乎盡易之用,通天地之心,而克稱三才。不然,卦爻何獨貴中爻,吉凶禍福、何為言哉,知來者。誰命之神,藏往者。誰名之,智哉。何以見乾之大、坤之廣,又何以通乾之易、坤之簡,故易為人道立也。

12.   學道者讀乾坤,要視其為神接智運,要視其為人道之上下、人事之終始者,如此神智為人用,天地亦人身。易之簡之、大之廣之,皆人之德也。聖人雖言神、而明之存乎人,雖言易、而用之在乎人,雖言氣與理及常與變、而通之一之由乎人,故乾坤二卦之辭,必配之大人君子,不言天神地祇,獨指大人君子也。

13.   卦用常用變,各有異同,文王易純主變例,與伏羲之易殊用。故乾坤二卦,相連為用,而八卦方位,反以坎離為主,坎代坤而為陽,離代乾而為陰,以明乾坤交合成用之意。雖曰坎離,實乾坤也,不過已交合之乾坤,非純陽純陰之乾坤,故後天象以水火為主用,以日月為主體,其取義全異先天,為其變也。

14.   子曰:「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月,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地萬物之用,備於是矣!」(雷霆震與艮,風雨巽與兌皆相反之卦;日月坎離與乾坤皆相對之卦)又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易知大用由此可知,故乾用九,坤用六,六十四卦皆乾坤之用,皆九六之用,乾方,體用不可見,故乾九之用,用於坤六。傳曰:「顯諸仁,藏諸用。」乾顯而坤藏,惟藏而用乃顯,乾坤象也,九六數也。 333

 

三、◎ 說卦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逆數也。( 此為先天八卦)(易為順天性而逆天數,天數即天行8-323

1.      繫傳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2.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3.      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後天重造化之合氣,造化非水火不能合其氣,蓋水火即陰陽二氣之實質,必有水火相逮,而後萬物之氣以胎,然後山吸澤之氣,而轉輪夫造化之機軸,其成於兌、薄於乾、歸於坎、終於艮山之西麓,又開始於艮山之東麓,其間主者,即艮山之神也。神也者,能妙造萬物者。) 8-328

四、 萬有生於无,萬數生於一,无者先天之真,一者後天之始,易之所自太極,即一也。8-98

八卦各行其所事,萬物與人乃得生成。

 

 

中男

少男

長男

 

長女

中女

少女

 

 

 

西北

東北

 

東南

西

 

戰(存)

勞(息)

成(居)

 

 

陰陽相薄

萬物

之所歸

萬物之

成終成始

萬物

出乎震

 

萬物

之絜齊

萬物

皆相見

萬物

皆致養

萬物之所

說。正秋,

收成之時

地支

戌亥

丑寅

 

辰巳

未申

无數

1

23

4

 

56

7

89

10

 

中男

少男

長男

 

長女

中女

少女

生化

為之君者

主潤

主止

主動

 

主散

為之藏者

主說

天性

 

其情

必欲飛騰行走

必入於坎凹,而外陰內陽,為萬物所終。

上陽下陰

必現為奔放變化

 

必現為翕聚參雜

外文內柔

必現為柔

服負重

上陰下陽

其象

水龍

 

人體

 

.

伍、

◎本宮之次序,本坤道,以先天八卦之生化而為體,體靜象坤,故歸妹為坤道之盡,因八宮次序,終於雷澤歸妹。

◎本宮卦序屬先天卦序之一種,自本卦至三世,屬本宮所變,自四世至五世,屬對宮所變;六為附于對比宮,故曰『游魂』,言在外也;七為由比宮返于本宮,故曰『歸魂』,言歸本也。(世者變也)卦在後天以下卦為主,而本宮卦,以上卦為先。

(1) 游魂者,一卦之精氣游於對宮也。精氣簡稱為魂。游魂則游走對宮,歸魂則歸返本宮。

(2)凡乾與坤、坎與離、震與巽、艮與兌,皆為對位,故稱對宮。而乾與離、坤與坎、震與兌、巽與艮,則各得其卦之精氣,故稱為(比宮)。如乾離二卦,離在後天代乾位,是離得乾之精氣,故離是乾之魂。換言之,乾以離為後天代主,離亦受乾之精氣,故乾亦為離之魂。其餘坤坎震兌巽艮皆如此,皆合先天卦位之相對,或互易其卦爻所合之陰陽數皆相得,故互稱為魂。

(3)後天震兌,即先天離坎,皆相對也,又震則一陽在下,兌則一陰在上,爻亦相對,故震兌互為其魂。乾宮以離為魂,游於坤宮,故火地晉稱乾宮游魂,謂晉卦並非乾所逕生,亦不關乾所變化者,且又非對宮坤所變所生,故特名之游魂,明其出於離,即乾之精氣,而游於坤也。

1.   本宮卦序依文王八卦位次(但次序為先天相對之卦。),其推生變化,純先天例,有異於文王後天交錯之序,仍屬先天卦序之一種。

2.   依伏羲方位相對者曰對宮,相並者曰比宮。如乾坤、離坎、震巽、艮兌,對宮也(對位為交);乾離、坤坎、震艮、巽兌,則比宮也(旁行為錯)。對宮不獨本卦位次相對,其變化位次皆相對,如乾變由離返乾,自上下行,由下返上;而坤由坎返坤,自下上行,由上返下;一宮所涉者五,不入者三,故一宮八卦所交五宮,為自然變化之序,此序之用,為納甲所本,於占法適宜。

3.   有生化,必有陰陽,陽合於陰,陰交于陽,生化始成,陽還于陽,陰還于陰,循環始見,本來天地萬物生化,固如是也。其異乎周易者,交錯往復,僅限於相對二宮,而不及他卦,故其所象者,先天初化,萬物始生,二氣初調,五行未雜,其數簡,其氣純,且本宮之序為縱,周易之序為橫。

4.   (參考資料:)太一行九宮,太一者北辰神明,為星曜神煞之宗。太一行八卦之宮,每四仍還於中央,中央者地神之所居,故謂之九宮(太一天神,中央地神)。天數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九宮,從坎宮始,而坤而震而巽,行半而還息於中央,又由此而乾而兌而艮而離,行周矣!上游息於太一之星,而返於紫宮,行起於坎宮始,終於離宮。太一即太極,禮曰禮必本乎太一,何以又曰北辰之神明,則以陰陽不測,假立一名以神其用,故曰太乙之神。說卦傳謂震出曰帝,妙萬物曰神,亦是以名之以狀其用而形其妙。

5.   因天地之氣,流行八方,本無界限,氣之所至,則卦象見焉,可知氣之周流,不限本宮,氣之所至則成形,象之所見則成物,但行有度、至有紀,不相亂耳。

6.   繫傳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所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天道下濟,地道上行,皆足以見八卦之用,即分陰分陽之大義。文王八卦東震西兌,東西平衡,以地平線觀之,巽離坤三陰卦,實處於地之上,所謂地道卑而上行也。乾坎艮三陽卦,皆處於地之下,所謂天道下濟也。上下以震兌為始終,故雷澤歸妹曰:「天地大義人終始者此也,震之始,始於乾,乾知大始也。」兌之終,終於坤,乾代終也。

7.   ,成也,益也.生成萬物.利益群生之謂也.故文王 孔子皆以後天卦為重.而所傳次序.皆以乾坤至未既濟為用.言重人道也.與八宮次序重天道不同。 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