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錄-十二

改過及人心警戒

07-12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三十三) n1

【要旨】這一卷是自我修身和待人處世當如何警惕和謹慎的道理。人如果不懂得時時反省,讓私欲萌生而不自覺,就容易使善日漸消減,使惡日益增長資料來源:台灣商務書局近思錄課本古清美

  少私寡欲:私欲盡量少,但並非絕、斷私欲,一般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基本需求還是不能欠缺. (肉身要少私寡欲)

  私欲、貪嗔痴愈多,自性愈迷惑,愈不會光亮,成佛之路愈困難.所以修道要修的愈單純愈好.

【題解】葉采說:「此卷論戒謹之道。修己治人,嘗()存警省之意,不然,則私欲易明,善日消而惡日積矣。」資料來源:三民書局近思錄課本張京華注釋

1.     先生曰:仲由 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如護疾而寧滅其而無悟也

2.     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積,則福祿日(ㄓㄣ)。德踰於祿則雖盛而非滿。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喪敗者。(1)

3.     之豫樂,心說(ㄩㄝˋ)之,故遲遲,遂至於戀而不能已也。〈豫〉(☳☷)之六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ㄙˋ)終日。故貞正而吉也。處豫不可安而久也,久則矣。如二可謂見幾而作者也。蓋中正故其守,而能辨之早,去之速也。

4.     人君致危亡之道非一,而以豫為多。

5.     聖人為戒,必於方盛之時。方其盛而不知戒,故(ㄋㄧㄡˇ)安富則生,樂舒肆則綱紀壞,忘禍亂則(ㄒㄧㄣˋ)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亂之至也。

6.     〈復〉(☷☳)之六三,以陰躁處動之極,復之頻數,而不能固者也。復貴安固。頻復頻失安於復也。復善而屢失,危之道也。聖人開遷善之道,與其復而危其屢失,故「厲,無」,不可以頻失而戒其復也。頻失則為危,屢復何咎?過在失而不在復也。

7.     極則咈戾(ㄈㄨˊ   ㄌㄧˋ)而難合,剛極則躁暴而不詳,明極則過察而多疑。〈睽〉(☲☱)之上九,有六三之正應,實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雖有親黨,而多自猜疑,妄生乖離,雖處骨肉親黨之間,而常孤獨也。(2)

8.     〈解〉(☳☵)之六三曰:「負且乘,致寇至,貞。」《傳》曰:小人而竊盛位,雖為正事,而氣質卑下,本非在上之物,終可也。若能大正,則如何?曰:大正非陰柔所能為也。若能之,則是化為君子矣。(9)

9.     〈益〉(☴☳)之上九曰:「莫益之,或擊之。」《傳》曰:理者天下之至公,利者眾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則與眾同利。無侵於人,人亦欲與之。若切於好利,蔽於自私,求自益以損於人,則人亦與之力爭。故莫肯益之而有擊奪之者矣。(3)

10.  〈艮〉(☶☶)之九三曰:「其限,列其(一ㄣˊ),厲薰心」。《傳》曰:夫止道貴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時,而定於一,其堅強如此,則處世乖戾,與物絕,其危甚矣。人之固止隅,而舉世莫與宜者,則艱蹇忿畏,擾其中,豈有安裕之理?「厲薰心」,謂不安之勢,爍其中也。(4)

11.  大率以說而動,安有不失正者

12.  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婦有隨之理,此常理也。若徇情肆欲唯說是動男牽欲而失其剛,婦狃說而忘其順,則凶而無所利矣

13.  雖舜之聖,且畏巧言令色。說之惑人易入而可懼也如此。

14.  治水,天下之大任也,非其至公之心,能己從人,盡天下之議,則不能成其功。豈方命圮(ㄆㄧˇ)族者所能乎(ㄍㄨㄣˇ)雖九年而功成,然其所治,固非他人所及也。惟其功有敘,故其自任益強,咈戾圮類益甚公議隔而人心離矣,是其惡益顯而功卒不可成也。

15.  君子「敬以直內」,微生高 所枉雖小,而害則大

16.  人有欲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欲(5)

17.  「人之過也,各於其類。」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傷於忍

18.  明道先生曰:富貴驕人,固不善;學問驕人,害亦不細。

19.  人以料事為明,便駸駸(ㄑㄧㄣ)入逆詐億不信去也。(6)

20.  人於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個身與心,卻不要好。苟得外面物好時,卻不知道自家身與心,卻已先不好了也。

21.  人於天理昏者,是只為嗜欲亂著他。莊子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此言卻最是。(7)

22.  伊川先生曰:閱機事之久,機心必生。蓋方其閱時,心必喜,既喜則如種下種子。(8)

