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雪
刻意 |
06FF-15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天 人 合 一 |
物 我 同 體 |
||||||||
|
n1 1.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非世無道,怨己不遇。)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之所好也。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幷兼者之所好也。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熊經,若熊之攀樹而引氣。鳥申,若鳥之伸頸而運體。導引,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也。 ◎按:上四層,勞形役神者也。後一層,則[298/626]能養形矣,而未盡養神之道也。大抵能養形而兼養神,則抱形守神,道可並行。能養形而不能養神,則只可延年,不可成真。故以上四層陪出養形,以養形陪出養神,由粗至精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無不忘、無不有,至無而含至有也。極,窮也。無不忘,故澹然不窮;無不有,則眾美從之矣。下二句即申上二句之意。)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郭註:不為萬物而萬物自生者,天地也;不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聖人也。
◎按:此段言聖人與天地合德,已造其極,乃一篇之綱。下文六「故曰」錯舉成說以申贊之,似無倫次,而實一氣啣接也。)
2.
故曰:「夫恬惔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惔(同「淡」,下同)矣。(呂註:休休,不役心於取舍之間。平則不陂,易則不艱。恬然無知,惔則不交物。所謂寂寞無為者,如是而已。)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299/626]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四句見前,《天道篇》首段。)不為福先,不為禍始;(二句即《養生主》「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之意。不為福先,善亦賴為也;不為禍始,惡更不為也。)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三句即承上二句,言有為如無為也。)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智者逆億於事先,故者固我於事後,去之則順天理之自然也。)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葆光,故不耀。信若四時,而非預為期必。)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惔,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惔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言心本無物,七情之發,皆天德之賊也。諸念不起,本體瑩然矣。)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300/626]則勞,勞則竭。(精即神之用也。)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以上疊用六「故曰」字,申贊聖人之德。至此方總束一句,曰「此養神之道也」,將前文眾美俱收歸養神。下文乃就養神說到成真。)
3.
夫有干越之劍者,(干越,吳地。吳越出名劍。)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以劍喻神。)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呂註:精神際天蟠地,其用之利豈止干越之劍哉?其名為「同帝」,其貴豈直劍之可實哉?)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純素」總括前文,解在下文。「純素之道」專以守神,守之勿失,至於純熟,則形神合一而不相離矣。合一之精,無所不通,無為也而無不為,則神之運用流行克(註1)滿,與太和元氣所以主宰造化、自有倫序者脗合而無間矣。所以名為「同帝」也。)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301/626]尚志,聖人貴精。」(神者身之主,精者神之用,貴精即所以養神也。)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眞人。(此篇所言多散見諸篇,而以虛静無為收歸養神,以「純素」二字括之,為入聖成真之要,實大宗之歸宿也。有議其膚淺,疑非莊筆者,然起首以五等之士陪出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以下疊六「故曰」重重証解,重重申贊,叁伍錯綜,而精彩百出,不拘拘啣接,而大氣貫注,莫乃以一喻一諺作結。此種神力故非《史》《漢》以下所有也。
◎收歸養神存真,既以明大理,又與託名神禹以形勞天下為至道者緊相針對也。)
. |
|
|||||||
.
.
莊子云:“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 人為善,不一定馬上他就有好的名聲,跟好的果報,因為我們為善,是覺得那是我們應該做的,而不是馬上要去求一個好的果報,帶著這顆求的心去行善,求不得的時候就失望,甚至不想做好事;其實善事跟我們的良心相應,不做我們良心也不安。 有時候我們做了好事,最後遇到不如意的事,很容易就否定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樣對人生就很大的障礙。所以我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要是好事做了必有好的果報。 而一個人為惡,他也不是馬上接受上天、接受法律的制裁,他福報比較大他還仗著他的勢力,可是他的惡行終究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到的時候他還是要受果報的。 |