23.  病者,未有事至時,先有端在心。周羅事者,先有周事之端在心,皆病也 

24.  較事大小,其弊為「枉尺直尋」之病。

25.  小人小丈夫。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惡。

26.  雖公天下事,若用私意為之,便是私。

27.  做官奪人志

28.  驕是氣盈,吝是氣歉。人若時,於財上亦不足,於事上亦不足。凡百事皆不足,必有歉之色也。

29.  未知道者如醉人。方其醉時,無所不至,及其醒也,莫不愧恥。人之未知學者,自視有為無缺。及既知學,反思前日所為,則駭且懼矣

30.  邢恕:「一日三點檢。」明道先生曰:「可哀也哉!其餘時理會甚事?」蓋三省之說錯了。可見不曾用功,又多逐人面上說一般話。明道責之。曰:「無可說。」明道曰:「無可說,便不得不說。」

31.  橫渠先生曰:學者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為,與下民一致。所事不衣食之間,燕遊之樂爾

32.  鄭衛之音悲哀,令人意思留連,又生怠惰之意,從而致驕淫之心。雖珍玩奇貨,其始感人也,亦如是切,從而生無限嗜好。故孔子曰「必放之」,亦是聖人經歷過,但聖人不為物所移耳。

33.  孟子言反經,於鄉原(ㄩㄢˋ)之後者,以鄉原大者不先立,心中初無主,惟是左右看,順人情,不欲違,一生如此。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參考:

資料來源:三民書局近思錄課本張京華注釋

1_

《易經·謙卦》(☷☶)說「天道虧盈而益謙」,意即天道福佑那些謙虛的事物,而降災禍給滿盈的事物。《禮記·樂記》說:「德者,得也。」德與得性質相同而方向相反,給別人財物稱為「德」,從別人獲得財物稱為「得」

2_

〈睽卦〉上九這一,處於〈睽卦〉之終,所以稱為「極」。九為陽剛,以陽剛而居上,所以稱為「剛極」。〈睽卦〉兌下離上,離之意為明,明而在上,所以稱為「明極」。

3_

《易經·益卦》看待利益的眼光,首先是「天施地生,其益無方」、「損上益下,民說無疆」和「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天道資始,地道生物,天施地生,化育萬物而無窮

4_

《程氏易傳·艮卦》:「艮止也.止之道唯其時,行止動靜不以時,則.不失其時,則順理而合義.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動靜合理,義不失其時也,乃其道之光明也.

5_

論語·公冶長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ㄔㄥˊ)。』子曰:『也欲,焉得剛?』朱熹說:「剛,堅強不屈之意,人所難能者,故夫子其未見。欲,多嗜欲也多嗜欲,則不得為剛矣。謝氏曰:『剛與欲正相反能勝物之為剛,故常伸於萬物之上;為物(一ㄢˇ)之謂欲故常屈於萬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無志者多,宜夫子之未見也。』」

6_

《論語·憲問:「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逆詐,是預知別人的虛偽不實。億不信,是忖測別人的不誠實。這裡是說,不要多心去猜疑別人的不誠實,如果自己的學問通達精審,對於別人的不誠,還是可以先察覺,這就是賢者了孔子的意思,還是希望人不要刻意有心地去猜測別人不誠實 [(ㄘㄨㄣˇ)] 資料來源:台灣商務書局近思錄課本古清美

7_

1.     嗜欲是人對物質利欲的需求,天機是天地自然之理。人對物質利欲的需求雖然不可或缺,但二者卻有一相互消長的關係。物質利欲方面的需求過多,對於天地自然之理的領悟就淺了少了。

2.     (十四)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與自家意思一般。」

3.     程頤最為讚賞的是莊子對天道的關注,周敦頤窗前草不除去,說:「與自家意思一般。」程頤提及這個故事,藉以說明一草一木都是天道的流行。而莊子曾說天道流行,無處遍,「在谷滿穀滿(〈天運〉).

8_

張伯行《近思錄集解》:「機事,謂機巧之事。機心,謂變詐之心。」及莊子·天地11.》。《史記·太史公自序》:「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機心」就是一種未然,說它已然,它尚未成為現實;說它未然,它卻已經不是本然誠心。所以「機心」之動,最需要警惕。

9_

【譯】〈解卦〉的六三這一爻說到,以地位低卑者竊居高位,將引致盜賊的搶奪,雖正而有所不足.《易程傳》:「小人而竊居高位,雖然努力從事正道,但氣質卑陋弘大,本來就不是適合居高位的才性,故終究有所不足.」有人問:「如果他能公正弘大又怎樣呢?」回答說:「公正弘大的氣度和做為不是陰柔所能做到的,如果能夠的話,他也不是小人而化為君子了。」資料來源:台灣商務書局近思錄課本古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